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父母该如何关注孩子的虚拟世界

2014-07-25 22:15刘素静
现代家长 2014年6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虚拟世界女士

刘素静

【编者按】

作为家长,总是希望了解孩子,尤其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现实生活中与孩子沟通的渠道不是太多,通过浏览孩子的虚拟空间,能更加便捷、高效地掌握孩子的情况,于是有的家长便不经孩子许可,闯入孩子的虚拟世界。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好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轻则引起孩子反感,重则引发亲子冲突。那么,我们该怎样关注孩子的虚拟世界呢?

多少父母变身“网络侦探”

2014年2月21日,经营QQ空间将近两年的中学生唐蒙,终于含泪删掉了空间里所有的日志与照片,因为在她看来,由于母亲的随意闯入,那里已经不能存放她的秘密了。

“我上初三,是个很听话的乖乖女。妈妈知道我有QQ空间后就经常去看。我的一些小秘密,经常会成为妈妈教训我的借口。”唐蒙说,去年她写了一篇日志,隐晦地表达了她喜欢班上某位男生,不少同学还留了言。“虽然写得比较含蓄,但我妈还是从留言中看出了端倪,那几天逮着我就跟我聊早恋的坏处,还针对同学的留言给我提建议。”唐蒙感觉很没面子,犹豫再三做出决定,删掉QQ空间里的日志与照片,再也不在空间里留下把柄。

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可以在自己空间里畅所欲言,唐蒙很羡慕,对妈妈也更加失望。她想不通:为何人家的父母不侵犯孩子的隐私,她却这么倒霉,碰上了这么爱管闲事的妈妈!之前唐蒙也试过取消QQ自动登录设置,并设置了访问密码,结果却招来妈妈一番紧张的盘问。

唐蒙性格比较内向,学习上有了压力,或者情绪不佳时,在空间里写写日志只是一种发泄,没想到会由此引发这么多麻烦,她心里为此纠结了好长时间。

唐蒙的经历并非个案。如今智能手机与无线网络越来越普及,上网越来越方便,不少孩子都有受到家长网络监控的感觉。这些家长会抑制不住好奇心进入孩子的虚拟世界去探秘,发现蛛丝马迹便会没完没了地询问,甚至不顾孩子的反对,经常光顾孩子的虚拟空间,严重影响亲子之间的信任。

笔者抽样调查发现,有80%的中小学生不愿意告诉父母的隐私,75%的中小学生把微博、QQ记录、微信等视为自己的隐私,59%的孩子坚决反对父母潜入他们的虚拟空间。

浙江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四年级学生晓铮说,他从小就没有听说过什么“隐私权”,连网上深藏自己隐私的地方都被妈妈发现了。在晓铮眼里,妈妈就像个私家侦探,千方百计地了解他在网上的行踪。晓铮偶尔玩一玩网络游戏,会光顾游戏网站的聊天室,在那里也有几个聊得来的好友。有一次,妈妈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知他曾经进入游戏网站的聊天室,大发雷霆,骂他不务正业,甚至“帮”他删掉了那几个跟他聊得来的“狐朋狗友”。

吃一堑长一智,晓铮再上网时就多了个心眼儿,下线后会清除浏览记录,删除聊天记录,还专门开通了联系游戏网友的微博。妈妈发现再也侦察不到情况后,知道晓铮在跟她玩捉迷藏,不但取笑晓铮“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批评他:“一个大老爷们儿,理应坦坦荡荡,哪有那么多秘密!”

接受笔者采访时晓铮抱怨说:“她光知道说,咋没想过我还是小男生,没长成大老爷们儿呢?摆明了想找借口明目张胆地侵犯我的隐私权!好多次我说我妈妈,拜托您留一点空间给我,她又会强调监视我才是爱我关心我。唉,我知道她对我好,但我真的希望妈妈别再闯进我的网络生活。”

面对孩子们的强烈抗议,父母们则表现得十分无辜。“现在这些孩子有些不可理喻。”佟女士向笔者倒苦水,“他们写网络日志,开微博,陌生人都可以看,为什么父母不能看?这几天因为我登录女儿微信发了几条消息,她居然扬言要离家出走,真是愁死人。”佟女士告诉笔者,因为她变身“网络侦探”挖掘女儿的隐私,女儿正跟她冷战。

