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测量”教材内容编排的思量

2014-07-19 22:09童义清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4期
关键词:鞋印编者脚印

童义清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二(上)的内容,情境课题为“教室有多长”。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材的编排有三点困惑。

一、主题图是否可以调至主问题之后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从2012年起开始投入使用,本套教材编写的体例特色是“情境+问题串”。研读教材中,我发现各节内容多是依据特定情境图提出一组(或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像在“买文具”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套圈”情境中学习连加、“秋游”情境中学习连减等,都是遵循此例。实际教学时,我们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也都是依据“先图后问”的方式进行呈现、引导。但我发现“先图后问”的编排顺序在本节课中不并合适,反而应按照“先问后图”的顺序编排,这主要是由主题图的内容决定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主题图在这里不再承担衔生问题的任务,而是反映测量活动的过程,放在问题之后,会对学生的活动具有很好的引导和比对作用。编者把图放在问题之前,学生还没有遇到测量的问题,此图自然也就失去了上述意义。

二、提示语是否可以变“脚印”为“鞋印”

教材在“提示语”中引导小学生用书包、书本、尺子工具等测量教室的长,我很欣赏,这不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且较好地发挥了教材应有的导向功能,为学生今后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现实问题积累了经验。但提示语中提到用“脚印”测量教室长度,我觉得似有不妥。在小学课本里,“脚印”多指光着脚留下的痕迹,鲜有他意。像五年级(上)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教材出示“小华出生时和2岁时的脚丫图”让学生探索,情境课题就叫“成长的脚印”。在这样的语境下,师生们看到提示语中的“脚印长”,想的可能都是光着脚测量。我不知道编者如何定位“脚印”词义,倘若真指“光脚”,我觉得这样的活动一是不卫生,二是不简便。如果把提示语改为“看看有多少个鞋印长”,或改为“看看有多少个手印长”,可能更准确。

三、反思点是否可以增加“摆成直直的一排”关键语

实际测量时,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没有把“某一种测量单位”沿着直线排列,而是弯弯曲曲或斜斜地去排,这样就使测量结果误差很大,甚至失去测量意义。当然,学生没有按照直线测量教室的长,一是因为暂时没有学到直线;二是缺乏实物比照很难做到按直线排列。但我认为,正因为这是测量活动中的难点,在学生回顾反思的时候,教材更要呈现出这个关键语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建议,教材中应增加一句“要沿着墙边摆成直直的一排”的关键语句。

上述三个建议看似很小,但影响可以很大。或许,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然而那也仅仅只是一部分。我们在感谢教材编者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同时,也盼望着编者老师能够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建设教材、完善教材,从利学利教的角度,把这套教材打造得更加优质。

endprint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二(上)的内容,情境课题为“教室有多长”。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材的编排有三点困惑。

一、主题图是否可以调至主问题之后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从2012年起开始投入使用,本套教材编写的体例特色是“情境+问题串”。研读教材中,我发现各节内容多是依据特定情境图提出一组(或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像在“买文具”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套圈”情境中学习连加、“秋游”情境中学习连减等,都是遵循此例。实际教学时,我们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也都是依据“先图后问”的方式进行呈现、引导。但我发现“先图后问”的编排顺序在本节课中不并合适,反而应按照“先问后图”的顺序编排,这主要是由主题图的内容决定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主题图在这里不再承担衔生问题的任务,而是反映测量活动的过程,放在问题之后,会对学生的活动具有很好的引导和比对作用。编者把图放在问题之前,学生还没有遇到测量的问题,此图自然也就失去了上述意义。

二、提示语是否可以变“脚印”为“鞋印”

