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14-07-25 04:14孔祥宇张梦然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籍学业部门

孔祥宇+张梦然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国际化的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基础,必将迎来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改革。只有坚持“权威性”“人本性”“灵活性”“公平性”这四大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用好用活学籍数据,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学籍管理服务,才能更好地维护良好教学秩序,快速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籍管理教育改革

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渠道。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籍管理也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内涵。面对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新要求,高校学籍部门只有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推动学籍管理制度、理念和方式的全面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教育资源的配置错位和闲置浪费,切实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氛围。本文从学籍管理改革的现实压力出发,以国际关系学院为研究蓝本,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原则和路径进行探索性研究,力图构建形成一套规范、灵活、高效、公平的学籍管理体系,对进一步推动高校治理的现代化、专业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深化学籍管理改革的紧迫性

1.市场化背景下的高校竞争,为深化学籍管理改革增强了现实压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的办学需求和规模迅速膨胀,尤其是民间资本的不断注入和国外教育资源的大批涌入,使得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有效推动了教育产品的多样化。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受教育者”,逐渐转变成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和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在高考时选择公立大学、民办高校或者出国深造,而且还可以在就读期间转专业、转学甚至休学创业等。高校的学籍管理部门能否在坚持办学原则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籍管理进行大胆改革,使其适应现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规律、新要求,成为每所高校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也直接关系着每所高校的未来和发展。

2.全社会对高校教育公平的日益关注,使得深化学籍管理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公平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在于使每名受教育者获得为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健康、全面发展和这种健康、全面发展的每个侧面都获得与其潜能相应的一定程度的发展[1]。因此,强化“底线思维”,加大对后进学生的关心关爱,切实转变以往那种“重惩罚、轻帮扶”的“惰性”管理,不断丰富刚柔并济的学籍管理手段,主动作为、提前介入,尽力帮助每名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教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3.高校师生对学籍管理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为深化学籍管理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将学籍管理手段融入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有效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学籍意识。一方面,授课教师和各院系逐渐转变范式管理观念,更多地关注和理解学生们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并且根据学籍管理制度主动作出改变,调整教学安排和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择其所长、学其所好。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逐渐改变了以往只有在学期开始和临近毕业时才关注学籍的状况,主动了解学籍相关知识和制度,积极掌握学分修读情况,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和主攻重点。因此,学籍管理部门务必要把师生的关注度转化为改革的推动力,继续在转专业、专业辅修、学分互认等问题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学籍服务手段,切实维护学生利益,不断满足学业需求。

4.高校学籍纠纷事件接连发生,使得深化学籍管理改革迫在眉睫。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最易引发矛盾纠纷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国内高校因学籍问题引发了多起争端和事故,如学生将母校告上法庭、学生因学籍问题跳楼等。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籍管理工作不够公开透明,规章制度存在盲区和不足有关。例如,有的授课教师经常出现“判分不准”“录入不细”“把关不严”等问题,却没有相应地纳入教学事故范畴,缺乏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有的学校成绩公示和申诉制度不够规范,学生对分数存有质疑,却得不到详细的说明和有力的证据,造成其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因此,全面深化学籍管理改革,尽快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核心内容和迫切要求。

深化学籍管理改革的主要原则

1.权威性原则。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大高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这一整套制度,就是学籍管理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近年来,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教育部相继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一次次的制度细化对各高校的学籍操作进行了严格规范和流程把控。对于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而言,最基本的职能就是贯彻好、执行好有关学籍管理的政策、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只有依章正确行使权力,不贪权、不越权,不滥用权力,才能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有效避免引发学籍争议和纠纷。

2.人本性原则。学籍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一旦学籍层面出现问题,会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产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冲击。可以说,学籍管理事关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前途。学籍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教育教学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学习需求,赋予学生更多的学籍选项和学习时间,不断扩大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要始终把学籍管理的重点放在教育层面,而非惩罚层面,坚决摈弃“轻教育、重处罚”的简单做法,要让学生知道不应该做什么,知道违规后所要承担的后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受处分情况的发生。

3.灵活性原则。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形式的增加,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也不断增强,客观上促进了学籍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当前学籍管理制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是适用的,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不断丰富的特殊学业需求。如何在坚持政策原则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合理合法的个性要求,已经成为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差异,进一步强化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和精细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学籍管理手段,才能满足学生们日趋丰富的学习需求。

4.公平性原则。教育公平是学籍管理的基本准则。其本质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均衡。但是,教育公平也只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2]。受制于现有条件,教育公平还没法实现完全公平,只是受教育者的成功机会和受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这种相对公平,既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平等配置上,也体现在教育成果的“底线”标准上,也就是努力确保每名完成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学术知识。

