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和“放偷”

2014-07-23 16:34:13茅家梁
检察风云 2014年11期
关键词:松手腐败分子布袋

文/茅家梁

“特赦”和“放偷”

文/茅家梁

自1987年国内首次提出“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至2014年,已经有27年了。这两年,“表哥”“房叔”们不断被舆论曝光,而所谓的公布的“条件、时机”却仍旧好像还是树上的青苹果,涩涩的,永远成熟不了。这无疑为某些罪恶的苟延残喘争取了一些难得的氧气。

国外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都比较厉害,据报道,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早已经于2007年1月26日公布了自己和夫人的财产状况,希望为联合国职员提高道德操守树立表率。据悉,他是第一位对外界公布财产状况的联合国秘书长。好多动辄讲“与国际接轨”的人,在这个典型面前却顾左右而言他。

又据说,在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争议过程中,有人主张对将肮脏的“布袋”兜底抖干净的腐败分子网开一面。“以减轻这些已经有腐败行为的人对反腐败的抵抗,以换取他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其理由大概又是时髦的“你懂的”。

对腐败分子的惩处,有区别,有利于分化瓦解,但绝不是丧失原则的“特赦”。即使等到我们民族的整体审丑的素质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对贪污腐败能够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了,一气呵成地倾囊而出,还仍然是艰苦斗争的结果。

解放初期,米店有送货上门的。伙计利索地倒米入缸,因为我早就被几个智慧老人教诲过——“狡猾的家伙往往捏牢米袋两只角”,哪怕就是一两二两的“回扣”,锱铢必较,我也会及时提醒:“松手!松手!”谁也不想靠姑息养奸,来换取什么蠹虫的“支持”。

反腐败斗争是你死我活的针锋相对,所谓“特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明代的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到的“放偷”。“金与元国俗,正月十六日谓之放偷,是日,各家皆严备,遇偷至,则笑而遣之,虽妻女、车马、宝货为人所窃,皆不加罪。”金、元时的正月十六可谓“小偷的节日”,饱含“人文宽容”的“放偷”,竟然被我们的“专家”惟妙惟肖地继承了。一笑了之,“皆不加罪”,连“大大的良民”都要从心里爬出一只贼手来!沃田三千,有一颗肮脏的种子扬花传粉,便很难种植诚信的嘉禾了。

我见过一些最热衷“国际接轨”的专家,还老喜欢在“财产”与“工资”这两个概念上纠缠来纠缠去,似乎非常郑重,就不怕糟践了老百姓的信心和耐心。财产不仅是工资,工资是财产之一,每个月的工资,在有些人的眼里是上海人嘴巴上的名副其实的“癞头分”(零碎小钱),有心人在会计或出纳那里,都可以一览无遗。现在真正的财产公开,是几乎可以对“工资部分”忽略不计的。大家企望国家兴旺、反腐败有大成果、新成果,一句“你懂的”,真的抬举了大家,把人们搞得似懂非懂,啼笑皆非。

说到底,官员财产的主动公开,还仅仅是属于自律,属于温柔的自我检查,靠“良心发现”,毕竟有些虚伪,要形成制度,其核心是有关方面对“公开”的情况的认真核查。有诗云:“家有黄金邻有戥”,要了解趴在病榻上直哼哼的“患者”的情况,不要问“患者”,也不要向殷勤服侍他的人讨教,否则,必陡生恻隐之心,少了几分警惕。

对于自我主动“公开”目前尚“欠债数十万”的官员,有变相的“颂扬廉政”的成分,将信将疑是应该的,他们的破“布袋”里,或许猫腻重重。对于“倒口袋”不够爽快且迟疑不决的人,有策略、有胆量的不妨劈手夺将过来,替他在“稠人广众”处大喊一声“看、看、看”,来个纤毫毕现。博弈、斗争,总得像模像样,振奋人心。

鲁迅先生早就提醒有些人:丑不能遮盖,因为“外面遮上了,里面依然还是腐烂,倒不如不论好歹,一齐揭开来,大家看看好”。他提倡亮丑,得学学五代时的后梁高僧“布袋和尚”,倾囊而出,让大家瞧个明白,消化了所有的悬念。

图:王恒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欢
松手腐败分子布袋
布袋和尚
宝藏(2022年10期)2022-03-06 07:25:02
画与理
画里有话
插画的视觉效应对腐败分子的警醒研究
沙布袋
民俗研究(2017年2期)2017-03-22 01:02:57
得罪人新说
杂文月刊(2017年23期)2017-03-05 01:00:32
腐败分子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山东青年(2016年10期)2017-02-13 17:24:20
雪域
岁月(2016年5期)2016-08-13 00:32:59
站不起来的布袋
春涯
读者(2015年13期)2015-05-14 1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