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如何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公益队伍,完善大学校园公益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动力不足,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在公益活动的制度设计,统一公益社团的管理机关,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28-02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把大学生志愿者纳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范畴,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将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纳入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在制度上的各项支持,通过对公益类社团的独立化,统一化管理,充分发挥公益类社团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一、高校大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面临的困境分析
本文选取了新疆地区7所高校大学二年级学生中按照随机原则,共发放问卷1550份,有效问卷为1500份,有效率为96.8%。问卷回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内容。
1.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率低。在调查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在大一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在大一没有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35.2%,在大一参加了一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24.7%,在大一参加了两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19.4%,在大一参加了三次以上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20.7%。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大一都没有过多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
2.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公益比例较低。根据非参数统计列联表方法检验两个变量关系,卡方(Pearson Chi-Square)检验值为42.924a,自由度分别为9,检验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不同民族对在大一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情况有显著性差异。在大一没有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30.5%,比维吾尔族低17.1个百分点,比回族低1.2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低15个百分点;在大一参加了一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5.5%,比维吾尔族高1.7个百分点,比回族高1.1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高出4.8个百分点;在大一参加了两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0%,比维吾尔族高2.9个百分点,比回族高2.9个百分点,和其他民族一样多;在大一参加了三次以上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3.9%,比维吾尔族高12.4个百分点,比回族低2.9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高出10.1个百分点。说明维吾尔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参加的公益活动比较少。
3.学校对公益的支持力度较弱。在调研的高校中学校对公益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综合考评加分中,加分幅度为1~3.5分(加权后得分)。并且对公益活动的评价仅有两所高校以具体次数来进行评分,其他院校多采用模糊的界定标准,对全班学生要么全加分,要么全部不加分,使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激励不够。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对策研究
1.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完善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模式。在调研中,高校中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设立了与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平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归学校团委领导,但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院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公益类社团并存,公益类社团归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社团联合会管理,职能有交叉,活动却存在分离的问题。第二类:没有设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院校,由与学校学生会平级的社团联合会负责公益类活动的管理。由于公益类社团所涉及的活动种类较多,例如环保,医疗服务,社会工作等,因此公益类社团面临的问题是公益社团林立,资源共享不足,活动交流合作不够。无论哪种管理模式,在公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今天,公益活动的管理必然走独立化的道路,由青年志愿者协会承担主要管理职责,将公益类社团及校园所有公益活动统一纳入职责范围,由校团委进行指导。
2.将公益性活动纳入选修课学分制管理。在调研中了解到,有高校团委负责人曾建议将公益性活动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学生参与社团,但教务相关部门认为公益活动中指导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分会存在由学生来控制的问题,必然会造成教务管理的混乱,导致不公平现象。对于此问题在内地高校调研时了解到某高校为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将参加学术讲座纳入学分管理,采取讲座考勤打卡方式获得学分,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首先极大激发学生听学术讲座的热情,其次并没有发生我们所担心的伪造出勤记录的情况,我们认为问题关键是将该学分的管理是约束机制还是鼓励机制,首先纳入学分管理的只是公益类活动,并且学分的获得不以强制,主要以鼓励作为出发点,并且活动数量目标应设定为容易达到,就不会有作假的动机,达到真正鼓励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动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提高公益类活动在学生各类考评系统中的分值。首先提高公益类活动在学生综合考评系统中的整体分值,在原有加分幅度为1~3.5分(加权后得分)之上提高分值,并且尽可能以额外加分体现,可以以10分为限。其次,在进行奖学金、助学金、优秀班集体等荣誉评定时可以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4.搭建制度平台,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受众。首先高校应尽快制定针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机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活动管理的制度,解决公益活动多而无序的状态,厘清清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完善分工,落实责任。其次在调研中高校公益类活动主要是以献血、艾滋病等疾病宣传、慰问养老院、儿童村,服务的对象较为单一,并且在养老院等单位的公益活动也存在多个学校扎堆的现象,特别是在学雷锋月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公益活动可将其服务受众扩展到周边社区、中小学校,医院,凭借高校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FHB110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左晶(1978—)女,江苏沭阳县人,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基础理论。endprint