佟女士的女儿刚上初二,正处于叛逆期,情绪波动较大,平常最喜欢用手机上网冲浪,挂人人网,挂QQ,现在又开通了微信。佟女士觉得,女儿跟同学、朋友互动频繁,和父母交流却极少,很不正常。有一次,女儿看微信看得情不自禁笑出声来,佟女士好奇地问:“什么事这么开心?”“没什么,同学发了笑话。”被妈妈探问,女儿突然收起笑容,跑进自己房间并关上了房门。

孩子不对自己掏心窝子,佟女士有点尴尬。尽管当时她没想太多,但从那以后,女儿再玩手机时她就会格外留意。一天晚上,女儿睡觉前把手机忘在了餐桌上,佟女士忍不住拿起手机翻阅,正好有一条刚发来的微信,是个男生头像的网友向女儿打招呼,问她“在不在”。鬼使神差地,佟女士回复了“在”。对方立即打开了话匣子,说他睡不着,女朋友刚提出跟他分手。佟女士忘了隐藏自己的身份,立即以家长的口气教训起对方,说了些“不该早恋,应该好好学习”之类的话。第二天,没等佟女士找女儿谈话,女儿已经拿着手机冲到了她面前:“妈,你看我的微信了,还跟我同学聊天?”佟女士点头,说:“你别跟我兴师问罪,先检讨一下自己应该跟哪些同学交往。”也就是从那天起,女儿跟佟女士打起了冷战,放学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声不响,过了两天又写信给佟女士,要佟女士保证不再擅自翻看她的手机,否则她就离家出走。

佟女士没有给女儿下保证,接受采访时反而明确表示,以后仍会查看女儿的微信:“没办法,谁让她在家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什么都懒得和我说呢?我爱女儿,肯定想多了解一些她的情况,只好从微博微信这些网络渠道入手。”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都有类似佟女士的想法,认为孩子的虚拟世界大多对陌生人敞开,做父母的也不该被拒之门外。更何况,多数孩子平时很少跟父母交流,也迫使家长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虚拟空间是孩子的“独立屋”

20世纪80年代,写日记在孩子们当中很流行,那时候,为了防止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有的孩子用带密码锁的日记本,有的把日记本藏在衣柜里,也有的在扉页写上“请勿翻看”的警示语,甚至有孩子在日记本里设置机关——只要被翻动,主人就会发现。

如今,孩子们仍在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而“战斗”,只不过变成了给自己的虚拟空间加密,但防范对象仍然是父母。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青芳说:“我在QQ空间设置了密码,微博也不加陌生人,在家上网会把当天浏览的所有网页记录删掉,防火防盗防老爸。”可见她已经领略过父亲的“偷窥”。

一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周琳建议,父母应尊重孩子,给孩子留个释放情绪和压力的空间。周琳不赞成父母像个强盗似的擅自闯入孩子的虚拟世界,或像个卧底潜伏在孩子的网络空间。她说:“这么做,会让孩子有种身心赤裸被看透的羞辱感。想想我们自己年少时,同样也有许多秘密不想让父母知道。”

对于周琳的上述建议,南京某家长QQ群的部分家长深为赞同。网友仇女士说:“每个人都有隐私,孩子也不例外。既然孩子不想让家长踏进他的虚拟世界,家长就应该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而不是强行闯入或偷偷潜入。将心比心,想一想你小时候被别人偷看了日记是什么感觉。”仇女士觉得,偷看孩子的微博微信,与偷看孩子的日记没有区别,会引发亲子冲突。

笔者采访的学生当中,超过5成都有请求父母还他们独立虚拟空间的愿望,主要原因是害怕受束缚。“之前我活跃于QQ空间和微博的时候,我爸爸妈妈都还不怎么上网,我不管发什么说说、传什么照片都毫无顾虑,即使在评论留言里跟朋友聊天也没有话题限制。后来,我爸妈都换了智能手机,家里也有了Wi-Fi,我爸我妈都在微信加了我,也时常光顾我的空间,我觉得似乎被监视了,每天的动态父母都知道,百般不爽。”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马明春如是说。

针对父母擅自进入孩子的虚拟空间这个问题,湖南商学院法学院杨院长认为,在我国《宪法》和《民法》中,虽没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但根据《民法通则》,公民的通信自由权受法律保护,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均是公民沟通往来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作为自然人的未成年人,即使是其监护人也不应随意翻阅、查看他们的微信、聊天记录等。

杨院长强调,隐私权与监护权、教育权,不应讨论取舍的问题,而应考虑双赢的问题。它们本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排斥关系,而是家长与孩子的权利博弈中能得以两全的关系。因为尊重孩子隐私就是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监护权、教育权与隐私权之间,如果有良好的沟通桥梁,它们就是一体的。

