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2014-07-19 16:29南宋
饮食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山枇杷树扫墓

南宋

我小时候在莆田,枇杷和荔枝龙眼一样,属于珍稀水果。孩子很少能吃上这东西,祖父祖母拗不过孙子的吵闹纠缠,狠狠心买几个给孩子尝尝鲜,仅此而已。正因为吃得少,枇杷那甜酸的滋味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奇怪的是,我所在的下宋村有不少的荔枝树和龙眼树,枇杷树却少见。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枇杷树,那些树长在离家二十公里的一片山坡上。那座山在莆田很有名气,叫壶公山,“壶公致雨”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在平原上,壶公山显得很高大,一些云彩经常挂在山腰、飘在山顶,人们根据云位置的高低和颜色的浓淡,可以判断出一天的晴雨。后来,山顶上还设了一个气象台。

记得一年清明时节,我们一家老幼上山踏青——我们那里风俗特殊,有些人家冬至扫墓,有些人家则清明扫墓。我家冬至扫墓,清明刚好去踏青。上山途中我们路过那片长着枇杷林的山坡,这时枇杷即将成熟。淡黄或橙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十分耀眼,看一下都解渴。我们只顾欣赏着那枇杷的果实,却没注意林子里走出一个黑瘦的小伙子。小伙子也不打招呼,只在旁边用冷冷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走,他也走。我们停,他也停。这一路上小伙子一直跟在我们身后,颇有点电影里特务盯梢的意思。直至我们出了枇杷林,他才消失不见——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他是看护枇杷的。辛苦了大半年,才结出枇杷。这枇杷说是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的,也算恰如其分。投入了心血,不想让别人顺手牵羊,也算是理所应当。不过,我们感到有些不舒服,换了谁也一样——被人当贼提防,心里一定不是滋味,像有些没熟透的枇杷——心里有些酸酸的。

后来我在拿口住,楼下采购站的小路边刚好有枇杷树,沿三个池塘一字排开,大概有十来棵。或许是站里的主事者在把它们当作行道树的同时,也希望能收获一些枇杷果,这叫一举两得嘛。

有枇杷树做芳邻,我得以体会家乡种枇杷者的艰辛:冬天开花了,春天结果了。果子刚开始时只有花生米一般大小,颜色青绿如橄榄;然后像龙眼那么大了,颜色青中微微带些黄;然后,然后就没有了。因为路人经过时,像极了好色之徒,摘一个青中泛黄的枇杷,咬一口,酸中带涩,“呸——”,他把咬下的一口枇杷又吐了出来,手中还剩大半个枇杷,他一看四周无人,丢进池塘里。枇杷果越长越大,路人就越是不放心,总是害怕再过一天,别人就会捷足先登,那就自己先下手为强吧。结果,还有一个月枇杷果就该成熟了,可是枇杷树的枝头却空空如也。初春不是结了几百个花生米大小的嫩果吗?全都被作践了。后来我在闲谈中得知,几年来采购站里没有一个人吃到一粒成熟的枇杷。真让古人给说中了:“路边果树无果采。”

我突然想起壶公山那片枇杷林的看护人来。

我对他的跟踪不再感到那么不舒服了。

责任编辑/刘洋

猜你喜欢
公山枇杷树扫墓
枇杷树
清晏皖公山
我们去扫墓
木公山之恋
校园里的枇杷树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枇杷树
畅游赵公山
川中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