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教育空间布局构想

2014-07-25 03:46文/高兵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职业

文/高兵

摘 要:京津冀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布局呈现不同特点。高校重点学科聚集,学校数量与人口规模不协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京津地区逐渐控制和缩减职业教育规模。基础教育优质学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环京津贫困带教育事业发展尤为落后。在具体分析了区域教育布局的影响因素后,提出区域教育布局构想,即通过“一轴双核三带”建设,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放大京津冀教育优势互补效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势,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二是发挥教育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营造有利于区域发展的良好智库和人力资源环境,缓解区域内出现的经济、人口等社会问题,提升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京津冀教育空间布局

推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二是缓解区域内出现的经济、人口等社会问题,提升区域竞争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有三:一是高等教育专业重复设置严重,不利于地区间分工协作;二是职业教育在区域内的发展定位不合理,不能较好地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三是基础教育地域差距大,不能充分满足本地区教育需求。解决好上述问题,需要对区域教育的布局现状和外部条件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战略布局构架,才能使区域教育合作落到实处,真正走出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京津冀区域教育布局现状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特点

1.高校在空间上呈“X”形分布,重点学科集中于高校聚集区

京津冀下辖市(区县)45个,共有高校252所,其中北京87所,天津55所,河北110所,平均每市(区县)可拥有高校6所,但现实中高校扎堆分布,高等教育资源呈“X”形分布,即以京津为一线,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为一线交叉分布。其中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北石家庄和北京海淀区,两地拥有高校占京津冀地区高校总数的28%。在一些位置边缘或发展落后的区域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稀薄区”甚至“空白区”。

相应地,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主要集中在高校扎堆的地区。例如,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天津市内六区和河北石家庄市,这些地区高校云集,优势学科门类和重点科研领域大都汇集于此。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首先表现为省(直辖市)间的分布不均衡,京津地区高校密集,京津冀集中于省会城市、中心城区。

2.高校所属层级在空间上分占两级,北上为海淀、南下为石家庄

北京是中央高校的聚集地,河北是地方高校的聚集地。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主要还是依靠在京的中央部属院校的力量,地方院校的整体学科实力不足。京津冀地区中央高校有43所,地方高校209所,分别集中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央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市海淀区,有19所,占中央高校总数的44%;地方高校主要集中于河北省石家庄,有40所,占地方高校总数的19%,较其他地区有显著差异。从省(直辖市)间的分布来看,北京地区占绝对优势,中央高校集聚度高,天津、河北中央高校匮乏,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以地方高校为主;从省(直辖市)内部的分布来看,北京的地方高校明显集中于朝阳区,河北省的地方高校明显集中于石家庄,而天津的地方高校在各区县的分布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依然显著,不利于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合作、互动发展。

此外,京津地区主要是本科高校的聚集地,河北是专科高校的聚集地。京津冀地区本科高校有143所,专科高校109所。本科高校主要集中于京津冀的核心地带即京津地区,有9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65%;专科高校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有58所,占专科高校总数的59%。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层次类型的人才,这种现状容易造成人才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流动不灵活。

3.高校数量与人口规模不协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另一方面也是区域人才培养的主体,一个地区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以京津冀区域人口排名和每百万人拥有的高校数排名为依据发现,人口规模与高校数量分布较协调的区域有15个,即人口多的,高校数也多,人口少的,相应的学校数就少,但是有30个区域人口规模与高校数量分布不协调,占2/3。如果高校的存在可以吸引人口流入该区域的话,在这些不协调的区域中,人口规模档次低于高校数量档次区域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有利于推动人口的均衡分布;而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人口规模档次高于高校数量档次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有15个,占不协调区域总数的1/2,且基本属于河北省,表明这类区域中高校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区域人口的需求,不利于区域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与质量,高等教育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京津冀区域GDP排名和每百亿元负担的高校数排名为依据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分布较协调的区域有16个,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校也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高校就少,但是有29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分布不协调,占64%。

4.北京高校办学空间狭小,河北高校地广人稀

从拥有的土地面积来看,京津地区拥有28,383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京津冀区域的13%,却负有京津冀区域56%,即142所高校;河北拥有188,760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平百方公里负担的学校数仅为0.058个,几乎是京津地区的1/10。北京、天津、河北高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分别是49.95平方米、78.5平方米、86平方米,河北生均占地面积几乎是北京的2倍。北京80%以上的高校集中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远郊区县高校资源缺少,致使大部分学校用地不达标。按照高教事业发展规模的要求,只有异地新建校区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京津冀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特点

