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鑫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评价,使评价发挥出多方面的积极性。学生自评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互评可以建立一种伙伴激励的机制。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在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他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组织者。
在《蜗牛》这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有关蜗牛形态、习性、食性、种类等科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观察蜗牛身体结构、爬行部位等活动能力由教师及学生小组长共同评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情感、态度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同时借鉴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如观察、思考、动手等由教师或学生小组长评价,同时也借鉴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当上述评价发生困难、出现问题,或发现教师评价不合理时,教师应及时恰当的处理,进行总体把关,最后得出每个学生本课时的各项结果,及时记录在案,留待学期结束时总评每个学生该学科总成绩时使用,同时又作为随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依据使用。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我们把评价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1.科学知识。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即课程中要求了解、知道、掌握、运用、探究的知识。比如:了解土壤的成分,知道气体、液体、固体的主要区别,掌握植物种植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和认识植物的6种器官等。
2.活动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能力,即主要评价学生观察、操作、实践、制作、创造的能力。内容上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比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口述仪器名称、使用仪器、熟练操作、独立完成、填写活动报告、比较事物异同、发散思维、答案别致、立意新颖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评价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的态度。比如: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纯正,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的科技与科普活动,并表现出责任感;意志是否坚忍不拔和有毅力等。
4.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外显的信息为主。比如:学生的考勤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注意安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助,是否愿意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错误、要求进步等。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测验、考试,我们还创造了各种新的评价方法,有现场观察、提问、描述、答辩、面谈、随访、专题作业、作品制作、行为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可以采用分数(0~100分)、评语(好、较好、一般、差)或者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或A、B、C、D)评定。
比如分数计算法我们可以这样认定:
重点在考查其实际行为结合前面“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内容,按上述评价方法,对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做出评价,分别得出学生各项的得分,最后合计出每个学生一课时的总得分。如果采用评语、等级法评价,可直接运用,或可折算成分数再计算成绩。总评成绩是按成绩评价表内的公式计算得出。为了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余负担,所有的评价过程力求课内完成,评价结果的数据不能过分要求精确,这样才能使评价与广大教师繁忙的工作相适应。
通过评价改革,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思路清方法对步骤好,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较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兴趣浓厚,自得其乐。学生和家长从关心“成绩”和“名次”转变为从多种途径争取提高。教师也因此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endprint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评价,使评价发挥出多方面的积极性。学生自评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互评可以建立一种伙伴激励的机制。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在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他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组织者。
在《蜗牛》这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有关蜗牛形态、习性、食性、种类等科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观察蜗牛身体结构、爬行部位等活动能力由教师及学生小组长共同评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情感、态度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同时借鉴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如观察、思考、动手等由教师或学生小组长评价,同时也借鉴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当上述评价发生困难、出现问题,或发现教师评价不合理时,教师应及时恰当的处理,进行总体把关,最后得出每个学生本课时的各项结果,及时记录在案,留待学期结束时总评每个学生该学科总成绩时使用,同时又作为随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依据使用。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我们把评价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1.科学知识。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即课程中要求了解、知道、掌握、运用、探究的知识。比如:了解土壤的成分,知道气体、液体、固体的主要区别,掌握植物种植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和认识植物的6种器官等。
2.活动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能力,即主要评价学生观察、操作、实践、制作、创造的能力。内容上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比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口述仪器名称、使用仪器、熟练操作、独立完成、填写活动报告、比较事物异同、发散思维、答案别致、立意新颖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评价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的态度。比如: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纯正,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的科技与科普活动,并表现出责任感;意志是否坚忍不拔和有毅力等。
4.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外显的信息为主。比如:学生的考勤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注意安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助,是否愿意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错误、要求进步等。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测验、考试,我们还创造了各种新的评价方法,有现场观察、提问、描述、答辩、面谈、随访、专题作业、作品制作、行为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可以采用分数(0~100分)、评语(好、较好、一般、差)或者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或A、B、C、D)评定。
比如分数计算法我们可以这样认定:
重点在考查其实际行为结合前面“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内容,按上述评价方法,对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做出评价,分别得出学生各项的得分,最后合计出每个学生一课时的总得分。如果采用评语、等级法评价,可直接运用,或可折算成分数再计算成绩。总评成绩是按成绩评价表内的公式计算得出。为了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余负担,所有的评价过程力求课内完成,评价结果的数据不能过分要求精确,这样才能使评价与广大教师繁忙的工作相适应。
通过评价改革,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思路清方法对步骤好,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较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兴趣浓厚,自得其乐。学生和家长从关心“成绩”和“名次”转变为从多种途径争取提高。教师也因此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endprint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即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评价,使评价发挥出多方面的积极性。学生自评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互评可以建立一种伙伴激励的机制。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在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他是所有评价活动的发起者、主持者、协调者、组织者。
在《蜗牛》这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有关蜗牛形态、习性、食性、种类等科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观察蜗牛身体结构、爬行部位等活动能力由教师及学生小组长共同评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情感、态度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同时借鉴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如观察、思考、动手等由教师或学生小组长评价,同时也借鉴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当上述评价发生困难、出现问题,或发现教师评价不合理时,教师应及时恰当的处理,进行总体把关,最后得出每个学生本课时的各项结果,及时记录在案,留待学期结束时总评每个学生该学科总成绩时使用,同时又作为随时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依据使用。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再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安排,我们把评价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1.科学知识。主要评价各单元各课时最基本的、对学生今后发展有较大意义的知识,即课程中要求了解、知道、掌握、运用、探究的知识。比如:了解土壤的成分,知道气体、液体、固体的主要区别,掌握植物种植的过程和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和认识植物的6种器官等。
2.活动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能力,即主要评价学生观察、操作、实践、制作、创造的能力。内容上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比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口述仪器名称、使用仪器、熟练操作、独立完成、填写活动报告、比较事物异同、发散思维、答案别致、立意新颖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评价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的态度。比如:学生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纯正,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的科技与科普活动,并表现出责任感;意志是否坚忍不拔和有毅力等。
4.行为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外显的信息为主。比如:学生的考勤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否注意安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助,是否愿意对原有认知进行自我否定、修正错误、要求进步等。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测验、考试,我们还创造了各种新的评价方法,有现场观察、提问、描述、答辩、面谈、随访、专题作业、作品制作、行为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可以采用分数(0~100分)、评语(好、较好、一般、差)或者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或A、B、C、D)评定。
比如分数计算法我们可以这样认定:
重点在考查其实际行为结合前面“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内容,按上述评价方法,对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做出评价,分别得出学生各项的得分,最后合计出每个学生一课时的总得分。如果采用评语、等级法评价,可直接运用,或可折算成分数再计算成绩。总评成绩是按成绩评价表内的公式计算得出。为了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余负担,所有的评价过程力求课内完成,评价结果的数据不能过分要求精确,这样才能使评价与广大教师繁忙的工作相适应。
通过评价改革,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思路清方法对步骤好,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较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兴趣浓厚,自得其乐。学生和家长从关心“成绩”和“名次”转变为从多种途径争取提高。教师也因此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