摘要: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如何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公益队伍,完善大学校园公益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动力不足,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在公益活动的制度设计,统一公益社团的管理机关,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28-02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把大学生志愿者纳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范畴,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将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纳入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在制度上的各项支持,通过对公益类社团的独立化,统一化管理,充分发挥公益类社团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一、高校大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面临的困境分析
本文选取了新疆地区7所高校大学二年级学生中按照随机原则,共发放问卷1550份,有效问卷为1500份,有效率为96.8%。问卷回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内容。
1.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率低。在调查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在大一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在大一没有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35.2%,在大一参加了一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24.7%,在大一参加了两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19.4%,在大一参加了三次以上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20.7%。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大一都没有过多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
2.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公益比例较低。根据非参数统计列联表方法检验两个变量关系,卡方(Pearson Chi-Square)检验值为42.924a,自由度分别为9,检验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不同民族对在大一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情况有显著性差异。在大一没有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30.5%,比维吾尔族低17.1个百分点,比回族低1.2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低15个百分点;在大一参加了一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5.5%,比维吾尔族高1.7个百分点,比回族高1.1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高出4.8个百分点;在大一参加了两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0%,比维吾尔族高2.9个百分点,比回族高2.9个百分点,和其他民族一样多;在大一参加了三次以上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3.9%,比维吾尔族高12.4个百分点,比回族低2.9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高出10.1个百分点。说明维吾尔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参加的公益活动比较少。
3.学校对公益的支持力度较弱。在调研的高校中学校对公益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综合考评加分中,加分幅度为1~3.5分(加权后得分)。并且对公益活动的评价仅有两所高校以具体次数来进行评分,其他院校多采用模糊的界定标准,对全班学生要么全加分,要么全部不加分,使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激励不够。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对策研究
1.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完善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模式。在调研中,高校中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设立了与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平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归学校团委领导,但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院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公益类社团并存,公益类社团归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社团联合会管理,职能有交叉,活动却存在分离的问题。第二类:没有设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院校,由与学校学生会平级的社团联合会负责公益类活动的管理。由于公益类社团所涉及的活动种类较多,例如环保,医疗服务,社会工作等,因此公益类社团面临的问题是公益社团林立,资源共享不足,活动交流合作不够。无论哪种管理模式,在公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今天,公益活动的管理必然走独立化的道路,由青年志愿者协会承担主要管理职责,将公益类社团及校园所有公益活动统一纳入职责范围,由校团委进行指导。
2.将公益性活动纳入选修课学分制管理。在调研中了解到,有高校团委负责人曾建议将公益性活动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学生参与社团,但教务相关部门认为公益活动中指导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分会存在由学生来控制的问题,必然会造成教务管理的混乱,导致不公平现象。对于此问题在内地高校调研时了解到某高校为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将参加学术讲座纳入学分管理,采取讲座考勤打卡方式获得学分,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首先极大激发学生听学术讲座的热情,其次并没有发生我们所担心的伪造出勤记录的情况,我们认为问题关键是将该学分的管理是约束机制还是鼓励机制,首先纳入学分管理的只是公益类活动,并且学分的获得不以强制,主要以鼓励作为出发点,并且活动数量目标应设定为容易达到,就不会有作假的动机,达到真正鼓励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动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提高公益类活动在学生各类考评系统中的分值。首先提高公益类活动在学生综合考评系统中的整体分值,在原有加分幅度为1~3.5分(加权后得分)之上提高分值,并且尽可能以额外加分体现,可以以10分为限。其次,在进行奖学金、助学金、优秀班集体等荣誉评定时可以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4.搭建制度平台,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受众。首先高校应尽快制定针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机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活动管理的制度,解决公益活动多而无序的状态,厘清清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完善分工,落实责任。其次在调研中高校公益类活动主要是以献血、艾滋病等疾病宣传、慰问养老院、儿童村,服务的对象较为单一,并且在养老院等单位的公益活动也存在多个学校扎堆的现象,特别是在学雷锋月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公益活动可将其服务受众扩展到周边社区、中小学校,医院,凭借高校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FHB110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左晶(1978—)女,江苏沭阳县人,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基础理论。endprint
