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述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当前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健全物质文化、充实精神文化、创设制度文化、强化行为文化、增强行业特色文化等方面创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 创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04-03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伴随着学校发展历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高职院校这一特定区域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为内涵,通过长期继承和发展积淀起来的精神成果及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围绕精神文化这个核心进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提供人才支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使学生获得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要求。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一方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特色。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职业性”为出发点,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蕴涵行业元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是专门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校园文化必须蕴涵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精神,尤其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反映行业的元素,体现行业的优势。校园文化深深扎根于行业的沃土之中,方能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融合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其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许多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历来强调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路子,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是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突出企业的文化特征与要素。例如,高职院校的人文景点、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宣传文化载体等方面的建设都体现着职业的氛围和企业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四)服务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实现其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主流文化精髓,发挥其服务的辐射功能,使其保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当。高职院校既属于高等院校,也属于职业院校。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既有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又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大部分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缺乏整体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服务。
(二)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明显不足。一是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内涵建设;二是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三是认为校园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存在,无须再进行重点建设;四是仅将校园文化视做管理的手段,偏重其导向、约束的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偏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脱节。
(三)校企文化彼此疏离。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职业精神等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能力、轻素质”的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注重引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能进行深度地融合,致使学生缺乏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的行业特色不够突出。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
(四)校园文化行业特色欠缺。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其教学的职业定向与技能的主导性,也决定了其具有某一行业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但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行业现实相脱离,专业建设与行业理念不相符,追求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不能反映行业的需求,致使行业特色不明显。
(五)地域文化元素缺失。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服务区域社会的功能。然而,与区域主流文化结合不够密切是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有的甚至与区域主流文化相背离。比如,专业设置不从当地产业实际出发,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课程开发不从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需求出发,没有体现区域特色;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由于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发展过程相脱节,与当地文化相脱离,因此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明显,校园文化生命力不强。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路径
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道路,发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作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必须突出其自身的教育特色,体现职业特点,彰显行业特色,反映地域特色。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endprint
(一)健全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对优秀的校园文化起着承载的作用。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质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有着陶冶、激励、约束和凝聚的功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可以通过物质文化体现出来。
1.教学设施体现职业特点。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反映企业行业文化特色,对教学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在完善和提升教学设施的同时,按企业、行业实践场所的要求建设教学设施,使教学活动仿佛在真实的企业、行业环境中进行,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文化长廊、宣传栏、雕塑、条幅、网站等载体宣传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及校训校规等,张贴著名企业家、成功校友等名人的画像和名言,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行业文化的熏陶。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应加大对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途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产学园区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形成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然景观蕴涵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校园自然环境除了按照教育的共性要求来建设外,还应将企业、行业文化与融入其中,创设“教学做合一”的育人环境。
4.学校标志物反映企业、行业文化。在学校办公用品、宣传制品、教学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等物品设计上,要凸显企业、行业文化的特点,反映学校的传统与特色,对师生员工起到陶冶、凝聚、激励和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充实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传统、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及价值体系的结晶。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是决定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因素。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服务这一目标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熏陶、引导和培养的作用。
1.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凡成功办学的高职院校,它们都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2.锤炼内涵丰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成员共同接受的主流文化的凝聚,它的形成是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现实,经历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学校精神对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所成功学校的校训、校旗、校歌,都寓意着该校的学校精神,其团学活动、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无不体现着该校的学校精神。
(三)创设制度文化。在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教学做合一”的管理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与高职人才培养工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同时,将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制度建设规划中,建立既有针对性又有可行性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学生管理新模式,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建立健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素质教育制度、实习就业管理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四)强化行为文化。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行为文化。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社会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的结合点,将其内化到校园文化中,形成独具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1.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按照“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确定学生的行为。高职校园文化服务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按“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修炼其职业道德,并融合到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各种活动中。在技能培养方面,结合专业实际,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任务驱动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敬业”、“耐劳”、“合作”的精神。
2.在教师行为模式方面,按照“导航人”的行为模式来规范教师的行为。通过“学校精神”塑造师魂,通过“名师建设”培养师德,通过“精品课程”提高“师能”。一所成功的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高职教师除具备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所需的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治学风范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战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带领学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的能力。同时,高职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领路人。
3.在校企合作、行校合作行为模式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办学过程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必须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通过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以及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发课程,构建凸显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建立仿真的实习实训教学环境,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五)增强行业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建立“立足行业,凸显职业,培养内行”的特色校园文化,形成以培养师生的“行业情绪”和“行业价值取向”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为自身持续长久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保持强大的动力和竞争力。
1.在专业建设中融入行业文化,打造特色专业。“职业是人生的一种信仰,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文化相融合,在知识、技能学习中渗透行业文化,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融入行业文化,使学生在行业文化氛围中素质得以提升,职业能力得以发展。endprint
2. 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营造行业氛围。实习实训教育环境尽量模拟行业实际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行业文化宣传,增加行业文化的积淀。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及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职业、行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境中深受行业职业文化的陶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缩短毕业生就业的不适应期。
3.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如何,关系到其职业人格与职业精神的品质。实践表明,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和人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行业特色凸显的校园文化要求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约束其言行。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行业讲座、就业创业先进事迹、初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以专业核心价值理念影响学生,以职业人格和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的发展不断地与职业生涯相一致,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六)嵌入地域特色文化。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一方面,区域社会发展可以借助当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从当地社会发展实际、产业结构等方面来设置专业结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汲取当地文化的精华,实现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中。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融入企业特色文化。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建设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员工是否具备企业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企业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营造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并以此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2.在课程建设引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教材编写方面,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和教学内容里;在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人员授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论坛等形式,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以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3.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校与企业各有优势,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发挥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赢”。可以在订单培养、技术合作、产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环境,实现校企文化对学生的双重熏陶,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从健全物质文化、充实精神文化、创设制度文化、强化行为文化、增强行业特色文化等方面创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程良权.学校制度文化的特征及其育人效应[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6)
[3]邓党雄,等.校园文化建设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4]詹姆斯·H 罗宾斯.敬业[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
[5]杨思范,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精神[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黄必超(1972-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