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明星+曲朝喜+李东升+陈爱大
摘要:对镇麦9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9号的穗粒结构较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和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511 0);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性好,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各试点间的丰产性效应和变异度均较小;镇麦9号的适应性强,增产点较多,具有比较理想的高产潜力。
关键词:镇麦9号;丰产;稳产;广适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03.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82-02
收稿日期:2013-06-26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编号:2012GB2C100171);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25];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编号:BE2011306);江苏省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编号:NY2012024)。
作者简介:温明星(1982—),男,河南正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技术推广工作。Tel:(0511)87265773;E-mail:wmxcell2007@163.com。
通信作者:陈爱大,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Tel:(0511)87273285;E-mail:chenaida56@yahoo.com.cn。镇麦9号(原名镇05185)是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苏麦6号和中间品系97G59进行有性杂交、定向选育而成的,2010年10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001),已授权江苏田源种业有限公司独占经营。在多年多点的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较好、田间表现和后期转色及熟相特好等优点。本研究对镇麦9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该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1]。
2结果与分析
2.1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镇麦9号的母本苏麦6号具有早熟、株型紧凑、抗梭条花叶病、熟相好、大穗大粒、籽粒品质优等特点,父本中间品系97G59具有高产、多抗、综合性状较好等特点。于1998年春季配制苏麦6号/97G59的杂交组合,采用系谱选育,按世代选株;在2005年的F7中育成稳定株系镇05185,纳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品系鉴定试验;2006年、2007年分别参加品比和多点适应性鉴定;2008年、2009年连续参加江苏淮南麦区的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江苏淮南麦区的生产试验,结果增产显著,居参试种首位,同年通过江苏省的审定定名。
2.2镇麦9号的产量结构分析
根据2007—2010年度江苏淮南麦区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1)可知,镇麦9号达到7 200 kg/hm2产量的穗粒结构为:440万穗/hm2左右,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5~46 g,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17%、4.48%、1.18%,实际产量的变异系数为9.23%。表明改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比改变千粒重更能影响镇麦9号的产量水平,同时也表明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对镇麦9号进行高产栽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2)表明,镇麦9号的产量与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x1)、每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均呈正相关,其中产量与有效穗数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穗粒重(x4=x2·x3)之间达极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510 0,略小于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0.511 0,表明增加有效穗数更能提高镇麦9号的产量。此外,每穗粒重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728 3,明显高于每穗粒重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0.360 6,说明增加镇麦9号的每穗粒数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每穗粒重。
由通径分析(表3)可以看出,直接通径系数p1y(0.967 5)大于p4y(0.907 5);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大于每穗粒重,进一步说明镇麦9号的增产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
2.3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2007—2008年,江苏省淮南麦区有10个试点参加汇总,镇麦9号在7个试点中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7 209.15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2.17%,位居参试种的第4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试点数有5个;2008—2009年,江苏淮南麦区有9个试点参加汇总,镇麦9号在9个试点中全部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7 688.10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8.24%,达极显著水平,位居参试种的第3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为5个;2009—2010年,镇麦9号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的生产试验,汇总点全部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6 488.85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907%,居参试种的第1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有1个。总体看来,3年内参加汇总的试验点数有27个,增产点数共计24个,增产点率为88.9%,汇总点数中共有16个点产量在6 750 kg/hm2以上,占试点总数近60%,其中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为11个。镇麦9号在大部分试点的产量均在6 750 kg/hm2以上,最高产量可以达到 9 785.1 kg/hm2,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和增产潜力。进一步分析镇麦9号在不同年度的丰产性参数和稳产性参数[2-4]发现,2007—2008年,镇麦9号在12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100.604)位居第4位,产量变异度(4.199)位居第7位;2008—2009年,镇麦9号在13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217.517)位居第3位,产量变异度(3.881)位居第11位;2009—2010年,镇麦9号在4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248.598)最高,试点间的产量变异度也较小。说明镇麦9号既有较高的丰产性,又在江苏淮南麦区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3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的分析可知,镇麦9号耐寒、耐肥抗倒,对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梭条花叶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抗性[5],是一个集高产、稳产、广适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在适宜条件下增产潜力巨大,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
镇麦9号属春性中熟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85 cm左右,产量三要素协调,有效穗数465万穗/hm2左右,每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5 g以上。纺锤型穗,白壳红粒,籽粒硬质,饱满度好。据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取样送检,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连续2年的检测,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3.63%,湿面筋含量27.5%,稳定时间 16.8 min,评价值68.5,达到优质中筋标准。
鉴于镇麦9号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发挥其高水肥条件下增产潜力大的优势,遵循“以分蘖成穗为主,主攻大穗大粒夺高产”的原则,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密植。基本苗应控制在225万~270万/hm2。(2)科学施肥。高产田需施纯氮270 kg/hm2,同时注意搭配磷钾肥,氮肥中70%用作基苗肥,30%用作拔节孕穗肥。
参考文献:
[1]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2-292.
