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真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选编,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8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让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上,至于那些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则被忽视了。事实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媒介。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第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把握文本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这里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通过朗读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个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文本的阅读一般有四个层次:直觉的阅读、理性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和创造的阅读。初步的整体感知属于直觉的阅读,是文章阅读的基点,也是阅读者理解和感受的起点。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初始阶段,要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首先,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观点。在简短的导课后,教师便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问,迅速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除了恩格斯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整体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内容。其次,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后,教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叙述马克思贡献的句子吗?”引导学生根据论据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也较好地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再次,处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与局部也并非绝对的,文本的各层次相对于整个文本来说是局部,但相对于其内部的层次来说又是整体。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学生首先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即明了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同时表达出恩格斯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层的局部分析,认识到本文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就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革命实践体现在“他一生所做的主要事情是从事人类的解放事业”,其理论贡献体现在“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等等。如上所述,从阅读的思维过程看,阅读文本大体都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入细,再由细致到完善的认知过程。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这两个不同层次,尤其是后一层次的整体感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处理好概括提炼与感受体验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虽然偏重内容逻辑方面概括提炼的功夫,但也要同样重视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反对浮在文本表面的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对于那些文学性较强的论述类文本(如演讲稿等),更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体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的要求。论述类文本讲究观点科学、鲜明,说理严谨,因此准确是论述类文本语言的生命,如果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情地赞美和悼念的句子,进而追问:“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这句巧妙的对比追问,激发了学生对“将”字的好处的品味和体会。其次,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知道,虽然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讲究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但它还要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说理时往往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的感染力,这就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所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处理好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或经得起推敲的典范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有相对确定的特点,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当然大多以肯定其中的观点为主。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究,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迷信不盲从,通过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新、丰富、纠正文本中陈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补充、发展、完善文本正确的观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明真问题和伪问题,防止牵强附会式的无意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特别是在本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富有情感冲击力和思维启发力的问题进行引导:“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悼念!他的伟大是跨越时空的美丽!在我们的心中,马克思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二十多位学生分别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看法,这些比喻无一重复,使马克思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强有力地体现了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巨大生命力,同时,这些比喻又都表现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崇高、伟大、无私、无畏……,都符合历史上马克思的真实形象,都符合文本内在的基本理解,因而很好地体现了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对于培养和发展高中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