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两线用好教材

2014-07-19 22:10朱烈荣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4期
关键词:名著古诗文课本

朱烈荣

在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都有占一定比例的内容直接来自课本(教材),有的省份多一些,有的省份少一些,占得多一点的省份主要表现在阅读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会有来自课内的。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而编写,它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考试时有一定的内容出自课本,恰是以“本”为本,从“本”出发,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组织复习时,我们务必要用好教材,可以从明暗两条线的视角来串连起对教材内容的复习。

一、明线

明线就是测试题(不管是测试的材料、题干还是测试的答案)直接源自课本,这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要带领学生去抓实基础,突出重点,强化记忆。这条“明线”的内容包括:

1.现代文后边的“读一读、写一写”栏目里出现的字词。要能认,要会写,要知义。“能认”是指能读准字音,最好要结合词语的环境,特别是对多音字的记忆更要这样。“会写”指既不要写错字,更不能写别字。对于难写的字,平时要多比画细观察,可防写错;对于易混淆的字,平时要多对比重领会,可防写别字。“知义”则以课本上出现的重要字词的注释为主。

2.文言文(含古诗词)里出现的重点注释。这里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不管这一模块的试题出自课内还是课外,对这些重点注释的积累是做好这一类试题的前提与基础。

3.古诗文背诵。背诵古诗文是积淀文化底蕴的重要一环,所以各地中考题里,都有古诗文默写这一模块。它一般有三种题型:①补充型,②理解型,③运用型。对于①,可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默写时注意勿写错别字;对于②,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再对诗文的思路作些梳理。比如,“江南逢李龟年”的思路——前两句写“昔日之盛”,后两句写“今日之衰”,而这个思路又对反复诵读有巩固作用;对于③,有针对性地重视一些篇目的名句即可。

4.名著导读。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阅读量少,对于教材规定的名著篇目,不少学生也没看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名著导读”里出现的相关信息,因为考试也大多从这里面出题,这是典型的应试,学生从名著里汲取的文学素养是严重不够的。

5.综合性学习材料·写作·口语交际的相关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虽然在上课时有过训练,但也要求学生能熟知里边的主要信息,它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积累相关的素材。

6.课文后边的小卡片和教材后面附录里的基础知识。这些卡片内容涉及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及语法等,是指导语文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所不可少的。所以在复习中也不可小视。

7.作家作品等简介。这属于文学常识,也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学生对这些内容要熟记在心。

二、暗线

暗线就是测试题间接来自课本或者经过概括提炼可以用来答题的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当然还包括用教材来教会的方法等。大致有以下几种。

1.阅读。每篇课文在新授课中都传授过一些阅读方法,也懂得阅读文章的一般步骤和要领,再加上平时诸多的试卷讲评中,都依然在“现身说法”地指导如何阅读,所以这些在复习中不必再专门安排时间了。但在复习中,可以有选择地重读练习,让学生对一些方法的归纳增加记忆和加深理解。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篇文言文“童趣”的练习二中的第一小题就指出了“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再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里的“蒲柳人家”中的练习二就用括号的形式指出了体会语言特色的方法可以从“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入手,这些都是具体的方法。

2.写作。(1)方法。我们可以选取一些重点篇目,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点拨,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学会独到的东西,包括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立意方法、结构特点等。如,“短文两篇(蝉、贝壳)”“散步”的“小中见大”的立意。“羚羊木雕”式的写法——对话开头,并把矛盾冲突开门就推到读者眼前,让人不得不读下去。“春”的清晰思路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背影”的开头、结尾、选材与语言等,“那树”的立意中的现代气息,“谈生命”中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的比喻之手法,“乡愁”中意象的选取和时间之推移以及重章叠句的形式美,等等。(2)素材。写作中,我们经常苦于没有素材,其实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素材的眼睛。我们初中六本教材一共169篇,这本身就是一个素材库,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看我们如何去提取而已。有的可以直接提取,有的则可稍作加工概括来提取,教师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分类来做这个素材库的整理工作,让它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好帮手。

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著古诗文课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