著名亲子教育心理专家屈开认为:“当查看孩子隐私成为实施监护的需要,看也是可以的。”但他同时强调,“看是要讲究艺术的。高明的家长,能让孩子主动打开他的私密空间。”

民主交流切忌横冲直撞

在中小学生眼中,“平等”与“值得信任”是评判父母的重要标准。北京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中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中,位列前三名的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由此看来,父母应多站在感情的立场上——不以爱的名义说教,不摆家长权威身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对于孩子建立虚拟世界要给予宽容,而不是窥探和质问。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进行民主交流,在涉及孩子的虚拟空间时,沟通方面还要讲究技巧。

·不小心闯进孩子的虚拟世界一定要道歉

“即使一不小心进入孩子的虚拟空间,也得给孩子真诚道歉。”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心理咨询诊疗中心副主任王云海说。这件事情,会影响孩子3天甚至3个月的情绪,特别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而言,因为正处在逆反期,且不太懂得什么是隐私,他们会把不想让家长知道的事儿通通归为隐私,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可能会以不学习等方式反抗家长。

王云海嘱咐家长朋友们,道歉不能简单地说“我错了,下次不这样了”,而是要向孩子坦承,为什么会偷看,比如主要因为担心他早恋,承认初衷是好的,但做法是错误的。

·悄悄关注的杀伤力小于贸然闯入

“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都是容易理解的。”中国青少年文化教育中心马教授坦言,了解孩子的秘密,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信息化时代,孩子的虚拟空间对父母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与过去的日记本相比,现在这种方式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借助网络孩子们无所不能地获取信息,父母感到子女陌生异常,极可能产生闯入孩子的虚拟空间一探究竟的念头。

马教授说:“有些父母属于冲动型,横冲直撞地进入孩子的虚拟空间,怎么可能不给孩子造成伤害?哪怕悄悄关注,杀伤力都会小于贸然强闯。”

上海的席先生就是用“悄悄关注不说话”,来了解儿子在虚拟世界的行为状态。他说儿子有微博,但他从没有刻意记过孩子的登录密码,也不强求孩子和他分享什么秘密,只是偶尔像陌生人一样悄悄关注,了解一下孩子的动向。席先生认为,谁都有一段叛逆期,只要孩子不做特别出格的事,就应给孩子相对的自由。

·选择一种善意的网络互动

擅闯孩子的虚拟空间最不明智,潜伏刺探也会让子女恼怒,聪明而合理的方法,就是选择善意的网络互动。“我的QQ里只有一个好友,就是我儿子。”许先生是从儿子上寄宿高中后才开始通过网络与儿子进行沟通的。虽说儿子经常回家,可这对父子还是更习惯于用QQ聊天的方式沟通,许先生认为这样像朋友。

“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父子之间的沟通开始变得困难。”许先生在没有选择网络互动前,经常急脾气地冲儿子发火,两人争吵频繁。后来他发现网络打字可以让情绪比较冷静,措辞也比较有讲究,容易让对方理解和接受,便想办法说服儿子加他为好友。

最初儿子很敏感,怕许先生胡乱查看他的QQ空间,一下子删掉了好多“敏感”日志,后来每次见爸爸都是善意地踩空间、留言,同学都赞他爸通情达理,儿子日渐得意,逐渐对爸爸敞开了心扉,在QQ空间也不再隐藏,父子俩通过网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由此许先生悟出一个道理:父母若不通过网络窥探孩子的隐私,这个渠道反倒可以促进两代人的和谐交流。

“总之,靠偷看孩子的个人信息,然后干涉孩子,甚至禁止孩子的某些活动,都不是最佳方式。”教育心理专家、中国青少年心理化教育中心总督导应力教授如是说。同时应力教授给家长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表现出适当的无知,让孩子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可以向孩子请教微博、微信的玩法。

2.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学生时代,从而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感受。

3.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不要马上反驳,等孩子把话说完再平等沟通。

4.对孩子保持微笑。有的家长对孩子保持一副严肃面孔,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持父母权威,其实展颜微笑方能安抚孩子的心灵,缓解孩子的压力,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5.孩子都需要父母陪伴,尤其需要亲子之间的信任和真诚交流。只有家长肯花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孩子才会有归属感和倾诉欲。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虚拟世界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女士找茬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奇闻趣事
在虚拟世界关爱“小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