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芬
【摘 要】依据语境的内涵与特征,可以认为整体思维是基于语境的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有效策略。立足于整体思维的内涵,从语境所创设的文本主题、文体特征、文本结构、文本语言等角度进行探究与构建,教学内容避免了割裂,更贴近文本核心价值,教学内容更为集中而鲜明。
【关键词】整体思维 语境视角 教学内容 策略
怎么教是重要的,教什么也很重要。这基本已成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繁冗琐碎的阅读课堂却仍屡见不鲜。探其原因:教师虽有诸如“一课一得”等教学内容观的意识,却缺少如何研制教学内容的策略。
如何研制教学内容?视角不同,策略也就不同。基于作品建构的语境为研制的一个重要视角。从微观上,作品内的上下文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语境。它包括句段篇、作品内的言语形式、写说者的“题旨”、语体风格等。汉民族整体思维的方式牵制着汉语,使语境内的段落呈环状或者螺旋形,即段落以反复而又发展的形式对一个主题加以展开,讲究起、承、转、合,追求整体效果。任何脱离语境的文本解读、抛开语境的教学内容,往往都是片面的、无价值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语境受整体思维牵制。依据语境的内涵与特征,笔者以为,整体思维是基于语境的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有效策略。
一、整体思维的内涵阐释
整体思维在辩证逻辑中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整体观念认为:“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吴官保则提出:“整体是建立在相对局部上的运动结构和静止结构之上的抽象能量表现形式。”
1.蕴含“内在的秩序”。
就如有的医生看病,头痛就看头,脚痛就看脚,殊不知中医有“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整体疗法。任何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内在的秩序”。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整体思维提倡的是从事物的“内在秩序”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
2.呈现“立体的结构”。
当思维对象确立之后,思维主体要从横的方面,也就是从客观事物自身包含的各种属性整体地考察它、反映它,使整体性事物内在诸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潜网清晰地、以立体的结构展示出来。
3.表现为“抽象的能量”。
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是在自身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结果。整体思维观认为,通过综合而形成的整体是抽象的,这种能量是以具象为基础的抽象能量。综合,往往能把握本质的特征。就如辨析不同种类的人,得出“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其他,由此得出的整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
4.基于“系统的视角”。
地球上的万物无不是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系统指导下的局部运动,无不渗透在万物之中。任何局部事物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整体背景,整体思维是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整体对局部的影响,离不开内在联系。因而,这一整体是以共性为前提的整体。
二、整体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策略的改变首先是思维的改变。如何从整体思维着眼研制阅读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可以立足于整体思维的内涵,从语境所创设的文本主题、文体特征、文本结构、文本语言等角度进行探究与构建。
1.要素融合:由孤立建立联系,深刻体悟表达主题。
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是孤立的。多人为众,人与人之间必然建立联系。组成事物的要素也不存在孤立,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组合才成其为这一事物而非另一事物。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字、词、句、章、篇的连缀,是以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前提。如几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秩序”,组成篇的字词则只具编码意义,而失语境意义。以解剖的方式,去分析每一篇文本的要素。每个要素缺一不可,且各具特色。以任何一要素切入,都能演绎各自的精彩,却唯独缺少和谐之美。
人教版五年级教材《桥》为一篇小说。全文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表现独特,环境描写生动。着眼于小说的三大要素,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对渲染环境的作用;设置悬念,体会结尾的巧妙,感受小说情节的意外;在朗读中走进老汉内心,体会他高尚的品质。
三个教学内容清晰、有条理。可因文本被一厢情愿式地挥刀解剖,教学内容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因为,孤立的三要素缺乏勾连,指向不一致,淡化了文本的表达主题。
同样执教《桥》一文,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感受洪水的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通过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对比,感受老汉的形象;读写结合,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不难看出,这几个教学内容也紧紧围绕环境、情节、人物三大要素,但又有不同。笔者认为后者是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外行人读小说读情节,内行人读小说读人物。”人物形象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得以体现,而环境的描写作为故事情节的线索,又是作为衬托人物形象的一个手段。三者融合,表达主题才显得鲜明而深刻。同时,学生不喜欢一块块地把内容孤立割据,由孤立建立联系,顺应他们的阅读顺序,让学生自然地学习,这样的内容才符合教学的规律。
阅读教学中的要素融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没有教师个人的一厢情愿,没有各要素独立的精彩演绎,而是准确考量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细致剖析各要素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深入辨析最为核心的要素,合理构建要素融合的教学内容结构。
