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学都会在课余时间读一些课外书。读书时,若是遇到比较关键的词语不懂,就会影响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如《十万个为什么》中有这么一句话 :“池塘中的蜉蝣(f€?y€髐)或摇蚊等类幼虫是它(指蜻蜓的幼虫水虿(ch€鄆))的主要食料。”如果不理解“蜉蝣”“摇蚊”,那么你就不能确切地知道水虿的主要食料是什么。
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怎么办呢?有人说,那还不简单,查查词典就是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说,“(水虿的下唇)顶端有钳,变成了捕捉食饵的工具”中的“食饵”是什么意思呢?词典上的解释是 :“捕捉鱼虾等时用作诱饵的食物。”用这个解释来理解句子中的“食饵”,根本就说不通。事实上,这儿的“食饵”就是食物的意思,即指水虿经常捕食的蜉蝣、摇蚊等的幼虫。
读书时,理解词语是有一定技巧的。这技巧就是一“猜”,二“查”,三“体会”。举例来说,“点水蜻蜓款款飞”这句诗,“款款”是什么意思呢?你不妨先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蜻蜓点水大家都见过,这时它飞得很慢,很悠闲。那么“款款”是不是慢的意思呢?我们拿不准,就来查词典。词典上“款”解作“缓 ;慢”,而且还列举了“款步”“清风徐来,柳丝款摆”等用例。然后我们再把“款款”放到“点水蜻蜓款款飞”这句诗中来体会,这句诗就活了,我们仿佛看到了蜻蜓缓缓地、悠然地在水面上一点一点的样子。当然,理解词语最根本的技巧还是要联系上下文来细细体味。因为任何一个词语,词典里的解释都是它通常的、一般的意思,当将这个词语组织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时,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情境意义。这就好比“画龙点睛”,画家若是把“睛”点在别处,它只是孤立的一个黑点,若是点在眼睛的部位,这条龙立刻就活啦。
(本文摘自《张庆文集·雨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