1.职业学校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中职教育是其发展重点

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在全国排名第二。在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现代农业、汽车运输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信息、建材建筑、物流、计算机应用技术、钢铁冶金等领域加强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每个项目的省支持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目前,河北省已组建16个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的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本省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能够基本满足重大经济项目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2.京津地区逐渐控制和缩减职业教育规模,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突破口

京津职业教育传统生源逐年减少,鉴于此,京津地区逐渐寻求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对策。北京市制定了《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为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渠道进行了分级制改革试验,确保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天津市依据本市八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全市高等职业院校数量控制在30所以内,中职学校调整控制在50所以内;重点建设80个实训基地、200个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水平。

(三)京津冀基础教育空间布局特点

1.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

河北基础教育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与京津有差距。据抽样统计,北京、天津、河北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37.35%、22.85%、5.79%,北京、天津、河北居民中6岁及以上未上学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65%、2.66%和4.67%,两市一省的居民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方面,河北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不及北京的1/4和天津的1/2。在河北省内部也是如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基础教育水平较其他城市高,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不及省内平均水平。

2.环京津贫困带教育事业发展尤为落后

“环京津贫困带”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不仅影响贫困群众公平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而且影响到社会和谐。对河北省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的调查统计显示,初中阶段的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严重,大量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严重,贫困地区教师不断流失。[1]如果能够改善该地区的基本教育状况,开展基础教育扶贫,增加职业技术培训,那么既可以缓解首都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也有助于提高“环京津贫困带”劳动人口的基本素质,是一种双赢。

区域教育布局的影响因素

区域教育布局要达到效率兼顾公平的目的,实现教育投入的低成本和高收益,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第一是政治因素,包括教育布局选择的政治原则、上级要求和具体规划等;第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主要考虑产业分布情况和区域空间发展布局;第三是教育发展定位,包括政策环境、师资水平、建设用地、学术环境、运输条件、教育产品市场等;第四是学校自身条件,包括学校或学科发展规模、结构、生源情况等;此外,还要考虑公平因素,包括就近入学、学校在区域间均衡布局等。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京津冀高等教育布局受区域规划、产业分布、教育发展定位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布局受教育发展定位和学生生源因素影响;基础教育布局受政治因素和公平因素影响。

(一)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吴良镛等提出了 “着眼首都地区,共建世界城市”,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共同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带是以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群为依托,沿线各类开发区为主所组成的带状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天津、河北地区的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有较强的科技承接、转化能力。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以房地产、连锁超市、餐饮酒店、保健美容、家居家装等分散的产业链为主,对各类高级技术工人和职业人才有较大需求。

(二)地区教育发展定位

首都高校“一心三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一心”是指北京地区内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的一批高校形成的高校空间区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历史名校、综合类大学、理工科大学、文科类大学、艺术类大学等多数高校。“三区”是良乡、沙河及通州高教园区。“多点”是在规划发展的各新城内建立的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理工科类院校及专科类院校,重组教育资源,逐步实施高校部分校区向新城的疏解。天津加强滨海新区学校建设。天津市将进一步优化高校布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将坐落于海河教育园区。加强地处滨海新区有关高校的建设,增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引进发达国家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在海河教育园区合作创办1所~2所高水平国际职业院校。河北进一步完善县县职教中心网络。早在1995年,河北省就推广确定了“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开创了县县有职教中心的先河。同时,坚持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县域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极大地推进了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2]河北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三)政府的政治责任—均衡发展

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现实存在的,在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上,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教育义务,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教育投入。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不仅会拖累京津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其国际城市形象,而且也会对首都的社会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因此,改变当地教育现状,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和加快当地剩余劳动力向区外转移是政府的政治责任。

区域教育布局构想

基于上述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京津冀区域教育总体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轴双核三带”,即以京津廊为教育发展轴,充分发挥廊坊的区位资源优势,作为带动周边地区的增长点。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教育发展核心地区,继续保持京津两市的教育优势,促进并完善其城市教育发展定位;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高等教育研发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储备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生态区为基础的教育均衡发展带,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互动连接。