2.异同比较:从具象到抽象,全面把握文体特征。
文体是适应语境的要求而产生的。语体形成后,其内部语言形式的特点也稳固下来,形成统一的整体风格。阅读教学中,我们能根据文本蕴含的特点之“叶”,知这一文体之“秋”。但,一篇文本无法全面诠释一种文体。综合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本,从片片“叶子”的具象获取到抽象,才算是全面把握了文体的特征。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谈礼貌》一文教学设计片段:
板块一:比较读,异中求同。让学生读通三个故事之后,用心发现三个不同内容的故事,有何相同之处。
板块二:比较读,同中求异。让学生将三个故事中的三句议论语作比较阅读,同是议论却有何不同。
用一个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常用的例证方法。如果本文教学内容只停留于这一点,那么教材在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议论文体的选文就只是做重复的机械运动了。即使学生学再多的议论文,他们的认知,也永远只停留于关于“论点、论证、结论”之类静止的概念积累中。
议论文教什么?我们需从整体思维视角去审视,从议论文体自身包含的各种属性整体地考察与反映。薛法根老师认为:“议论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教会学生‘看别人如何说理‘如何以理服人,从中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和内隐的表达规律。”比较异同,学生在了解事例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如何“就事说理”,如何“以理服人”的寻根问源,全面地把握议论文体的特征,认识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当然,这一整体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选取不同的议论文本作为具象,进行异同比较,所获取的抽象意义可能也不尽相同。选取更多的议论文本作为具象,进行异同比较,所获取的抽象意义更接近整体与全面。但是,教师以整体思维研制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更贴近这一文体的核心价值。
3.结构梳理:化平面为立体,系统探寻内在逻辑。
散文的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更多地采用意合法。换言之,散文语段或语句的连接,有时并不一定靠语法手段表现,而靠层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衔接。因此,散文神不散。文章各个内容似错综复杂,却以内在逻辑构成“立体的结构”,清晰而集中地表达着共同的“主题思想”。
《姥姥的剪纸》为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一篇叙事性散文。整篇散文都是围绕姥姥的剪纸写的。如果边读边思考段落与段落、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文本内在的“立体的结构”就能一览无遗地彰显。
“心灵手巧的劳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呢?为什么在整个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都能贴上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呢?姥姥的剪纸为乡亲们带来那么多快乐,给我带来什么呢?写姥姥剪喜鹊登枝已经能够让我们体会到祖孙俩之间的亲情,可是课文还不厌其烦地写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这是为什么呢?小时候,姥姥的兔子和老牛剪纸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生活。现在,我已经离开了姥姥。但是,作者为什么又写了兔子和老牛的剪纸?
从一定角度诠释,“立体的结构”可以理解为文本的篇章结构,表达顺序的揣摩,即探寻散文结构排列的内在逻辑,这是整体思维考量下研制的教学内容。考量散文内在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即探寻其中完整的逻辑之美,使平面的文字呈现立体的结构之美。散文如此,其他文体亦是。言语表达中,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句和句、段和段之间,都依据表达需要,遵守逻辑规则进行组合和排列。言语形式、言语主题、语体风格等,也依据一定的逻辑融合成立体的结构。发现结构,即体悟文本逻辑之美。
4.整体出发:于外围至核心,鲜明感知言语个性。
整体思维是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很平常的词在被植入一定的语境后,由于受到上下文的影响而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对它所在的语境产生了很好的渲染效果。然而,如果忽视整体的语境,局部平常的词语还是平常的词语,无法萌生美感。
如《姥姥的剪纸》一文,课后练习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四个贬义词: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如以编码意义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平常与乏味的,因为教学内容徘徊于文本核心价值的外围。
然而,整篇课文感情色彩鲜明,每一处语言都表达着作者对姥姥深厚的感情。从这一整体出发,再读四个贬义词,教学内容就由外围向核心突进:贬义词活用,同样也传递着作者的感情。再从整体出发,再读全文,教学内容由外围走进内核:除了贬义词活用表达情感之外,文本还有什么表达方法呢?各有什么作用呢?核心提取后,以整体思维串联起“感情色彩”的教学内容。
散文是传情的文字。不管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再或者是感情色彩不怎么鲜明的词语,再或者是关联词,都隐藏着作者的情感。它们散落在文本中,但通过由外围到核心的提取,串成线,层层推进,全文的语言个性清晰呈现:寻常词语的艺术化,是适应语境的结果,用得恰当,平易的词语也可透出光彩。
表达者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出来,甚至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不说不写,省略了,隐藏了。只有把某一语言现象和它所处的语言整体环境结合起来,才能确定这些语言现象的结构和意义。如于局部处驻足不前,局部只能永远是局部,言语的建筑材料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事物。整体出发,是外围直达核心教学内容的重要路径。
整体思维是汉民族思维的主要方式。语言为思维的产物,蕴含整体思维的痕迹。基于语境的视角,以整体思维研制小学阅读教学内容,是一个较为有效的策略。要素之间构建了联系,教学内容避免了割裂;实现了具象到抽象的“一叶知秋”,教学内容更贴近文本核心价值;探寻到内在的逻辑结构,教学内容没有了陷入文本内容泥潭的冗长;从整体出发的言语感知,教学内容更为集中而鲜明。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特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