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军 莫华伟
【摘 要】分析高职生缺乏就业能力的原因,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即依托企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习实训水平、建设开放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生 就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14-03
当前,毕业生因缺乏就业能力而导致就业质量偏低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这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瑞士的戈德斯密德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动机与良好的个人素质、丰富的科学知识、人际关系技巧、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敏锐广阔的视野五个要素。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国内专家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论述,笔者认为高职生就业能力是指高职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成功获取工作、保持工作竞争优势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
二、高职生缺乏就业能力的原因
(一)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因缺乏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以致专业设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以及自身所学专业的认同度都比较低,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大大降低。此外,教学模式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相关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信息,缺乏市场需要的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教学内容的输入渠道,不知道市场究竟需要具备何种素质和能力结构的人才,因而无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导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都脱离市场需求,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实习实训条件落后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经费短缺,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建立合格的实训室,即使购买一定数量的实训设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企业需求,一般是在短时间内就某几个项目与企业接轨,很难跟上企业生产一线的更新和发展。实训设备落后,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实训效果。很多高职院校甚至缺乏实习基地,缺乏实习的保障机制,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无法提高。
(三)校园文化相对较封闭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相对较封闭,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相脱节,这严重背离了开放性职业教育的要求,这种校园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四)缺乏具有企业经历和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具备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直接来自高校,缺乏教学必需的实践能力和企业经历,不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不了解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变化对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导致其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企业实际而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这样的教师无法实施真正的职业教育,也难以培养出具有职业素养、职业技能、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做到“三化”和“四结合”。“三化”即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能力培养专业化。“四结合”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考评标准的制定要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角色相结合,教学过程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具体来说,应从如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依据企业实际需求,深化教学改革
201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件提出:“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合作背景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这种模式要求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据这种模式,企业可以利用行业优势,为高职院校提供详尽的人才需求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提供相关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信息,学校可以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设计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第一,以企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为依据,将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流程、工作设备作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第二,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未来就业满足企业工作需要为条件,参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第三,依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标准,以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评价核心,综合传统考试、学习过程跟踪反馈、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大赛等多种考评方式的优点,建立一套覆盖课堂教学、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全过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过程的考评标准。第四,以企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同编写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的教材。企业丰富的资源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生动、丰富、实在、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的项目内容和案例,大大提升教学效果。endprint
(二)利用企业资源优势,提高实习实训水平
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学习和锻炼,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校企合作背景下,利用企业资源优势提升实习实训水平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手段,具体要做好下面几点:第一,校企合作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邀请合作企业参与规划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出场地、师资、资金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设施设备。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和管理要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教师按照企业管理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学生要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去执行,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学实训过程中,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实训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第二,以合作企业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提供给学生最好的“实战性”实训实习平台,是保证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缩短岗位工作“磨合期”的良好途径。第三,校企合作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顶岗实习有助于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校企双方必须注重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首先,让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培养目标、实习计划、实习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其次,在组织形式上要真正做到校企联合,把学生实习期间的主要管理权限交给企业;再次,在实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性的工作;最后,经过实习过程的磨炼,学生基本具备岗位职业能力,合作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已有所了解,因而可以直接吸收合适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三)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开放式的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发展战略、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的综合体现,其充满着社会气息、生产气息和现实气息等,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建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开放式校园文化,必须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创建具有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第一,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一道,重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将在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精神、行业准则、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将其渗透到学风和校风建设中。也可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加指导校园文化节、专业技能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来做报告、演讲等;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宣传优秀企业文化等。第二,创建仿真的职业教育环境。建设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要采用模拟仿真的手段,从学生管理、实训室的建设、专业教学等方面入手,创建仿真的职业教育环境。首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教学要实现“仿真”。在建设校内实训室时,要按照企业标准包装,实训室的教学和管理也要按照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组织纪律要求学生。其次,制定模拟的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管理相似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可以参照企业标准,制定与企业相似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实训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校内奖惩评价标准的制定和组织评定也可以参照企业的要求。最后,学生社团的组建也可以融入企业特色,如建立模拟超市、模拟公司等。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些社团,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技能大赛等。
(四)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客观上要求(下转第67页)(上接第15页)教师具备实践能力和企业经历,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很难取得实际效果。依托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良好的途径。实施办法如下:第一,选派专业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到合作企业挂职或兼职。可以在企业中挂职或任聘为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员、技术顾问等职,参加企业工程实践,这样能使专业教师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第二,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与员工培训,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企业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利用专业理论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员工专业理论的巩固、职业素养的提升等问题,使教师实现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形成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兼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考取相应行业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如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第三,聘请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能手、管理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企业专业技术能手和管理员参与学校教学,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建设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等,企业兼职教师能为学校带来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新要求。这样,高职院校既可解决师资困难,又可促使专业教师树立“双师型”素质的自主意识,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速度。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依托校企合作、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才能有效培养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3]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C0232)
【作者简介】黄荣军(1980- ),男,广西博白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莫华伟(1978- ),男,广西河池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