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从文本分析开始

2014-07-23 18:12胡亚利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蜀国蜀汉诸葛亮

胡亚利

现在我们学生所接触到的文言文,大都是名篇佳作。这些作品,有的尽管表现出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但在某些问题上不乏真知灼见,有些思想内容在今天仍闪亮生辉,具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都讲究章法,注意推敲文字,尽管是百十字的短文,也能写得跌宕起伏,生动多姿。其构思之精妙,文笔之简练,都可作为写作的借鉴。因此,教学文言文既要在字、词、句等方面花力气,又要和教现代文一样,指导学生对课文作必要的分析,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文道统一,提高思想认识

文言文教学容易重文轻道,以为学生把文字看懂了,字词、句式及古今的一些差异也粗有了解,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内容似乎不必深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总是水乳交融的,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时侧重于语言文字,有时着力于思想内容,这是必要的,但绝不能抓一头,丢一头。如教《出师表》,如果光注意文字上的疏通,忽视诸葛亮借出师之机,语重心长叮咛刘后主的恳切用心,情真意切地规劝刘后主的由衷之意,怎么能让学生识得文章的“真谛”呢?所以,文道不能偏废。

“文”是为了阐明道的,古人的进步思想是蕴含在词句与表现手法之中的。如《爱莲说》中的“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句,看似平淡,但它既反衬了作者爱莲之深,又暗喻长期以来世风日下,积习难返,作者这是用了双关手法表现其内心复杂的情感。《捕蛇者说》中的最后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在反问句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突出了作者对苛捐杂税的激愤之情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再如《岳阳楼记》中景物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意境的渲染,都是为了发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在文章中,作者写景是为了引出抒情,抒情是为了诱发议论,这样有力地揭示出了主题。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紧扣思想内容分析词句篇章和写作手法,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会大有好处的。

二、注意继承传统,做到“古为今用”

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两点:1.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2.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 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历来是被传诵的名篇,托物言志,寥寥八十一个字,借陋室发挥,表达出高洁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刘禹锡一生的主要经历是积极要求改革朝廷弊政,参加了比较进步的王叔文政治集团,在王叔文失败后,他长期被贬。他在政治上虽一再遭受打击,但仍坚守政治节操,不追求华丽的居室,不追名逐利,而着意于自身的修养,这一点,在当时是可取的,其中可借鉴的是人应有高尚的生活情趣,不追名逐利。

有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教育意义,也同样要引导学生弄清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推陈而出新,受到感染,得到启示。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立意高远,文笔华赡精拔,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一直激励着读者。今天我们更应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情操,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繁荣祖国的重任。

现行课本所选文言文,大都是民族精英之作,因此不需要对每篇课文都去挖掘它的“消极因素”,作不恰当的评论。如《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可是有的教师却认为诸葛亮北伐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因为刘备的仁义得到了天下人的赞叹和拥戴,经白帝城托孤一事给诸葛亮留下了巨大的压力,而且昏庸无能的刘禅和“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现实让他看到蜀国败亡的必然结局,此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北伐,就算自己死在战场,也是一位忠于蜀国的大臣,那是他在刘备死后维护自身地位和荣誉的最佳方法。因此,便有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蜀汉利益的做法。但如果诸葛亮不发动北伐,当时的蜀汉必将坐以待毙,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比北伐失败更严重。三国时候的蜀国国力弱小却力主统一,还不依不饶,又是六出祁山,又是九伐中原,其实这个主要和蜀汉政权的性质有关系。我们知道,刘备起兵就是凭借自己皇族的身份,打的就是要匡扶汉室的旗号。后来夺取西川建立蜀汉政权,支持统一更成了其政权合法性的根据,因为只有承认蜀地是大汉王朝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大汉皇室自居的刘皇叔才能在蜀地名正言顺地进行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蜀国必须主张统一,必须打出已经名存实亡的汉王朝的旗帜。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并不完全是曹魏逼迫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其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要保证。那么蜀汉离开这个合法性就无法生存吗?又有什么力量让蜀汉不惜为此挑战曹魏呢?在我看来,这都是蜀国内部势力的强大压力下蜀汉统治阶级的被迫选择,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更多的是彰显其统治蜀地的合法性,遏制所谓的“蜀独”,是站在民族和历史的高度上作出的选择。分析课文,不从具体的材料出发,显示作品的基本内容,却不恰当地强调它的“消极因素”,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窦,势必削弱作品的思想性。

三、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热情

我们所接触的古代作品,很多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爱国志士的献身精神,劳动人民抵抗异族入侵的斗争场面,政治改革家、科学发明家的伟大成就等,都可以把学生带到祖国历史长河中,学习民族精英的精神,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如古人的游记大多是写景的好文章,有很多是为某一个景点写的,这些可以唤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些都是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到之处,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能代替的。

当然,古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他们心目中的君、国、天下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超越时代的藩篱。但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今天的爱国主义正是对过去的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屈原忧怀祖国,愤投汨罗;文天祥兵败不屈,正气凛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晏子以小小身躯维护本国的尊严……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必须强调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热情的激励。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生继承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教师自己要深入文本,带领学生多读多积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文字要教得扎扎实实,思想内容也要教得明晰正确,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然提高,思想、情操上就会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熏陶。

猜你喜欢
蜀国蜀汉诸葛亮
梦回蜀国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大赦”初探
诸葛亮喂鸡求学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乐不思蜀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