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
⊙梁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窦娥冤》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具有明晰的中国式悲剧特征。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取材广泛、人物典型、结局形式化,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窦娥冤》中国古典悲剧悲剧
一、世俗的故事取材——普遍而广泛中国古典悲剧如《窦娥冤》一样,在题材的选择上,没有像西方那么既定的宏大深厚的历史背景。例如主人公从出生就背负着某种既定的命运,或是与某些著名伟大的典故结合或者关联。“如希腊悲剧一般取材自荷马史诗和民间神话,悲剧家们也很少采用同时代的事件为题材,就连近代悲剧也同样喜欢采用古老的传说故事。”①而中国的古典悲剧的剧作家们喜欢将人物置于一个比较模糊的历史背景中,这些人所做的事情也不一定有非常清晰的历史意义,与既定环境的关联不大,作者通过改编和构想的平民之事来揭示广泛而普遍的悲剧现实。《窦娥冤》就是反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环境下的普通女子窦娥的民间冤情,突出表现了当时环境下处于弱势的女性经受着怎样的压迫和苦难,最后走向仇恨与死亡的历程。这是封建社会出身普通人家的劳苦百姓与现实斗争的写照。
这其实与中国古典的价值走向和文化内核是分不开的,以一个模糊的背景来影射现实,与直接描述现实有很大的区别。窦娥这个角色,与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很多女性是相似的,并且可以说窦娥是一个受当时价值观推崇的典型女性。而关汉卿以“冤屈”一事,为窦娥铺上了时代的色彩。“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世间的诸多不幸。”②
除了像《窦娥冤》《桃花扇》等表现普通人群的经典悲剧以外,中国古典悲剧中也有《长生殿》这样描写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史实类体裁。“中国古典悲剧在题材的选择上,没有像西方那样严格的规定应表现什么题材,界限分明地与喜剧区别开来,而是无一定限制,即使反映历史也不太注重具体的历史真实,虚构改变的成分较重,因而处理题材比较自由。”③这种多元化、无限定的自由写作,显然融入了作者本人的诸多感慨和看法,主观性比较强,也同时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
二、典型的悲剧主人公——非限定与标准化在中国古典悲剧中,主角通常是矛盾冲突的被动承受者,他们的生活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因而陷入种种冲突和矛盾之中,最后在冲突的压迫之下要么反抗要么被压垮。“我国传统的戏曲悲剧,没有经过西方悲剧那么复杂艰巨的历程。从一开始,对戏剧人物的身份、地位、家庭有无历史依据等就没有过特殊的限制。”④在这种开放性的创作环境下,一些浪漫的色彩就融入其中。窦娥在临行刑之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一个比一个深入的遗恨之言,表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三桩誓愿,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浓烈地突出了悲剧的气氛,使得观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元代的阶级矛盾是十分尖锐的,关汉卿安排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平民百姓承受的环境,用了张驴儿父子和贪官污吏这两个不同的压迫阶级来强调戏剧冲突。“善于巧妙地编织戏剧冲突,使人物形象在冲突中更加鲜明,同时使剧作结构严谨,是关汉卿剧作的又一特色。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都有某种程度的妨碍。关汉卿是一个富有舞台经验的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很注意结构的安排。”⑤张驴儿父子——有一定势力的流氓,身为封建统治层的走狗,压迫和欺诈百姓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贪官污吏——带着封建统治阶级性质的压迫者,把窦娥推向了死亡。“赛芦医、张驴儿、桃杌,这一群坏蛋组成了血泪的元代社会图画。这就是窦娥生活的典型环境。”⑥
官府执法者面对恶的强大和善的弱小,并没有锄强扶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窦娥面对楚州太守,孤立无援,想寻求公理的相助,但却在一上公堂就被无故殴打,在一开始就为后来窦娥的冤屈之大、愤恨之深埋下了伏笔。
“青天大老爷”这样的官吏,百姓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桩明明如此明了的公案,却被颠倒了过来,窦娥死在官府的刀下。但她对官府本来是信任的,在陈述了事情的过程后,说道:“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表现出了窦娥的天真和恪守妇道,以及她对封建礼教的依赖性。
然而她所得到的却是官员“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回应。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现实本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怨天感地,谴责了天地神权的不公和无信,以及被枉杀的痛苦与冤屈。但是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窦娥依然坚信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天地,这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束缚。窦娥没有办法用自己的力量去反抗社会,更无法得到官吏和他人的公判和帮助,继而选择了依靠“天地”这样虚无的寄托载体。
