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新新、梁军、蓝建中:随着电子科技日渐主导生活,“电子噪音”成为现代人的听力杀手。
走访医院的耳科,很多患者的年龄都只有二三十岁。如今年轻人患耳病已经不足为奇,由于习惯戴着耳机听音乐、打电话,对听力损害很大。
“使用耳机一次超过两个小时,每次超过65分贝,播放器里的声音就容易成为损伤听力健康的电子噪音。”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婉说。听力损失在26—40分贝的为轻度耳聋,损失在41—55分贝的为中度耳聋,损失在56—70分贝的为中重度耳聋,损失在71—90分贝的为重度耳聋,损失在91分贝以上的为极重耳聋。
“青少年身体发育不完全,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电子产品的使用对他们的影响比成年人更大。”专家说,虽然目前对电子产品究竟会对人的听力产生多大影响没有定论,但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长时间佩戴耳机之后,人会产生耳鸣,尤其在高强度声音进入耳膜的情况下,内耳和鼓膜也容易损伤,有可能引发噪声性耳聋。如对使用耳机等产品不加以节制的话,听力障碍就会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有效预防就在日常中!
专家提醒,耳聋的发生一般是不可逆转的,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出现严重的听力障碍只能通过配助听器等方式干预。
初级耳科保健是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和途径。陈小婉医师建议,保护听力应从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
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远离噪音场所。KTV、修理厂、飞机场等都是高声强频发的场合,若有高强度声音进入人体耳膜,内耳和鼓膜都容易受到损伤,有可能引发噪声性耳聋。
有的人喜欢大街上、地铁上或者睡前戴耳机听音乐,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在公共场所戴耳机听歌,其实外界的环境噪音已经很大,人们会为了清晰度将播放器的音量调得更大,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就会有失聪的危险。
建议选择头套式耳机,听音乐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音量不要超过50%。
睡觉前戴耳机听音乐,许多人都会不知不觉进入睡眠,声音长时间刺激耳朵毛细胞运动,也会造成噪音性听力损伤。
保持健康、有规律的生活也很重要。有些人的耳朵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比如喝酒会对一些人的耳朵产生刺激,有些人熬夜熬一晚上,第二天也会出现耳鸣。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切忌随意掏耳朵,时常按摩并做耳部保健操,保持心情愉快,多运动,这些都可以延缓耳聋的发生。
古典音乐有助恢复听力
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让由于突发性耳聋而导致一侧耳朵失聪的患者听古典音乐,将有助于促进其恢复听力,改善症状。左耳听到声音后,右脑开始活动,右耳听到声音后,左脑开始活动。一侧的耳朵失聪后,从这一侧传送给脑的信号就变少,脑就开始只使用正常一侧的耳朵,而不再使用失聪的耳朵,从而导致其功能进一步下降,与失聪耳朵对应的脑的功能也随之下降,出现恶性循环。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让刚患病的约50名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接受类固醇治疗,另一个小组除了接受类固醇治疗外,还堵住正常的耳朵,利用失聪的耳朵每天听约6小时古典音乐,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也完全利用失聪的耳朵努力去听。
10天后听古典音乐的一组患者左右耳存在的25分钟的听力差已经缩小到约7分钟。
本版由新华社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