教材在“提示语”中引导小学生用书包、书本、尺子工具等测量教室的长,我很欣赏,这不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且较好地发挥了教材应有的导向功能,为学生今后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现实问题积累了经验。但提示语中提到用“脚印”测量教室长度,我觉得似有不妥。在小学课本里,“脚印”多指光着脚留下的痕迹,鲜有他意。像五年级(上)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教材出示“小华出生时和2岁时的脚丫图”让学生探索,情境课题就叫“成长的脚印”。在这样的语境下,师生们看到提示语中的“脚印长”,想的可能都是光着脚测量。我不知道编者如何定位“脚印”词义,倘若真指“光脚”,我觉得这样的活动一是不卫生,二是不简便。如果把提示语改为“看看有多少个鞋印长”,或改为“看看有多少个手印长”,可能更准确。

三、反思点是否可以增加“摆成直直的一排”关键语

实际测量时,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没有把“某一种测量单位”沿着直线排列,而是弯弯曲曲或斜斜地去排,这样就使测量结果误差很大,甚至失去测量意义。当然,学生没有按照直线测量教室的长,一是因为暂时没有学到直线;二是缺乏实物比照很难做到按直线排列。但我认为,正因为这是测量活动中的难点,在学生回顾反思的时候,教材更要呈现出这个关键语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建议,教材中应增加一句“要沿着墙边摆成直直的一排”的关键语句。

上述三个建议看似很小,但影响可以很大。或许,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然而那也仅仅只是一部分。我们在感谢教材编者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同时,也盼望着编者老师能够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建设教材、完善教材,从利学利教的角度,把这套教材打造得更加优质。

endprint

“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二(上)的内容,情境课题为“教室有多长”。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材的编排有三点困惑。

一、主题图是否可以调至主问题之后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从2012年起开始投入使用,本套教材编写的体例特色是“情境+问题串”。研读教材中,我发现各节内容多是依据特定情境图提出一组(或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像在“买文具”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套圈”情境中学习连加、“秋游”情境中学习连减等,都是遵循此例。实际教学时,我们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也都是依据“先图后问”的方式进行呈现、引导。但我发现“先图后问”的编排顺序在本节课中不并合适,反而应按照“先问后图”的顺序编排,这主要是由主题图的内容决定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主题图在这里不再承担衔生问题的任务,而是反映测量活动的过程,放在问题之后,会对学生的活动具有很好的引导和比对作用。编者把图放在问题之前,学生还没有遇到测量的问题,此图自然也就失去了上述意义。

二、提示语是否可以变“脚印”为“鞋印”

教材在“提示语”中引导小学生用书包、书本、尺子工具等测量教室的长,我很欣赏,这不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且较好地发挥了教材应有的导向功能,为学生今后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解决现实问题积累了经验。但提示语中提到用“脚印”测量教室长度,我觉得似有不妥。在小学课本里,“脚印”多指光着脚留下的痕迹,鲜有他意。像五年级(上)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教材出示“小华出生时和2岁时的脚丫图”让学生探索,情境课题就叫“成长的脚印”。在这样的语境下,师生们看到提示语中的“脚印长”,想的可能都是光着脚测量。我不知道编者如何定位“脚印”词义,倘若真指“光脚”,我觉得这样的活动一是不卫生,二是不简便。如果把提示语改为“看看有多少个鞋印长”,或改为“看看有多少个手印长”,可能更准确。

三、反思点是否可以增加“摆成直直的一排”关键语

实际测量时,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没有把“某一种测量单位”沿着直线排列,而是弯弯曲曲或斜斜地去排,这样就使测量结果误差很大,甚至失去测量意义。当然,学生没有按照直线测量教室的长,一是因为暂时没有学到直线;二是缺乏实物比照很难做到按直线排列。但我认为,正因为这是测量活动中的难点,在学生回顾反思的时候,教材更要呈现出这个关键语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我建议,教材中应增加一句“要沿着墙边摆成直直的一排”的关键语句。

上述三个建议看似很小,但影响可以很大。或许,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然而那也仅仅只是一部分。我们在感谢教材编者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同时,也盼望着编者老师能够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建设教材、完善教材,从利学利教的角度,把这套教材打造得更加优质。

endprint

猜你喜欢
鞋印编者脚印
编者语
奇怪的鞋印
编者语
编者语
可疑的鞋印
谁留下的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