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
关于气候异常的争论从未休止,在刚刚落下帷幕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华沙站上,世界各国自然也免不了一翻唇枪舌战。事实上,对于这一话题的博弈除了国家层面的利益之争,科学界的争议同样如火如荼。
1988年,在当时还是参议员的小艾伯特·戈尔的大力推动下,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异常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并组织20个国家多达1500名专家起草了一份宏篇科学报告。报告序篇的《给决策者摘要》中,第一次将“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主流理论提出,并随着后来《京都议定书》限制碳排放规定的出台进一步得到确认。然而事实上,关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支点却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议。当然,截至目前为止,主流的观点仍然认为全球气候异常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课题。
气候异常仍在继续
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科学家集结52个国家384名科学家的努力,编撰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2012年是有纪录以来最热的10年之一,海平面高度创新高,北极海冰消融数量破纪录,全球许多地区的极端气候更象征着一种“新常态”。
“气候状态”(State of the Climate)是提供给决策者当作参考的报告,当中未把气候变迁的现象归咎于任何一个因素,但提到温室气体持续增加的情况。报告指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更使得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到了空前水平。
与之相对的,由来自144个国家、超过6.2万名地球和空间学家组成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近期在一份声明中则明确地指出:人类活动是过去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是过去140年全球绝大多数地区地表温度平均升高大约0.8摄氏度的最重要原因。森林砍伐、城市化和颗粒污染将导致依赖化石燃料的趋势继续下去,对全球温度造成复杂的地域性、季节性和长期影响。“人类应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遏制这种趋势,同时积极做好准备,迎接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
不同的声音
美国气象预报专家沃茨致力于调查原始温度数据采集点的质量问题。截至2009年底,他们已经实地调查了534个气象站。按照美国官方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象站标准,他们发现已经调查的气象站中,有56%是严重不合格的(误差高于5摄氏度);87%的气象站是不合格的(误差高于1摄氏度)。而这些不合格的气象站的测量数据多数是偏向暖化一边的。
2007年由英国电视导演马丁·德肯(MartinDurkin)执导的纪录片上映。该片所持的观点认为:1940年至1975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但气温却连续30多年下降,可见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没有关系。中世纪温暖期的气温比2007年高,但那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现在低得多。人类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约65亿吨,但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达1300亿吨,可见人类的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是很小的。“全球变暖的科学观点是在资金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下提出的,本身也许并不纯粹。”
气候门事件
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窃取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 ast Anglia)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影响。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欺骗和谎言!”这一说法让反对“人类影响气候”说法的人感到非常兴奋。事件也在整个世界引起讨论和争议,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climategate)。事实上,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议(12月7日)还有一周时间,当时有人甚至猜测,“气候门”是否会对峰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此后,英国独立调查人员前后用了六个月时间彻底调查外泄的电邮后证实,科学家是清白的,这些电邮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他们扭曲数据。这一结论来自于当局展开的第三轮、也是范围最广泛的调查,事件最终也得以落幕。
尽管如此,全球上支持“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无关或关系甚少”这一观点的仍不在少数。地球物理联合会委员会成员、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学教授罗杰一皮尔克认为:“地球的天然气候系统即使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依然呈现出的非线性,压力和反应并不一定成比例。因此,气候变化往往是短暂的并且带有突然性,而不是缓慢和逐渐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每一个因素都会改变大气和洋流的特征,即使全球年平均辐射效应仍充满不确定性。”最新的结论
当然,相对于“气候异常与人类活动无关或关系并不大”这样的观点,更多科学家和学者更倾向于温室气体确实是全球气候异常的元凶之一。有学者研究发现,2012年全球温度可能是19世纪下半叶有纪录以来第8或第9高。根据研究,科学家观测到的北极海冰数量再次消融至记录新低,北半球的积雪覆盖率也创下空前低点。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专家黎克特孟(Jackie RichterMenge)表示:“北极表面温度上升的速度约是地球其他地方的2倍。”
报告显示,2012年春季,北极13个观测站中,有7个观测站侦测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首次超过400ppm。”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392.6ppm,较2011年增加2.1ppm。北极冰层消融连带造成海平面上升。2012年全球海平面高度上升至纪录最高点,较1993年至2010年的平均高度高出3.5公分。阿拉斯加北部永冻土层的温度攀升至纪录最高点,格陵兰97%的冰床都有消融迹象。
去年10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前夕,在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有关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报告中结合了32个国家600多位作者的材料,引用了9200多篇科学论文和超过200万G的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开发利用土地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其可能性高达95%。
应对全球气候异常中国持积极态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这一份报告,将直接对IPCC2014年公布的第二组、第三组报告产生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执行负责人王克博士是第三组报告的研究人员之一。“事关国家利益,各国对JPCC报告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王克直言,目前形成的报告也是各国利益博弈之后的“最小公约数”,“有大量妥协和平衡的考虑,事实上的气候变化问题比报告中呈现的更为严重。”
王克根据报告中的模型推算,按照2050年前升温2℃的气候控制目标,全球在未来37年中,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还有3000多亿吨左右。但现实却是,仅2010年一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达到了91亿吨。“按照这个速度,排放空间根本不够。所有国家均面临巨大的减排挑战,而中国未来的排放空间将会受到严重约束。”
“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是自愿行动,没有法律约束力,2015年就不一样了。”目前全球70%的排放增量来自中国,中国将不可逃脱要承担更多责任,甚至有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孤立的风险。中国的排放何时达到峰值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研究结果普遍要求中国在2025年前甚至在202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这将是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考验。
在华沙气候大会代表团高级别论坛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解振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同根同源,相辅相承。“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请各国放心,中国绝对不会偷懒,将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
链接
中国首个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具
去年9月,中国首个全面核算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工具——“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测试版1.0)”在北京发布。该试算工具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联合开发。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针对城市温室气体核算的统一标准、指南或核算工具。
世界资源研究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城市项目负责人房伟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工具”对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进行了全面核算,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以及废弃物处理,还额外关注了工业、建筑、交通这三大城市排放较为集中的重点领域。该工具一方面参考了国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另一方面遵循了《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测试版1.0)》(简称GPC)的要求。前者是国家发改委针对省级温室气体核算发布的指南,后者是世界资源研究所与C40城市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国际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针对全球城市共同研究开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