[2]茹振钢,赵虹,胡铁柱,等. 豫麦54丰产性、稳产行、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3]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等. 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4]陈岳徐,许大熊,陈文贞. 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21-22.
[5]陈爱大,杨红福,温明星,等. 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127-128.
摘要:对镇麦9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9号的穗粒结构较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和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511 0);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性好,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各试点间的丰产性效应和变异度均较小;镇麦9号的适应性强,增产点较多,具有比较理想的高产潜力。
关键词:镇麦9号;丰产;稳产;广适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03.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82-02
收稿日期:2013-06-26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编号:2012GB2C100171);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25];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编号:BE2011306);江苏省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编号:NY2012024)。
作者简介:温明星(1982—),男,河南正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技术推广工作。Tel:(0511)87265773;E-mail:wmxcell2007@163.com。
通信作者:陈爱大,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Tel:(0511)87273285;E-mail:chenaida56@yahoo.com.cn。镇麦9号(原名镇05185)是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苏麦6号和中间品系97G59进行有性杂交、定向选育而成的,2010年10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001),已授权江苏田源种业有限公司独占经营。在多年多点的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较好、田间表现和后期转色及熟相特好等优点。本研究对镇麦9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该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1]。
2结果与分析
2.1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镇麦9号的母本苏麦6号具有早熟、株型紧凑、抗梭条花叶病、熟相好、大穗大粒、籽粒品质优等特点,父本中间品系97G59具有高产、多抗、综合性状较好等特点。于1998年春季配制苏麦6号/97G59的杂交组合,采用系谱选育,按世代选株;在2005年的F7中育成稳定株系镇05185,纳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品系鉴定试验;2006年、2007年分别参加品比和多点适应性鉴定;2008年、2009年连续参加江苏淮南麦区的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江苏淮南麦区的生产试验,结果增产显著,居参试种首位,同年通过江苏省的审定定名。
2.2镇麦9号的产量结构分析
根据2007—2010年度江苏淮南麦区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1)可知,镇麦9号达到7 200 kg/hm2产量的穗粒结构为:440万穗/hm2左右,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5~46 g,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17%、4.48%、1.18%,实际产量的变异系数为9.23%。表明改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比改变千粒重更能影响镇麦9号的产量水平,同时也表明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对镇麦9号进行高产栽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2)表明,镇麦9号的产量与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x1)、每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均呈正相关,其中产量与有效穗数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穗粒重(x4=x2·x3)之间达极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510 0,略小于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0.511 0,表明增加有效穗数更能提高镇麦9号的产量。此外,每穗粒重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728 3,明显高于每穗粒重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0.360 6,说明增加镇麦9号的每穗粒数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每穗粒重。
由通径分析(表3)可以看出,直接通径系数p1y(0.967 5)大于p4y(0.907 5);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大于每穗粒重,进一步说明镇麦9号的增产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
