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艳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尤其关注学生的思维启发,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让“思想”绽放光芒,让“品德”发出声响。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课堂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有意识地通过故事导学、原型启发与实践探知等途径,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实践探究的思维品质。
一、故事导学宜吸收
故事是小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之一。生动有趣、富有挑战、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充分激发并维持学生思品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思品教学中,教师不妨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如寓言、传说、历史故事、人物小传记等,导入教学内容,将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内容。
教学苏教版小学思品四年级上册第2课《真正的友谊》时,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中,有如下设计: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他们陪我们哭,陪我们笑,也陪我们走过人生的阳光雨露。有谁能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好朋友呢?(播放友谊天长地久的背景音乐)
生:……(学生们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师:看来大家都有很多值得珍惜的好朋友,那么,有谁又能告诉老师,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呢?在这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对好朋友以及他们之间感人的故事。(多媒体课件呈现《管鲍之交》的故事,音频说故事)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以经典民间故事导学,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树立典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二、原型启发创情境
小学思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社会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与背景来源。由此可见,在思品教学中,尤其是在学生的思维启发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课程的社会性,注重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原型启发,有意识地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情感体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们的主体参与与自主思考,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亲身的参与与感知,理解、思考教学内容的内在含义。
教学苏教版小学思品四年级上册第3课《害人的邪教》这单元,笔者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较为稳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是对于邪教组织这一话题认识不深,大部分学生对于邪教的认识只停留在邪教就是害人的东西这一表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教学材料朗读与讨论环节,选出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刘思影和护士阿姨,让这两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材料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展开分组讨论:为什么刘思影说妈妈骗了她?又是谁骗了她的妈妈呢?有谁还知道关于“法轮功”等其他邪教组织害人的事情呢?通过这种情境重现,深入探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话题引导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有关“邪教害人”的影子,积极地参与到话题的讨论过程中。
三、实践探知扬个性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在思品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保护学生思维品质中的本性与天真,发扬学生的个性思维?思来想去,唯有实践探知。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将教学内容渗透到任务活动中,并鼓励学生们充分调动自己的脑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尝试探究问题的答案,开辟任务完成的途径。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思品六年级上册第1课《我的课余生活》时,笔者考虑到对于“我的课余生活”这个话题,学生们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设计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班级课余生活大调查”的主题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个大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托图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调查方式,就本小组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比例与状况进行深入探究,并把调查结果做成系统的调查报告,在这个探究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根据组员的课余生活情况,尝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合理,有无更好的安排方案。在最后一课时的课前活动中,组织各个小组选取代表呈现小组活动成果,并引导学生们开展小组间的自主评价,对各个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
在本文的教学探索中,笔者主要围绕小学思品教学中“如何以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展开,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教学经验。所谓,教无定论,笔者相信,通向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道路还有很多条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止步于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效,而应敢于创新,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良好品德形成的通幽小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