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春
摘 要: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内外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传媒产业急需既懂“传媒”又懂“产业”的传媒人才。
关键词:传媒;传媒产业;传媒人才
2005年10月,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出版。“黄皮书”显示:在各类有缺口的人才中,最缺的是传媒经营人才,目前国内新闻媒体中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内外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传媒产业急需既懂“传媒”又懂“产业”的传媒人才。
1 传媒人才是传媒产业的重要资源
本质上说,传媒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而文化本身具有自存性,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也可以借由智慧的操作方式获得额外的竞争力。例如,1949年以前我国的电影市场80%以上被好莱坞占据着,本土电影制片厂的实力虽然很弱,却仍有存活的余地,效益也不错,原因就在于它更了解中国人的口味和喜好,可以用智慧的操作来弥补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如果说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软件开发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那么,以直接生产文化产品的传媒行业则是一个智慧密集型的产业。同样的新闻素材,不同的媒介能够提炼出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吸引不同的受众,进而获得不同的广告客户,从而奠定媒介在传媒市场上的不同定位。摸准市场的脉搏、并以匠心独运的方式与市场共舞,传媒市场上的智慧操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而这主要依赖传媒人才的智慧与技巧。
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之本,而对智慧密集型的传媒行业来说,传媒人才更是其极为重要的资源,能够优化配置其他资源使之效益最大化,并可以弥补其他资源稀缺造成的不足。可以说,既有新闻传播知识又具有媒介经营意识的传媒人才是媒介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和有效保证,是媒介最可宝贵的财富。
2 传媒人才是传媒产业的稀缺资源
在一定时期内,与需求相比,供给始终是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资源的稀缺性”概念。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资源,传媒人才也是稀缺的。而且,在现实情况中,传媒人才的稀缺性矛盾表现得非常突出,甚至已经成了制约传媒产业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稀缺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传媒业的特殊性
与其它行业相比,传媒业具有特殊性:其产品具有商品、公共品双重性质,其生产者同时作为经济利益实体和社会公器而存在,其产生的效益同时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性……鉴于此,传媒人才既要精通一般的经营管理之道,又需深谙传媒业的独特流程和性质。这就决定了其他产业的优秀经营人才很难直接跨入传媒业,而必须经过传媒理论和实践的浸染、准确把握传媒业的特殊性,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传媒人才”——这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难以在第一时间缓解传媒人才的供不应求,同时,也为人才资源自由流向传媒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进一步加剧了传媒人才的稀缺。
2.2 中国传媒业的特殊性
传媒业与上层建筑密切相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传媒业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独特之处。例如,我国传媒业更强调社会效益,受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影响更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还不全面等。
这就决定了我们难以直接引进国外优秀传媒人才。事实上,国外传媒进军中国市场时,最急切的任务之一就是网罗大量既熟悉内地媒体市场、又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的本土高级传媒人才——这使传媒人才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是,我国传媒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本土传媒人的出国深造、工作等面临着诸多困难——不但包括意识形态、运作方式、学习内容等客观的障碍,也包括西方不少传播学院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偏见、人为限制等。这阻碍了本土传媒人直接接触、学习国际经验和规则,增加了培养传媒人才的难度。
2.3 对传媒人才需求的激增
有学者概括中国十几年来传媒发展的“三部曲”:20世纪90年代早期是出名记者的时期,90年代中期是出名编辑的时期,90年代末期至今是出经营者的时期。这个说法形象概括了中国传媒运作侧重点从内容采编到报道策划、再到管理经营的发展道路。随着传媒行业对行业内外资本、国外媒体集团的逐步放开、以及新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影响,我国传媒运作呼唤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以针对宏观环境、发展趋势、媒介自身情况等,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整合价值链。需求的激增进一步加剧了媒介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其成为制约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综上,合格的传媒人才不但要熟悉传媒产业的运作,还“要对媒介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宏观的把握”、对经营的位置、机遇和战略意识有准确的判断、对配置人力、财力及其相关的资源要有出奇制胜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