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探讨

2014-07-18 05:32徐海枝韦瑞录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标准

徐海枝++韦瑞录

【摘 要】从广西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以及对课程标准开发的新要求出发,分析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广西 高职 机电类专业 校企合作 课程标准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68-02

一、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2008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广西工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大批临海类、资源类工业项目不断落户广西,许多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港口、海洋、钢铁、能源等重点发展产业及其工程装备制造业蓄势待发,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推动广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振兴以及原有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伴随着广西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优化转型,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扩大。已有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且钢铁、重化、港口、海洋等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正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广西工业产业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广西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提升改造后的传统产业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相关产业现代先进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广西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专业结构及课程教学与广西工业快速发展都不相匹配。加快培养一批适合广西工业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无疑是当前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肩负的一项迫切的使命。

面对广西工业快速发展的浪潮,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广西工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开展专业和课程改革与建设。除加大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专业设置与广西工业产业发展结构相适应外,还应改造已有专业,通过调整或增设专业方向和课程,使已有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广西工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已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这就意味着许多新增专业的课程需要开发,许多已有课程需要改革和建设。

高职课程标准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工作评价和考试考核的依据。课程的整体思路和设想以及课程目标和内容,基本通过课程标准来规划和设计,因此,课程开发、改革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契合广西工业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标准。

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依据主要是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由于广西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背景,具有港口、海洋、新能源以及先进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同时,广西高职院校又普遍缺乏这些产业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师,对这些产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和工作任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仅凭学校教师很难开发出适合广西工业快速发展需要的课程标准。为了准确提炼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把握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课程标准的开发必须与相关产业企业合作,必须有来自相关行业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深度参与。

二、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企业合作平台

广西属于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状况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工业企业以中小分散型民营企业为主,大型知名和品牌企业少,企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企业处于低速增长和微利经营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自顾不暇,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同时,由于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几乎没有利益补偿,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加之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运行保障机制,因此,企业对参与开发课程标准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难以实现企业的深度参与,有些企业甚至将学校拒之门外。

(二)缺乏必要的企业合作环境

虽然广西工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许多产业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时期,特别是新能源、港口、海洋、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广西新兴产业,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目前在广西已落户和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并不多,已投产的大型企业更少,产业配套水平普遍比较低,能够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企业少之又少,能够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企业更少。

(三)缺乏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装备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广西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差,技术制造装备比较落后,工业产品生产格局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部分主要行业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初级产品的生产排名靠前,而高端产品的生产则处于落后水平。很多企业不注重技术改造以及新制造工艺、现代产品研发技术以及先进制造装备的应用,大多数企业仍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及装备,自动化生产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仅在极少数企业中少量使用,整体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及装备水平不能反映机电类职业领域的主流技术和未来方向,制约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前瞻性。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机制

尽管目前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但学校与企业合作有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在企业接纳学生短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企业教师到学校上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上课等方面,而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建立以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课程标准开发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和实施规则,在课程标准开发方面难以得到企业的规范制度化的参与。目前仅限于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表浅访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填写岗位需求调查表等合作方式,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未能提出实质性意见,课程标准的开发基本由各院校的教师独自完成。

三、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广西工业领军企业,紧紧把握企业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广西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等是广西重点支柱产业的领军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广西这些老牌企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拥有世界先进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装备,广西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积极主动联系这些企业,而充分利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能够招聘到满意员工的动机,争取这些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支持和重视。在为这些企业选送更多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加大与这些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标准的力度,设法调动企业参与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积极性,力争使这些企业参加到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工作中,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解决课程标准开发的合作问题。

(二)尽量共享工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资源,努力推进跨区域校企合作的模式

按照广西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立足长远,加强与发达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尽量共享工业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资源,努力推进异地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创新模式。广东、浙江、上海、福建、山东等地海洋、港口、新能源等产业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装备,广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应主动到这些工业发达地区的相关龙头企业走访和调研,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等,并了解相关产业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收集大量的相关专业岗位一手资料,为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提供有力依据以及准确和翔实的素材。

(三)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运行机制,改革课程标准开发模式

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课程标准开发机制,使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严格规定课程标准的开发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同时,成立专门的、责任重大而工作效率高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管理和实施部门,统筹、监管和开展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相关工作。这些部门配备的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企业合作开拓能力。特别是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和法规,调动广西工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积极性,用法律形式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模式运行的通畅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标准的有效开发不是高职院校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广西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开发出符合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人才开发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3)

[2]王立民,田辉鹏.泛北部湾经济开发背景下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6)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何真.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存在问题仍需高度关注——2012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J].广西经济,2013(2)

[5]张春平.中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6)

【作者简介】徐海枝(1963-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韦瑞录(1969- ),女,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