摘要: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如何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公益队伍,完善大学校园公益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动力不足,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在公益活动的制度设计,统一公益社团的管理机关,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28-02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把大学生志愿者纳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范畴,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将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纳入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在制度上的各项支持,通过对公益类社团的独立化,统一化管理,充分发挥公益类社团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一、高校大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面临的困境分析
本文选取了新疆地区7所高校大学二年级学生中按照随机原则,共发放问卷1550份,有效问卷为1500份,有效率为96.8%。问卷回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内容。
1.大学生公益活动参与率低。在调查的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在大一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在大一没有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35.2%,在大一参加了一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24.7%,在大一参加了两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19.4%,在大一参加了三次以上学校的公益活动的占20.7%。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大一都没有过多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
2.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公益比例较低。根据非参数统计列联表方法检验两个变量关系,卡方(Pearson Chi-Square)检验值为42.924a,自由度分别为9,检验P值为0.000,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说明不同民族对在大一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情况有显著性差异。在大一没有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30.5%,比维吾尔族低17.1个百分点,比回族低1.2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低15个百分点;在大一参加了一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5.5%,比维吾尔族高1.7个百分点,比回族高1.1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高出4.8个百分点;在大一参加了两次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0%,比维吾尔族高2.9个百分点,比回族高2.9个百分点,和其他民族一样多;在大一参加了三次以上学校的公益活动的人中,汉族占23.9%,比维吾尔族高12.4个百分点,比回族低2.9个百分点,比其他民族高出10.1个百分点。说明维吾尔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参加的公益活动比较少。
3.学校对公益的支持力度较弱。在调研的高校中学校对公益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综合考评加分中,加分幅度为1~3.5分(加权后得分)。并且对公益活动的评价仅有两所高校以具体次数来进行评分,其他院校多采用模糊的界定标准,对全班学生要么全加分,要么全部不加分,使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激励不够。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对策研究
1.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完善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模式。在调研中,高校中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设立了与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平级的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协归学校团委领导,但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院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公益类社团并存,公益类社团归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社团联合会管理,职能有交叉,活动却存在分离的问题。第二类:没有设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院校,由与学校学生会平级的社团联合会负责公益类活动的管理。由于公益类社团所涉及的活动种类较多,例如环保,医疗服务,社会工作等,因此公益类社团面临的问题是公益社团林立,资源共享不足,活动交流合作不够。无论哪种管理模式,在公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今天,公益活动的管理必然走独立化的道路,由青年志愿者协会承担主要管理职责,将公益类社团及校园所有公益活动统一纳入职责范围,由校团委进行指导。
2.将公益性活动纳入选修课学分制管理。在调研中了解到,有高校团委负责人曾建议将公益性活动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学生参与社团,但教务相关部门认为公益活动中指导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分会存在由学生来控制的问题,必然会造成教务管理的混乱,导致不公平现象。对于此问题在内地高校调研时了解到某高校为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将参加学术讲座纳入学分管理,采取讲座考勤打卡方式获得学分,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首先极大激发学生听学术讲座的热情,其次并没有发生我们所担心的伪造出勤记录的情况,我们认为问题关键是将该学分的管理是约束机制还是鼓励机制,首先纳入学分管理的只是公益类活动,并且学分的获得不以强制,主要以鼓励作为出发点,并且活动数量目标应设定为容易达到,就不会有作假的动机,达到真正鼓励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动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提高公益类活动在学生各类考评系统中的分值。首先提高公益类活动在学生综合考评系统中的整体分值,在原有加分幅度为1~3.5分(加权后得分)之上提高分值,并且尽可能以额外加分体现,可以以10分为限。其次,在进行奖学金、助学金、优秀班集体等荣誉评定时可以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4.搭建制度平台,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受众。首先高校应尽快制定针对公益活动的管理机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活动管理的制度,解决公益活动多而无序的状态,厘清清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完善分工,落实责任。其次在调研中高校公益类活动主要是以献血、艾滋病等疾病宣传、慰问养老院、儿童村,服务的对象较为单一,并且在养老院等单位的公益活动也存在多个学校扎堆的现象,特别是在学雷锋月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公益活动可将其服务受众扩展到周边社区、中小学校,医院,凭借高校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FHB1100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左晶(1978—)女,江苏沭阳县人,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基础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