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失去了的, 才觉得格外珍贵。
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是常常这样的后知后觉。这是现代生活节奏给我们的后遗症。
想当初,桌子上一沓沓读者、作者的书信往来。
那时没电脑,多大牌的作者,也一笔一画爬格子。像作家毕淑敏、诗人汪国真、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等等,我们都有幸饱览大家的“真迹”。
实在话是:那时真的是信件稿件太多了,回信回的直腻烦。
忽然,来信就一下稀少了,大家都学会发邮件了,书信成了难得一见的“珍”迹,有作者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我们在网上约稿聊天,觉得这网络太美妙了!
再后来,QQ、MSN一起上,无纸化办公,交稿看样前期都在网上完成。
渐渐地,能见到人写的字就只有过年的贺卡了。字是越来越金贵了。
如今微信更冲上第一把交际椅,有图有字有语音,别提多快捷了。
忽然就怀念那些书信文稿,各种各样的笔迹,实在、真切。那时每次挪桌换位置,都扔掉一批信,国内国外的。
忽然就埋怨自己:怎么就不留下那些只言片纸,比如一个从黑龙江走出去的青年作家给我的一个附稿短笺:小六,站在小雪纷纷的阳台上,我想起北方的家乡……
如今,英年早逝的他只留下我记忆中那张忧郁而沧桑的脸,还有他的小说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