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粳稻新品种浙粳11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14-07-18 14:56叶胜海石建尧陆艳婷刘鑫金庆生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叶胜海+石建尧+陆艳婷+刘鑫+金庆生+张小明

摘要:浙粳1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推广种植。本文介绍了浙粳112的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

关键词:浙粳112;晚粳稻;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80-02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编号:2012C12901-2、2012C22009);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类专项。

作者简介:叶胜海(1978—),男,浙江松阳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研究。E-mail:shenghaiye@163.com。

通信作者:张小明,博士,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研究。 E-mail: xmzhang@mail.hz.zj.cn。1选育经过

浙粳1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2003年春季在海南省以晚粳稻品种嘉01-5(江苏9522/嘉62//嘉52)为母本,与2717/秀水1102进行杂交,2003年秋季在浙江省杭州市种植F1代,去除假杂种后收获。2004年春季将F1代带至海南省直播混收加代,2004年秋季利用系谱法进行单株选择,将复份材料带往杭州市桐庐县东辉乡稻瘟病重病区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收获田间表现较好的株系,将种子轧成糙米进行外观品质筛选,选择抗性强、米质优的株系进入下一世代,直到2007年春季在海南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F8代定型。嘉01-5是密穗型新品系,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弱,在2002年浙江省联品试验中产量位居第2位,综合性能(产量、生育期、抗性、米质)位居第5位。2717/秀水1102分蘖力强,在2002年浙江省联品试验中产量位居第1位,综合性能(产量、生育期、抗性、米质)位居第2位。将这2个品种配组的目的是综合二者的优点,选育分蘖力较强的大穗型品种,并增强品种的适应性。

2009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产量为7 596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6.6%,差异显著。2010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产量为 7 374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5.9%,差异显著。2年省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平均产量为7 485 kg/hm2,比对照增产6.2%。2011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生产试验表明,浙粳112平均产量为8 721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7.9%。

3主要特征特性

浙粳112株型紧凑,茎秆较粗,植株较矮,稃尖无色、无芒,剑叶挺直,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大,着粒较密,结实率较高,耐肥抗倒,后期转色好。浙江省双季晚粳稻2年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株高94.7 cm,穗长15.5 cm,有效穗318万/hm2,成穗率78.2%,每穗总粒数132.4粒、实粒数108.3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5.2 g。浙江省双季晚粳稻2年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全生育期141.3 d,与对照秀水63相仿(表1)。4栽培技术要点

4.1严把浸种催芽关

浙粳112播种前应浸种48 h,催芽48 h。用稀释3 000倍的咪鲜胺浸种,最好放在室内浸种。浸种前晒种1~2 d,提高种子发芽势。浸种前先用清水或泥水淘种,浸种时间必须在48 h以上(中途换水),确保发芽率,提倡在室内用草垫、湿麻袋覆盖种子,室温下催芽,禁止用编织袋、尼龙纸包裹种子进行高温催芽(易造成高温烧芽),露白前不宜翻动淋水。同时应做到催短芽抢晴播种。

4.2适期适量播种

浙粳112作单季晚稻种植时以6月上旬播种为宜,稀播培育壮苗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作单季晚稻直播种植时用种量一般为52.5 kg/hm2,用种量过大易造成个体生长不良,既影响产量又影响米质。

4.3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

4.4把握适宜的收获时机

浙粳112穗型大、着粒密、灌浆持续时间长,稻穗及每个枝粳的基部谷粒灌浆相对较慢,这部分谷粒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稻米垩白率以及米饭的适口性。水稻的收获时机对水稻经济产量影响并不大,但对于稻米品质影响较大,适当延迟收获期可改善稻米品质及米饭的适口性。浙粳112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在11月上旬收获较好,确保籽粒灌浆饱满、丰产丰收。温明星,曲朝喜,李东升,等. 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广适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82-83.

摘要:浙粳1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推广种植。本文介绍了浙粳112的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

关键词:浙粳112;晚粳稻;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80-02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编号:2012C12901-2、2012C22009);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类专项。

作者简介:叶胜海(1978—),男,浙江松阳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研究。E-mail:shenghaiye@163.com。

通信作者:张小明,博士,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研究。 E-mail: xmzhang@mail.hz.zj.cn。1选育经过

浙粳1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2003年春季在海南省以晚粳稻品种嘉01-5(江苏9522/嘉62//嘉52)为母本,与2717/秀水1102进行杂交,2003年秋季在浙江省杭州市种植F1代,去除假杂种后收获。2004年春季将F1代带至海南省直播混收加代,2004年秋季利用系谱法进行单株选择,将复份材料带往杭州市桐庐县东辉乡稻瘟病重病区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收获田间表现较好的株系,将种子轧成糙米进行外观品质筛选,选择抗性强、米质优的株系进入下一世代,直到2007年春季在海南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F8代定型。嘉01-5是密穗型新品系,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弱,在2002年浙江省联品试验中产量位居第2位,综合性能(产量、生育期、抗性、米质)位居第5位。2717/秀水1102分蘖力强,在2002年浙江省联品试验中产量位居第1位,综合性能(产量、生育期、抗性、米质)位居第2位。将这2个品种配组的目的是综合二者的优点,选育分蘖力较强的大穗型品种,并增强品种的适应性。