2.3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2007—2008年,江苏省淮南麦区有10个试点参加汇总,镇麦9号在7个试点中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7 209.15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2.17%,位居参试种的第4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试点数有5个;2008—2009年,江苏淮南麦区有9个试点参加汇总,镇麦9号在9个试点中全部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7 688.10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8.24%,达极显著水平,位居参试种的第3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为5个;2009—2010年,镇麦9号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的生产试验,汇总点全部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6 488.85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907%,居参试种的第1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有1个。总体看来,3年内参加汇总的试验点数有27个,增产点数共计24个,增产点率为88.9%,汇总点数中共有16个点产量在6 750 kg/hm2以上,占试点总数近60%,其中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为11个。镇麦9号在大部分试点的产量均在6 750 kg/hm2以上,最高产量可以达到 9 785.1 kg/hm2,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和增产潜力。进一步分析镇麦9号在不同年度的丰产性参数和稳产性参数[2-4]发现,2007—2008年,镇麦9号在12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100.604)位居第4位,产量变异度(4.199)位居第7位;2008—2009年,镇麦9号在13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217.517)位居第3位,产量变异度(3.881)位居第11位;2009—2010年,镇麦9号在4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248.598)最高,试点间的产量变异度也较小。说明镇麦9号既有较高的丰产性,又在江苏淮南麦区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3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的分析可知,镇麦9号耐寒、耐肥抗倒,对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梭条花叶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抗性[5],是一个集高产、稳产、广适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在适宜条件下增产潜力巨大,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
镇麦9号属春性中熟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85 cm左右,产量三要素协调,有效穗数465万穗/hm2左右,每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5 g以上。纺锤型穗,白壳红粒,籽粒硬质,饱满度好。据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取样送检,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连续2年的检测,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3.63%,湿面筋含量27.5%,稳定时间 16.8 min,评价值68.5,达到优质中筋标准。
鉴于镇麦9号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发挥其高水肥条件下增产潜力大的优势,遵循“以分蘖成穗为主,主攻大穗大粒夺高产”的原则,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密植。基本苗应控制在225万~270万/hm2。(2)科学施肥。高产田需施纯氮270 kg/hm2,同时注意搭配磷钾肥,氮肥中70%用作基苗肥,30%用作拔节孕穗肥。
参考文献:
[1]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2-292.
[2]茹振钢,赵虹,胡铁柱,等. 豫麦54丰产性、稳产行、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3]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等. 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4]陈岳徐,许大熊,陈文贞. 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21-22.
[5]陈爱大,杨红福,温明星,等. 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127-128.
摘要:对镇麦9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9号的穗粒结构较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和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511 0);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性好,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各试点间的丰产性效应和变异度均较小;镇麦9号的适应性强,增产点较多,具有比较理想的高产潜力。
关键词:镇麦9号;丰产;稳产;广适性
中图分类号: S512.103.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82-02
收稿日期:2013-06-26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编号:2012GB2C100171);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25];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编号:BE2011306);江苏省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编号:NY2012024)。
作者简介:温明星(1982—),男,河南正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技术推广工作。Tel:(0511)87265773;E-mail:wmxcell2007@163.com。
通信作者:陈爱大,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Tel:(0511)87273285;E-mail:chenaida56@yahoo.com.cn。镇麦9号(原名镇05185)是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苏麦6号和中间品系97G59进行有性杂交、定向选育而成的,2010年10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1001),已授权江苏田源种业有限公司独占经营。在多年多点的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较好、田间表现和后期转色及熟相特好等优点。本研究对镇麦9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该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1]。
2结果与分析
2.1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镇麦9号的母本苏麦6号具有早熟、株型紧凑、抗梭条花叶病、熟相好、大穗大粒、籽粒品质优等特点,父本中间品系97G59具有高产、多抗、综合性状较好等特点。于1998年春季配制苏麦6号/97G59的杂交组合,采用系谱选育,按世代选株;在2005年的F7中育成稳定株系镇05185,纳入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品系鉴定试验;2006年、2007年分别参加品比和多点适应性鉴定;2008年、2009年连续参加江苏淮南麦区的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江苏淮南麦区的生产试验,结果增产显著,居参试种首位,同年通过江苏省的审定定名。
