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错过》教学内容的选择

2014-07-23 15:55包莹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陈老师议论文教学内容

包莹莹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时,根据《课标》的要求和阅读教学内容价值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的过程。

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错过》是一篇文艺性政论文,对于此类文本,语文教师该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

解读以上这个问题,我们可分两个层面:

第一,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教?即选择前的文本教学内容挖掘问题。

第二,面对多元、多样的教学内容该怎样选择?即选择时要注意的策略问题。

下面笔者就陈寿义老师在江阴市首届初中语文备课组长培训班上的展示课《错过》略谈一二。

一、对《错过》教学内容的挖掘

首先,依据文体共性,确定“这一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即从议论文的结构层面入手,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

刘心武的《错过》,本质是议论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陈老师在课堂上用巧抓中心句的方法帮学生理结构,明思路:读1~6节,找出了中心句“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扣第13节“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教学生梳理出7~11节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意识→有反思→有行动,错过才能转化为得。

至此,笔者认为,陈老师不妨鞭辟入里,继续梳理五种不同的人、认识和人生(见下表):

种类认识人生

庸人没有意识到错过,自足灵魂堕入颟顸的渊薮

勇士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追悔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智者对错过有痛切的感受,反思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冷静而成熟地驾驭

圣贤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升华生命更有厚度、更有虹彩

罪人立刻意识到了,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铸成过错

其次,依据文本个性,确定“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即从议论文的思维层面入手:

1.抓住逻辑美,谈作者笔下的错过

作为一篇议论文,《错过》包含着生动的逻辑因素,闪耀着内在的逻辑之美。陈老师在探究7~11节时,先抛出了一个主问题:作者讲了哪些“得”?在与学生互动交流时,陈老师再相机追问:错过构成的“得”能自己转化过来吗?错过与“得”是怎样的关系?学生恍悟:错过,但有意识、有反思、有行动,错过才能转化为“得”;错过是得到之母。这样,教师问题的设计层层推进,教学内容的挖掘层层深入,教师言语间也彰显着逻辑的力量,思维的魅力!

其实,挖掘文本,这样的逻辑之美,还处处可见:虽然错过让人感到惋惜甚至痛苦,但是错过是人生的常态;虽然错过是人生的常态,但也许恰恰是上次的错过成就了这次冷静而成熟的驾驭;虽然意识到错过,就可能使错过转化为所得,但是光有意识还不行,还要有正确的行动;虽然许多错过只要处理得当就能被转化,但是人生中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部分还是不能错过的……

这样层层推进而又辩证统一,让学生认识并感悟到这种逻辑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就是议论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吗?

2.抓住情感美,谈学生心中的错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抓住“错过”的情感体验,可让学生在情感热能的驱动下自觉进行理性思维,使学生在理性的殿堂中如饮甘霖。

在悟出“有意识、有反思、有行动”才能有所得之后,陈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学习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既激活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更促进了学生理性思维的提升,使思考更有力度和深度;这样既有逻辑美的彰显,又有情感美的张力,更有学生自己与文本的对话,“错过”的体验从作者到读者,从文本到“人”本,使“阅读”真正成为“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不正是语文教学的使命吗?

二、对《错过》教学内容的选择

1.选择“语文”的内容——基点

张志公先生曾形象地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王荣生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中提到其他课程学的是言语内容,即教材“说了什么”,而语文课程学的是言语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说的”。所以,选择“语文”的内容来教,这是基本。

陈老师在课堂上立足于语言教学,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如一开始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些词可以阐释“错过”这个词语?又如学生总结“品味错过”时,陈老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刨根究底:“品味”暗示是有反思的,但无行动,能否换一个更合适的词?这些文本语言的感受活动,重视教学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凸显了郑桂华老师所说的“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2.选择与教学目标一致的内容——支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证。可以说,教学内容就是细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解读教学目标,我们可从三个层面入手: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单元教学目标中提供了两条参考建议: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法;品味作品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语句。

据此,陈老师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1)了解“错过”的含义,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2)掌握文中的对比论证、因果推理,品味富有哲思的语言。由此,课堂上安排的四个教学内容是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的:

文本语言的感受活动——着眼于“错过”的含义;

文本语言的梳理活动——着眼于对待“错过”的态度;

课堂中的知识小讲座——着眼于文体“杂文”;

文本语言的欣赏活动——着眼于哲思的语言。

以上四个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次序、有层次地一一实施,成了教学目标实现最有力的支撑。

3.选择简约而灵动的内容——亮点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有机地将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诸方面巧妙地串联融合成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教学主线。重点突出,删繁就简,从而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议,有更大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陈老师以“文本语言”的活动为主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经过初步的感受和大致梳理,在“文本语言的欣赏活动”这一板块,陈老师将看上去条理不清的文本内容,一线串珠,又像庖丁解牛一样,细细剖析:如在“对比”强化“哲思”这一环节,陈老师带学生关注了若干组对比——第2节与第5节,将有所失与有所得对比,强调“错过”是人生常态;第7节与第8节,将没意识与有意识对比,强调要有意识;第11节,将没行动与有行动对比,强调要有行动……既关注到段落间的对比,又关注到段落内部的对比,条分缕析,教师借一“对比”辐射整课内容,学生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洋溢着生命的色彩,飞扬起理性的智慧!这样的设计看似“简单”却不单调,看似“单一”却不单薄;这样的课堂“简于形,精于神”,改繁琐为简约,改呆板为灵动,恰恰成就了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语文的内容为基点,与教学目标一致的内容为支点,简约而灵动的内容为亮点,构成了教学内容选择的三大要点,当然,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遵循以教材为本、以学情为先等原则,教者需要因材施教,因文而异,相机而变。

参考资料:

1.沈建军《摭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缺失的几个误区》,《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10期。

2.陈衍庄《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思考》,《中学语文》2012年第4期。

3.何斌《刘心武〈错过〉文本解读新探》,《现代阅读》2011年第7期。

猜你喜欢
陈老师议论文教学内容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