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慧慧
摘 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作文指导上的不作为或无能为力,抑或过分强调思想的“崇高”,于是便出现了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的寡情、虚情、矫情的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主要从学生作文的现状及原因、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抒真情扬个性、如何看待学生作文中消极片面甚至不健康的思想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作文;个性化;真情;生命
一、学生作文现状及原因
在人生旅途中,童年时,我们渴望长大,可当我们欣喜地告诉自己“我长大了!我成熟了!”的时候,我们却痛心地发现:我们失去了更可贵的童真,以至于我们一辈子都回味和留恋。同样,当我们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思想的“崇高”,当学生作文的思想似乎“崇高”了的时候,我们却很遗憾地发现:童真没有了,真情实感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灵性和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假、大、空”的寡情、虚情、矫情的千人一面。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为什么学生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而是四平八稳,个个异口同声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早已把学生原有的思想清理干净,然后硬塞进去我们为之准备的一些所谓的好东西。我们总认为教师比学生更懂得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看问题、如何分析事物,我们总把替学生安排好一切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此外,教与学的功利色彩、考试升学的功利目的,乃至家长期望值中包含的功利要求,也是他们不能或不敢说真话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使学生作文抒真情,扬个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要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宣示,要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为此,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1.张扬个性,抒写内心的喜、怒、哀、乐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由于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因此,他们对人、对事、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也便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敞开胸怀,抒写真情实感,以“我手写我心”抒写内心的喜、怒、哀、乐。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执行者与完成者,而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启发、引导、示范,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
欲望。
(1)真正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使他们的情感产生剧烈的波动,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与心灵的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
(2)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是学生个体的事情,学生是写作的主人,王尚文教授说:“写作是一种自然而然、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学生也才会真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3)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要过细过死,可以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可以给出一组题目供学生选择,可以给定部分限制,让学生补充完整,甚至不加任何要求随意作文,文题的设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老师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让学生抒真情、扬个性,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不知我们的老师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学生写起老师布置的作文,无从下笔,感情匮乏、语言枯燥、干瘪;可写起恋爱信或言情文章却是洋洋洒洒,感情浓烈,语言动人。这是为何?道理不言而喻,因为后者中他们是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心去抒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抒真情、扬个性。比如,写对家庭的感受: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有的家庭不幸、坎坷;有的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家庭生活贫困;有的家庭父母疼爱孩子,有的家庭父母溺爱孩子,也有的家庭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家庭都有切身的感受,教师若能引导孩子把自己这种深刻的感受抒写出来,不就是很好的作文吗?总之,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而把这种富有个性化的真情实感抒写出来,正是生命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我们正是要引导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作文中感受自己年轻脉搏的跳动和生命之花的绽放,在作文中成长。
2.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作文是学生认识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对客观事物感受的理解、认识用书面语言外化出来的过程,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替代的。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感受生活,用自己的笔抒写生活。而在这三者之中,我认为感受生活最为关键,它决定着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生活,也决定着如何抒写生活。在感受生活时要做到:
(1)必须用自己真诚的心、自己独特的思想解读生活。爱因斯坦告诫说:“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只有在思想着,才可能有意识地去挖掘生活,思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悟生活的过程。对中学生来说,不必过于看重思想的深刻性,并不是只有深沉才容得下思想这颗宝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诸如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滥、社会风气恶化、精神家园丧失、民风变化以及贫困、失业、失学、民生乃至国际风云变幻等精彩纷呈的事件。
(2)用饱满的感情去感悟生活。生活本身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但人是有感情的,正因如此,在人的眼中,生活也便带有了感情色彩。比如,同一本书,有人觉得它只是书,而有人却闻到了书的墨香,感受到了自己与书的亲近,于是写出了《好书如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只是季节而已,而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却赋予了各自的感情色彩,如,欧阳修笔下的《秋声赋》把秋天写得肃杀、凄凉,而作家峻青笔下的《秋色赋》却写出了秋天的壮美。即便是夕阳,有人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有人却认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用饱满的感情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并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比如,让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深入到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家去生活,从而体谅父母创业的艰辛;通过同学扶贫结对,感受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人云亦云,而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抒发自己的真情。
(3)透过表象,感受生活中本质的内涵。在写作中仅仅记录生活是不够的,要对生活进行提炼、挖掘,将有价值的适于表现的部分撷取出来,而提炼生活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深入的眼光及对事物的深刻感受能力,即善于抓住生活中本质的东西。这一点得学学淘金者,一遍一遍地沙里淘金,最终淘到宝贵的金子。写作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并全身心地投入,那么就能写出反映生活本质的令人感动的并富于独特个性的佳作。
三、正确看待学生作文中消极、片面甚至不健康的思想
我们的作文要求个性化、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但由于思想认识水平有限,社会阅历贫乏、肤浅,学生作文中难免会出现消极、片面甚至不健康的灰色思想。比如,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被老师批评、被父母责骂就产生悲观厌世思想,觉得做人真没意思;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宁我负人,人不能负我;与好友吵架,友谊破裂,就感叹友情如此脆弱,这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诸如此类,这种真实是否与主题的健康、高尚的要求相矛盾了呢?这使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陷入了困惑之中。该如何处理“真实的消极”与“高尚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其實两者虽看似矛盾,却在“做人”上达到了统一。因此,作为教师,当发现这种情形时,不要视之如洪水猛兽,粗暴地予以否定和驳斥,而应予以宽容、理解、尊重和疏导,帮助学生冷静分析原因。其中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从做人中去作文。那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l.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然,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邀请关工委的老同志给学生讲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及中国革命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请残疾人艺术团来校为学生表演,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艰辛及做人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带领学生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壮美。
2.寓育人教育于文本教学之中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让学生的品德得以潜移默化。比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谈生命》《敬畏自然》时,培养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关爱。
3.指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生活,认清生活的本质
大千世界是纷繁复杂的,难免存在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因素。比如,低级庸俗的文化、一些人自私势利的思想、官场腐败贪污的现象等,教师要告诉学生这只是少数现象,主流是好的,我们的作文可以揭示这些不良现象,并且我们要呼吁社会改变这些现象。
4.让音乐净化心灵
音乐是美的,它有一种魔力,能使一切灵魂得以净化,它是熏陶情感的一股清泉,它能使悲观者乐观,使消沉者振作,使堕落者奋起,使肮脏者纯洁。因此,让学生多听古今中外一切优美的音乐,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感化。
5.让美文陶冶情操
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看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这些美文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感染,潜移默化,它是净化心灵、熏陶情感的一剂良药。鲁迅先生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总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总是水。”纯洁抒写纯洁,高尚抒写高尚,当学生真正学会“做人”之时,他们作文中真实的个性化与健康高尚的主题也就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当今传媒发展迅速、信息源越来越多、知识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早已不是过去那些封闭在四堵墙里、孤陋寡闻的学生了。他们的知识广泛,而且无所不纳,甚至有些知识已超出了老师了解的范围;他们天生聪颖,智力早熟,对身边的许多事物大多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耳闻目睹了更多的社会现象。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何不放手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张扬个性,让作文成为抒写他们生命的绿洲呢?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言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09.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09.
[3]余映潮.中學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