深化学籍管理改革的路径探析

1.集思广益、共同监督,积极构建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既要强化学生的统一管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正常诉求,也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归根结底,学籍管理的核心就是制度管理。一要兼顾三方需求,确保制度“立法”公正。高校学籍管理部门必须始终坚持“开门办教育”,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部门三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聚三方的智力和精力,共同研究、共同协商,不断规范学籍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定期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组织专题研讨、开辟网上渠道等形式,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和其他行政部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制度设置,努力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程覆盖,并且建立健全定期清理机制,初步形成程序清楚、责任明确、定期完善的制度体系。二要加大宣教力度,确保制度公开透明。制度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广大师生熟悉学籍管理手段,监督具体执行情况,推进制度的落实与完善。各高校要牢固树立学籍意识,通过把学籍管理作为入学教育和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尽快熟悉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通过开设网上制度咨询和学籍查询服务,引导学生理解制度、认同制度、遵守制度;通过定期组织学籍变更节点前的相关制度宣讲,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学籍手段。三要强调程序操作规范,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学籍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容错空间,必须要有严谨、明晰的操作程序作为保证。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流程标准化和操作规范化建设,对学籍管理的全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制定出一整套的工作流程图,并详细标注出每个环节的职责分工、权限分级和潜在风险点,努力避免因“程序瑕疵”而引发纠纷。尤其是在对违规或违纪的学生作出相应的处分决定时,学籍管理部门更要始终坚持以制度为准绳、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整个处理过程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充分发挥鞭策和警示作用。

2.系统监测、科学分析,全面推动学籍数据的综合运用。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理念,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一要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机制。真实、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动态和违纪情况,是加强和改进学籍管理的基础。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建设,对网上综合教务系统进行不断升级,积极整合各类学业数据,力争形成以院系为主体,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和本科生导师等多方联动的信息快速反馈机制,从而全方位地掌握学生在校学习表现。通过多部门之间的联动和配合,全面采集学业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和违纪情况。二要加强数据分析,综合研判学生在校表现。高校管理部门要有效把握每学期成绩录入的有利契机,组织跨部门力量通过综合教务系统对全校本科学生进行学业评估。在评估中,要通过认真梳理每名学生的专业排名和其培养计划中每个模块的学分修读情况, 系统归纳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业优势和成长态势,重点关注“学有余力”和“学习吃力”群体的表现,并以此分析预测这两类群体的学籍需求,提前做好工作预案。三要加强主动干预,探索创新学业预警机制。从多年的实践情况看,不少学生尤其是存在肄业风险的学生平时不关注、不了解自己的学分修读情况,有的甚至直到毕业前才知道自己无法毕业。因此,高校学籍管理部门务必要本着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原则,积极采取手段提前介入,帮助后进学生有效规避学业风险。以国际关系学院为例,学籍管理部门不断探索学业预警制度,通过系统分析学业数据,对有可能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下达学业预警通知单,并及时与学生本人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开展警示性告知和针对性辅导,将学生的学业问题降到最低,将学习成本的损失减至最少,切实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3.立足需求、分类管理,不断丰富学籍管理服务手段。大学学籍,源自于高考结果,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入校后的学习需求和实际表现。四年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需求会不断出现分化,如无法适应原专业学习、学业出现困难或者是因学有余力对学习提出更多个性化要求等。这就要求学籍管理部门根据被管理者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差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始终坚持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兼顾实际表现和发展需求,着力加强分类管理、精准服务,不断丰富学籍调整的措施,在专业、课程、学习年限等方面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充足、自由的选择空间,合理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积极构建 “基础有平台、特色有选修、学习能自主、学程能灵活”的人才培养操作模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与学业需求的合理配置。具体来说,学籍管理部门要通过实行课程免听、免修制度,鼓励学习成绩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节约时间,将时间用在修读其他科目上;建立专业辅修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优质完成自身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多学术领域,扩展知识面,提高竞争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细化“转专业”的标准和程序,有效调整高考竞争中造成的专业选择错位,让更多的学生将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相结合,学其所好、学其所长;通过规范延期毕业和降级学习的条件,为学习困难或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回旋余地和缓冲时间,避免“一棍子打死”;通过完善弹性学制,细化提前毕业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解除学习年限的束缚,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吉林大学,2005.

[2]杨艳丽.教育公平基本理论研究综述[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学籍学业部门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研究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现状初探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35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