(一)打造跨地区复合廊道—“京-津-廊”教育发展轴

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要地。“京-津-廊”教育发展轴是以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城市群为依托的各类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是全国发展快、实力强的发展轴。在教育上,连带多所京津实力雄厚的高校,此外,由北京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兴建的东方大学城也位于廊坊。东方大学城有双重定位,一是建立优秀科技园,营造竞争力;二是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当高校间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和广泛的时候,京津冀高校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提升。这一发展轴的建设重点是,整合发展轴的教育和产业资源,使区域教育发展由“点”向“线”转变,成为有机整体。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共同谋划区域产业带发展大计,改变高校各自为战的状态,对各节点的发展作出通盘考虑,使高校经过整合在经济活动和科技研发方面实现一体化,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京津双核”凸显两市教育强项,实现弱势教育领域外迁

从京津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两市职业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成为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两地都不再适宜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验,京津两地可以将职业教育移植到河北发展,补充并提高河北职业教育的师资,面向区域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由国家协调,重点在河北培养物业服务、旅游服务、电子技术、物流、护理、食品工艺等职业型人才。京津高等教育的强项是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通讯信息、计算机、新材料、电子设备制造、金融、外语等学科专业,区域内可重点开展相关专业的合作,使这些学科专业具有区域特色,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凸显专业竞争力。由于京津两市学科全面且办学水平较高,因此今后区域内要控制高校新增专业,尤其是已经有一定发展水平、低成本的专业,如外语、管理学、教育学等,鼓励依据地区特点增加新兴交叉学科,以利于区域内分工协调、人才资源合理匹配。河北省可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借“智”发展。

(三)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打造“大滨海地区”高等教育研发带

随着天津港和滨海新区的崛起,以及曹妃甸港和新首钢的建设,未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发展必将成为新的趋势,这个地区尽管有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唐山学院等高校,但是还不适应新型工业的要求。“大滨海地区”是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高等教育服务下能显著增强区域自主研发与应用能力,其建设重点是围绕现代制造业,结合高校重点学科形成与产业结合的研发转化基地,重点开发信息化、现代化的高端工业技术。通过做强一批重点学科和构建学科群优势,对接和支撑“大滨海地区”重点及支柱产业发展,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知识创新联盟。

北京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应该致力于曹妃甸工业区的崛起和滨海新区的新一轮区域开发,考虑在大滨海地区针对新兴产业需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共建物理、生物、化学、环境等方面的科研试验室,为经济发展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和产业实习生,实现京津冀共赢。通过打造“大滨海地区”的高校研发带,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智慧资源”。

(四)规划“8+X”网状职业教育发展带,储备职业技能型人才

京津冀区域应将职业教育发展重心放在河北。结合河北省下辖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已有的职业教育实习基地状况,将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布局概括为“8+X”网状发展,即以工业加工类、电子信息类、汽车物流类、建筑建材类、医药护理类、农业食品类、纺织服装类、现代服务类等八大类为主,选取相应产业发展的典型地区作为职业教育品牌发展的落脚点,同时加强地区之间、职业教育品牌之间的互动与联络;“X”则指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组成的职业园区,它可以是跨城市的,也可以在同一城市内,主要目的是与中小城市的企业相互扶持,以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实现“职业教育反哺农业,城市发展支持农村进步”,加速县域特色产业聚集,推进职业教育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双赢。由此,使职业教育形成既有点又有面的网状发展。

(五)山区生态文化带重点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京津冀北部的燕山地区和西部太行山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是区域生态和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带。但这些地区在经济上同京津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张家口、承德、保定的山区还有很多国家级贫困县,巨大的发展落差影响了这些地区发挥“畿辅”的作用。因此,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缩小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在地理位置上,京津周边的山区生态环境既不利于发展高等教育,也不利于发展职业教育,只能通过发展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充分利用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对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定向扶持,跨地区中小学的对口帮扶制度。

参考文献:

[1]南月省. 河北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2]职业教育成河北特色. http://hvae.hee.cn/col/131123

6497187/1311239929437.html.

[3]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 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国平 李岱松等.京津冀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 周立群主编.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京津冀区域职业
分割区域
擦桌子
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