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活动单导学”的核心是“活动”,可以是围绕某一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若干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达成。笔者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设计出了以下三种模式的导学活动单。
一、“实践操作”式
案例:“千克的认识”
活动一: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标有千克这一单位的物品,做好记录。在小组内把你带来物品的重量与大家交流。
活动二:出示一千克重量包装的食盐,掂一掂有多重。
活动三:往果篮中装入一千克的梨,数一数,一千克大约有多少个梨。
活动四: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东西的重量大约有一千克,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必须通过多重数学活动,通过自己的手、眼、耳、口等多重器官参与活动,化抽象为具体,才能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这就是“亲力亲为”式的活动单。
首先,必须强调要让学生亲力亲为,要和平常我们所说的课堂练习或者检测区别开来,它是为教学任务而生,为学生活动而导,全程真实、真切体验学习活动。上述案例就是教者为认识1千克而设计的活动单,一共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手掂、眼观、脑想、口述等活动,最终对一千克的重量有了立体、具体的感知。
其次,要强调内心获得的体验,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倾听、动口表达等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手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隐形式,就是用脑思考。学生必须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倾听中思考,在表达中思考,必须对以上活动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整合。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基本相同,活动单导学正好可以解决这对矛盾,因为活动单导学中安排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必须把自己参与的过程进行真实地记录,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和意见与同伴进行充分交流,从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感知。
二、“举一反三”式
案例:“小数的加法”
活动一:提出设想:整数之间可以相加,请你们猜猜,小数之间也可以相加吗?如果可以,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活动二:举例验证:把你所想到的例子写在本子上。
活动三:仔细观察,你写的这些例子有哪些相同之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你的发现呢?
活动四:你是如何探索出小数加法运算规律的?
数学知识之间的连贯性较强,许多新知识就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教学这一类的新知识,“举一反三”式的导学活动单是最佳选择。选择这一活动单导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找准生长点,如上述案例中已经学过的整数加法便是小数加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活动单的设计就能引导学生根据整数加法的运算规律,去探索研究小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知识迁移的过程历历在目。
二是设计开放化,活动单设计的每一个活动可以说只是一个规划,并不是要求学生循着老师的要求齐步走,而是为了减少老师过多地占有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可以更充分地、更自由地探究。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猜想,自己想例子来证明,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探究的收获,整个过程无一不体现了开放化,这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探究学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联系生活”式
案例:“比和比例”
学校内有一旗杆,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它的高度吗?
活动一:用目测的方法估计一下旗杆的高度。
活动二:目测的高度并不准确,怎样才能测量出旗杆的真实高度呢?(分小组合作测量。)
活动三:把你的测量方法用图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活动四:小组交流后,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最科学、最方便,说出自己的理由。
数学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手段,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生活为学生学数学提供了情境,激发了动力;用数学则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实践创造的机会。“联系生活”式活动单正是最好体现,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目的要明确,即要让学生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探究活动。上述案例中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便是这一活动的任务。
其次,过程要优化,即活动的安排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上述案例中由目测估计到具体测量,再到表述测量过程,最后进行评价交流,这四个活动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活动单指导细化、科学,便于学生操作,保证了活动的效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