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温室气体与环境中心主任 魏 伟
推进碳循环技术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温室气体与环境中心主任 魏 伟
碳循环是无机环境和有机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锁链,保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衡。碳循环经济是以碳减排、碳中和和碳利用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向生态文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发展碳减排、碳循环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碳循环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众所周知,我国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据预测, 到 2035 年 中国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占世界总量的 30%。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重化工业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加之中国能源结构等多方面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较长一段时间会一直处于上升期。作为负责任的大国,2009 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 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降低 40% ~ 45%,意味着现有的能源形式、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同时,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了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加快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社会。
经过近 20年的研究,我国的相关科研院校在碳循环产业领域已经研发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正在走向示范和工业化阶段,我国的绝大部分企业也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阶段,应该说,“中国碳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可以适时、有效地将碳排放企业、碳减排碳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本注入的价值市场导向。
中国碳循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核心任务是以推进我国碳循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目标,建立产业上下游、产学研信息、知识产权等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及培养人才,促进成员单位的自身发展,结合政府政策平台、科研院校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产业平台、金融资本平台、碳交易技术服务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实现碳产业的金融化、资源化。
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联盟着重构建和打造以下几大平台:
政府互动平台:联盟积极参与碳循环产业标准和行业数据的采集,引导国家碳循环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推荐。
技术创新平台:联盟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由联盟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议申报研发课题,由专家委员会对碳循环研发技术、创新成果和新产品进行甄别评选,制定科技研发中长期规划,企业参与研发课题,可产业化项目优先向联盟成员单位推荐应用。
产业投资平台:利用联盟低碳路线的技术资源,参与重排放行业传统工艺的升级改造,创建以碳资源应用为核心的碳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
金融服务平台:联盟以成员单位为主体发起的“腾飞产业基金”和以 VC/PE 创投资本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为成员单位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指导和投资,培养一批碳循环产业的龙头企业。
碳交易技术服务平台:联盟依托碳排放基础参数数据库与总数据库资源形成的碳排放方法学,研发碳排放量的核算技术,建立国家碳交易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碳排放权提供咨询、评价、审核和培训服务。
国际合作平台:组织国际交流与考察,促进碳循环国际合作。
总之,联盟始终贯彻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政策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保障,有效整合政、产、学、研、金、介六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我国碳循环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
联盟是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依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科研力量及北京安普能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成员企业的市场资源,由积极投身于国家碳循环产业技术进步、立志于推动中国碳循环产业发展的企业、事业、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团体自愿组成,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建立的一种共同投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除了严格遵照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管理要求以外,行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联盟体制和机制:一是根据碳循环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联盟以北京安普能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各区域政府的支持下,已经组建了若干以碳资源应用为核心的碳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加快了技术向产业部门的转移,二是联盟正在成立以成员单位为主体发起的“腾飞产业基金”和以 VC/PE 创投资本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为成员单位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指导和投资,期望培养一批碳循环产业的龙头企业,加速我国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