2.2镇麦9号的产量结构分析
根据2007—2010年度江苏淮南麦区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1)可知,镇麦9号达到7 200 kg/hm2产量的穗粒结构为:440万穗/hm2左右,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5~46 g,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17%、4.48%、1.18%,实际产量的变异系数为9.23%。表明改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比改变千粒重更能影响镇麦9号的产量水平,同时也表明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对镇麦9号进行高产栽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表2)表明,镇麦9号的产量与产量三要素——有效穗数(x1)、每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均呈正相关,其中产量与有效穗数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每穗粒重(x4=x2·x3)之间达极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510 0,略小于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0.511 0,表明增加有效穗数更能提高镇麦9号的产量。此外,每穗粒重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728 3,明显高于每穗粒重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0.360 6,说明增加镇麦9号的每穗粒数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每穗粒重。
由通径分析(表3)可以看出,直接通径系数p1y(0.967 5)大于p4y(0.907 5);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大于每穗粒重,进一步说明镇麦9号的增产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
2.3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2007—2008年,江苏省淮南麦区有10个试点参加汇总,镇麦9号在7个试点中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7 209.15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2.17%,位居参试种的第4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试点数有5个;2008—2009年,江苏淮南麦区有9个试点参加汇总,镇麦9号在9个试点中全部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7 688.10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8.24%,达极显著水平,位居参试种的第3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为5个;2009—2010年,镇麦9号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的生产试验,汇总点全部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6 488.85 kg/hm2,比对照扬麦11增产907%,居参试种的第1位,其中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有1个。总体看来,3年内参加汇总的试验点数有27个,增产点数共计24个,增产点率为88.9%,汇总点数中共有16个点产量在6 750 kg/hm2以上,占试点总数近60%,其中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的点数为11个。镇麦9号在大部分试点的产量均在6 750 kg/hm2以上,最高产量可以达到 9 785.1 kg/hm2,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和增产潜力。进一步分析镇麦9号在不同年度的丰产性参数和稳产性参数[2-4]发现,2007—2008年,镇麦9号在12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100.604)位居第4位,产量变异度(4.199)位居第7位;2008—2009年,镇麦9号在13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217.517)位居第3位,产量变异度(3.881)位居第11位;2009—2010年,镇麦9号在4个参试品系中,丰产性效应(248.598)最高,试点间的产量变异度也较小。说明镇麦9号既有较高的丰产性,又在江苏淮南麦区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3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的分析可知,镇麦9号耐寒、耐肥抗倒,对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梭条花叶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抗性[5],是一个集高产、稳产、广适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在适宜条件下增产潜力巨大,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
镇麦9号属春性中熟品种,株型较紧凑,株高85 cm左右,产量三要素协调,有效穗数465万穗/hm2左右,每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5 g以上。纺锤型穗,白壳红粒,籽粒硬质,饱满度好。据江苏省种子管理站取样送检,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连续2年的检测,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3.63%,湿面筋含量27.5%,稳定时间 16.8 min,评价值68.5,达到优质中筋标准。
鉴于镇麦9号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发挥其高水肥条件下增产潜力大的优势,遵循“以分蘖成穗为主,主攻大穗大粒夺高产”的原则,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密植。基本苗应控制在225万~270万/hm2。(2)科学施肥。高产田需施纯氮270 kg/hm2,同时注意搭配磷钾肥,氮肥中70%用作基苗肥,30%用作拔节孕穗肥。
参考文献:
[1]唐启义,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72-292.
[2]茹振钢,赵虹,胡铁柱,等. 豫麦54丰产性、稳产行、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3]杨进荣,王成社,李景琦,等. 小麦新品种陕农78的丰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34-135.
[4]陈岳徐,许大熊,陈文贞. 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21-22.
[5]陈爱大,杨红福,温明星,等. 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