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跃+崔小红+陈军
“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撂荒又不甘心。”这是现在一些离乡离土农民工普遍面临的问题。“谁来种地”的问题困扰着大家。然而,当你走进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的田地间和农户家里,总会看到一批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的农业经理人的身影,他们传技术、销产品、跑市场,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发展农业增收致富,成为市场与农民间的“黄金”架桥人。
今年5月初,正值早稻栽秧时节,湖北省鄂州利丰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潘卫兵带着一盒盒嫩绿而整齐的工厂化育秧秧苗来到横山村,送到了种植面积达27公顷的种粮大户吴建华的田头。
“这次多亏了潘经理帮我育秧,帮我减少劳力100多个,还节约开支1000多元,真是一举多得”。老吴看着插秧机在田里划出一道道 “绿线”高兴地说。
今年,潘卫兵的工厂育秧可供300公顷早稻田插秧,为农民节约人工2100多个及相关开支40多万元。从2010年以来,潘卫兵与村民合作成立了水稻、蔬菜等6个专业合作社,以循环生态农业为支撑点,开发500亩生态农业基地。
几年前,在外打工多年的潘卫兵回乡创办了利丰家庭农场合作社,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从事精品生态农业生产,并采用EM生物发酵酶解技术,制定一套种养殖循环生态体系——养殖、种植、沼气、加工、酿造等资源循环利用。“现在小港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9050元,比2009年增长了两倍多。”潘卫兵高兴地告诉笔者。
段店益民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周南华也在忙着为9公顷早稻插秧。近些年他在临江乡黄岭村承包耕地、复垦荒地近30多公顷,种植早、中、晚稻,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经理人,还接连买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牵头搞起了农机合作社,为段店、临江、华容乡镇农民种田提供机械耕种、收割服务。“黄岭村的‘撂荒地变了,多亏了农业经理人,田不荒,产量稳增。”临江乡农业服务中心罗主任介绍。
“只有规模化种植,才能让田地长出‘黄金。” 华容区农民科技示范户临江乡农民徐志超站在2.6公顷铁皮石斛大棚基地旁向笔者勾画职业愿景:“我去年组织股东投资300万元,种植54个大棚铁皮石斛,一年半后每公顷可收入450万元。自己富还能带动周边农民科技种植致富。”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资金打成捆,把分散的技能拼成盘——徐志超牵头成立了硕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了周边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和中药材,新的组织形式和良好的机制打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社员户均增收1万多元。
让农民职业化,关键是要有“领头雁”。华容区农业职业经理人,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大量产生。据统计,目前华容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8家,家庭农场178家,注册资金达7.14亿元。合作社涉及的领域日趋广泛,以种植为主的有114家,以养殖为主的有76家。以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加工企业为主体,该区合作社示范和辐射能力逐步加强,带动1万多农民增产增收。
(湖北鄂州市华容区委宣传部436000 陈庆跃 崔小红 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