中国古典悲剧中,造成冲突的成因大多比较明晰,这便是善与恶的冲突,读者不用多元分析,便可知其所以然。矛盾冲突中,“由于恶的势力不像西方文学中那样汪洋恣肆,常常又以‘伪善’的正义面孔出现,这就必然造成在行动上不可能剑拔弩张,反倒是温情脉脉或道貌岸然,这就弱化了悲剧冲突的尖锐性。这与西方悲剧冲突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的方式很不相同”。窦娥本就命运悲惨,七岁被父亲卖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丈夫又早早去世,已经承受了很多苦难,面对诸多困苦,她却都平静地接受了,并还想维持这种生活所谓“安定”的日子。不难看出,她已经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地丧失了基本的理想和憧憬,以至于“今世早来将世修”成了她微薄的生存动力。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类的不幸、罪恶的胜利,以及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是悲剧的目的。从一个安于悲苦生活到含恨怒斥天地的反抗者,窦娥经历的完全是外界矛盾冲突所加以的命运。一个对封建社会毫无影响的弱女子居然也不容于封建社会,而为蔡婆婆代罪含冤被杀。
“中国古典悲剧剧作家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而是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凌辱时奋起反抗,甚至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时得以升华,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以不断生发的美丽光彩和动人力量打动和感化人。窦娥、王昭君、岳飞、李香君、白娘子等形象皆如此。至于《琵琶记》里的赵五娘更是一个怨而不怒的典型,虽表现出承受苦难的坚韧意志与不屈精神,却在根本上缺乏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意识与觉悟。”⑦中国式古典悲剧,强调了中华民族中的一种温润和顺从,但又不失爆发般的反抗。以自我意志的表现和主人公的感觉为主,这并不多见。
三、大团圆收尾——悲剧不悲中国崇尚和谐,在悲剧的结尾中也充斥了圆满与调和。在叙述前期的悲剧和冲突之后,运用情节的安排,来构成最后的大团圆收尾结局。“剧作家或以复仇的手段为备受摧残甚至被毁灭的悲剧主人公伸张正义,昭雪冤情,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清忠谱》等,或虚构出皇帝的一纸诏书,从而改变人物的悲剧命运,如《琵琶记》;或通过死后冥化、升天、成仙等超自然的形式演绎着善有善报的道德理念,如《精忠旗》《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等……十大古典悲剧中只有《桃花扇》可谓真正跳出了大团圆的窠臼,让悲凉哀伤的旋律响彻剧终。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起于冲突而终于调和,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是如此,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亦如此。”
大团圆模式的出现实为多种民族文化因素综合所致,中国人追求圆满和平和,渴求一种平衡而和谐的状态。于是,在残酷的悲剧故事描写中,以一个看似圆满平和的结局收尾,平复了观众紧绷痛苦的心情。可以说,作者们是将最后圆满的结局,稍有生硬地放置在末尾,将大快人心的完满结局作为一个补偿来给予读者。“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和人生态度的特殊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显现,使中国文学的悲剧性作品具有美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观念在长期创作中,造成了中国悲剧冲突强度不够而柔婉有余,逐渐定型为一种模式的特点。”
并不是像西方一样把悲剧残酷尖锐的呈现在矛盾斗争中,中国古典悲剧中善恶力量的对比悬殊,往往造成了压倒性的局面。窦娥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她被父亲卖到蔡婆婆处,已经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依靠,而她所面对的又是社会中恶的两股势力的共同压迫。“程婴与屠岸贾、岳飞与秦桧、周顺昌与魏忠贤等赫然分列于忠与奸两大人物系统之中,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王昭君与毛延寿、白娘子与法海等则分别成为善与恶的代表。戏曲作家刻画剧中人物时,注意力通常聚焦于揭示和表现他们的道德属性之上,赋忠义者以正貌,刻奸邪者以丑形,从而使笔下人物成为某种道德理念的化身,人物的个性通常从属于人品。由是造成矛盾双方冲突性质的单一化,即以善恶伦理冲突为主要乃至唯一意义内涵。人物所在的环境被打破,继而不由自己的进入了一种强烈的冲突当中。”⑧善恶忠奸,在中国古典悲剧中被脸谱化了,我们能从这其中明显地看到孰是孰非,产生出对善良弱小一方的同情。
这和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悲剧的阐释如出一辙。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悲剧:“几乎无事的悲剧”,像“无声的语言一样”。主人公的无能为力,恶势力的肆意妄为,中国古典悲剧带来的是“被”的动势,主人公并不是处于自己的意愿要去反抗社会,以求得自己命运的改变,而是“被”社会环境卷入痛苦之中。窦娥能在死前怒喊出三桩誓愿,突出了封建社会百姓求告无门的悲愤。
①常存文:《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征》,《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2期。
②柏红秀:《婚姻观念差异与〈窦娥冤〉的悲剧成因》,《戏曲艺术》2010年第3期。
③贺玉春:《浅谈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戏剧丛刊》2010年第4期。
④⑤肖旭:《世界悲剧“千古绝唱”——关汉卿杂剧〈窦娥冤〉赏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网诗文鉴赏版。
⑥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⑦⑧周晓琳:《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期。
作者:梁洁,古代文学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