文/何松强
摘 要:中老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相当困扰的一个问题。从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倦怠形成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具体措施,对缓解中老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倦怠型;缓解途径
一般而言,教师的发展阶段可按“3、6、9”来划分,即3年内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阶段,3~6年具有一定教学风格阶段,6~9年是一个分化期,有些教师成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甚至有成为学者型教师,专业发展势头良好。另一些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开始厌倦自己的职业,提不起精神,专业发展也减慢,甚至停滞不前,而逐渐成为“倦怠型”教师。
一、“倦怠型”中老年教师概念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它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倦怠型”中老年教师就是指具有以上状态特征的中年、老年教师。
二、“倦怠型”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1.课程意识的淡化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的理念和目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这些内容该用什么方式,从实践层面是怎样的。中老年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倦怠,很少或者不去问自己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样一些东西,他们关注的只是让学生取得比较满意的考试成绩就行,至于方法和过程不在考虑之内。
2.学习态度的弱化
“新课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要当好教师,必须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新课程理念先行,在整体设计上、实际操作上,十分强调动态性,更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老年教师由于职业的倦怠,原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再加上大部分人已评上中高职称,他们中一部分人就不愿去学习新的东西。
3.教师旧文化的固化
新课程改革对中老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迫使他们要改变支撑原有教育行为的“旧文化”,从而走向合作与对话、探究与反思,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从而重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崭新的教师文化。然而,中老年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的传统的教师文化,他们大多不愿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在教育教学中以“自给自足”为荣,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而且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和发展逐步施加消极的影响,成为教师参与新课程的精神负累。
三、“倦怠型”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减慢、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1.专业导向上的政策性因素
很普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青年教师,学校重点在青年教师身上,教研部门更是如此,这本来是没错的,但问题是:慢慢地,“重点”成了唯一,中老年教师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几乎成了“沉默的一代”。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这样的发展对于中老年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的影响都很大。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行政和教科研部门的政策、制度的设计是一个重要原因。久而久之,青年教师成了核心,进入了“中央”,而中老年教师逐步被边缘化,他们只是指导者而不是比赛者、展示者,只是鼓掌者而不是深度的参与者、研讨者。殊不知,中老年教师的缺席,这样的发展不仅是不完整的,缺少整体建构,而且,这种看起来对中老年教师的“照顾”,实在是一种不信任,甚至是一种伤害。
2.职业待遇、压力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冲击很大。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况。教师的收入因地域差异、学校差异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越来越多的不公平、潜规则的现象在影响和腐蚀着教师的心灵;政府、社会、家长对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晋职、培训、科研、课改、深造、业绩和形式多样的各种考核考证,像潮水般涌向教师,再加上来自生活、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可以说,这个时期教师的职业压力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大。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师有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更何况是中老年教师乎!
3.个人因素
“倦怠型”中老年教师普遍存在惰性。这种惰性,既是满足于天长日久形成的经验使然,又是有一种担心、顾虑、畏惧心理的存在。他们的进取精神开始消退,少了激情,少了追求,少了自我超越,渐渐地安于现状。人到中年,便觉得自己老了,更是心理上的“老”、精神上的“老”,这是最为可怕的。这种“初老症”似乎正在中年教师身上蔓延。中年教师尚且如此,老年教师觉得自己老了,万事皆休,也就“正常”了。
四、促进“倦怠型”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思考
占教师群体相当比例的“倦怠型”中老年教师,由于职业倦怠的侵袭,探索精神的减退、特别是得过且过不求进步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专业发展举步维艰,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整体和谐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政策导向,人文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评职、评优等政策上,教研部门在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上,对中老年教师不但不能遗漏,而应加以重视,促其成为参与者、研究者、发展者、成功者。还应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对教师的工作多一些理解、宽容、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等。这些是缓解降低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前提因素。学校既要牢牢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以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归宿点,又要构建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模式,还要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评价机制,真正为教师构建和谐的人本化工作环境,这是缓解降低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
2.有规划、分阶段、多途径的发展
每一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要求。“倦怠型”中老年教师也一样。因此,对中老年的专业发展要考虑其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经历和实际水平,全方位地关注其专业发展的合理性、有效性与科学性,既要注重横向统一的要求,更要注意特殊群体的纵向发展的客观存在与可行性。根据其发展阶段,针对在某个发展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提出要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要有“过程概念”“阶段概念”。具体地说,要了解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有几个阶段,“我”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现在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校对不同阶段的中老年教师的发展提出具体的任务。
另外,还应寻求中老年教师专业的多途径、多模式的发展。根据其特殊群体、特殊情况,不能照搬年轻教师的模式。中老年教师的优点各不相同,缺陷也不是表现在同一个方面,因此,他们专业的发展,往往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的过程。他们专业发展的模式,应是发展顺序的不同安排,发展任务的不同组合、发展策略的不同选择。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都会获得殊途同归的效果。
3.引导中老年教师自主超越自我的发展
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个体的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展。因此中老年教师首先要主动树立专业发展意识,面对新课程改革,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世界现代教育的前沿情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而且还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来领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教育行为习惯,扬长避短,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要有发展意识,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发展规划是沟通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桥梁。中老年教师只有认识到发展规划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清楚如何制订发展规划,既要分析自己的现状,又要提出发展目标及措施。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文化底蕴,达到超越自我发展。
endprint
要做到超越自我发展,首先要做到用研究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教学行为。态度决定一切。中老年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其次是借助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研究载体和方法。“经验移植”是教师专业行为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活动,要强调的是,经验移植注重将别人经验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这种运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移植的表面,那种只是为了熟悉教材内容的听课行为也最多能达到“依样画瓢”的程度。
“课例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和方法。它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他们系统化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了自己的素质。
“反思性探究和实践”是运用得更多的一种促进专业发展的研究方法。它从研究自身的专业活动出发,把自己的专业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为丰富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提供了又一条更为可靠、更有价值的思路。“反思性探究和实践”源于对“教案”的进一步研究,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探究提供了原始资料和物质依托。在这一模式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专业活动的反思包括五个环节:(1)行动——教师上课、专家听课;(2)对行动反思——教师反思、专家评课;(3)自我澄清——教师意识关键所在、专家分析问题原因;(4)改进或创新——教师提出其他方法、专家提供备选方案;(5)新的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它实际上已成为新一轮循环的起点。其中,自我澄清环节是反思性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这些研究与实践,若能真正落到实处,就能避免以往教科研中“从理论到理论,有用的没有研究,研究的没有用处”的怪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中老年教师专业得到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尹天松.影响教师发展的深层原因及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04).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1).
[5]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6]叶泽滨.富有创造性:中小学教师的努力目标.教师教育研究,2002(05).
编辑 薛直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