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考试、毕业和告别的季节。如果有人说将要“灞桥折柳”,你千万别以为他真要去折一段柳枝,而是他要和你道别了;如果有人祝你“蟾宫折桂”,那也不是真要你去折一枝桂花,而是希望你考试成功、榜上有名的意思。下面就是一些古代学子常会用到的典故。
灞桥折柳
折柳赠别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不仅有留恋之情,还有祝福之意。李商隐《杨柳枝》写道:“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归。”
折柳赠别与古人重视离别的心理有关,由于柳条细长柔软易绕,所以古人借它来表达柔情萦绕和感情绵长之意。临别以柳相赠,更是寄托了无尽的思念。
蟾宫折桂
蟾宫指月宫,亦称广寒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后来泛指考试成功。我国不少地方现在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前,应试者及其亲友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名落孙山
宋朝苏州有个书生,名叫孙山,为人风趣诙谐。参加科举考试来谋取功名,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孙山当然也不例外。那一年省试,孙山去应考,有位同乡相约同往。放榜那天,孙山好不容易挤到前面,从头看去,一直看到最后一个,才见着了自己的名字。而他的那位同乡却榜上无名,没有考取。
孙山中举,急忙赶回家报喜,比同乡早到家。同乡的父亲见儿子还没回来,连忙过来询问儿子考试的情况。孙山随口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意思是:榜上最末尾的地方是我孙山,令公子的名字还在我的后面,意即落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