2009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产量为7 596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6.6%,差异显著。2010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产量为 7 374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5.9%,差异显著。2年省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平均产量为7 485 kg/hm2,比对照增产6.2%。2011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生产试验表明,浙粳112平均产量为8 721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7.9%。

3主要特征特性

浙粳112株型紧凑,茎秆较粗,植株较矮,稃尖无色、无芒,剑叶挺直,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大,着粒较密,结实率较高,耐肥抗倒,后期转色好。浙江省双季晚粳稻2年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株高94.7 cm,穗长15.5 cm,有效穗318万/hm2,成穗率78.2%,每穗总粒数132.4粒、实粒数108.3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5.2 g。浙江省双季晚粳稻2年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全生育期141.3 d,与对照秀水63相仿(表1)。4栽培技术要点

4.1严把浸种催芽关

浙粳112播种前应浸种48 h,催芽48 h。用稀释3 000倍的咪鲜胺浸种,最好放在室内浸种。浸种前晒种1~2 d,提高种子发芽势。浸种前先用清水或泥水淘种,浸种时间必须在48 h以上(中途换水),确保发芽率,提倡在室内用草垫、湿麻袋覆盖种子,室温下催芽,禁止用编织袋、尼龙纸包裹种子进行高温催芽(易造成高温烧芽),露白前不宜翻动淋水。同时应做到催短芽抢晴播种。

4.2适期适量播种

浙粳112作单季晚稻种植时以6月上旬播种为宜,稀播培育壮苗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作单季晚稻直播种植时用种量一般为52.5 kg/hm2,用种量过大易造成个体生长不良,既影响产量又影响米质。

4.3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

4.4把握适宜的收获时机

浙粳112穗型大、着粒密、灌浆持续时间长,稻穗及每个枝粳的基部谷粒灌浆相对较慢,这部分谷粒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稻米垩白率以及米饭的适口性。水稻的收获时机对水稻经济产量影响并不大,但对于稻米品质影响较大,适当延迟收获期可改善稻米品质及米饭的适口性。浙粳112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在11月上旬收获较好,确保籽粒灌浆饱满、丰产丰收。温明星,曲朝喜,李东升,等. 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广适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82-83.

摘要:浙粳1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推广种植。本文介绍了浙粳112的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

关键词:浙粳112;晚粳稻;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080-02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编号:2012C12901-2、2012C22009);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类专项。

作者简介:叶胜海(1978—),男,浙江松阳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研究。E-mail:shenghaiye@163.com。

通信作者:张小明,博士,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研究。 E-mail: xmzhang@mail.hz.zj.cn。1选育经过

浙粳112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2003年春季在海南省以晚粳稻品种嘉01-5(江苏9522/嘉62//嘉52)为母本,与2717/秀水1102进行杂交,2003年秋季在浙江省杭州市种植F1代,去除假杂种后收获。2004年春季将F1代带至海南省直播混收加代,2004年秋季利用系谱法进行单株选择,将复份材料带往杭州市桐庐县东辉乡稻瘟病重病区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收获田间表现较好的株系,将种子轧成糙米进行外观品质筛选,选择抗性强、米质优的株系进入下一世代,直到2007年春季在海南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F8代定型。嘉01-5是密穗型新品系,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弱,在2002年浙江省联品试验中产量位居第2位,综合性能(产量、生育期、抗性、米质)位居第5位。2717/秀水1102分蘖力强,在2002年浙江省联品试验中产量位居第1位,综合性能(产量、生育期、抗性、米质)位居第2位。将这2个品种配组的目的是综合二者的优点,选育分蘖力较强的大穗型品种,并增强品种的适应性。

2009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产量为7 596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6.6%,差异显著。2010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产量为 7 374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5.9%,差异显著。2年省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平均产量为7 485 kg/hm2,比对照增产6.2%。2011年浙江省双季晚粳稻生产试验表明,浙粳112平均产量为8 721 kg/hm2,比对照秀水63增7.9%。

3主要特征特性

浙粳112株型紧凑,茎秆较粗,植株较矮,稃尖无色、无芒,剑叶挺直,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大,着粒较密,结实率较高,耐肥抗倒,后期转色好。浙江省双季晚粳稻2年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株高94.7 cm,穗长15.5 cm,有效穗318万/hm2,成穗率78.2%,每穗总粒数132.4粒、实粒数108.3粒,结实率813%,千粒重25.2 g。浙江省双季晚粳稻2年区试结果表明,浙粳112全生育期141.3 d,与对照秀水63相仿(表1)。4栽培技术要点

4.1严把浸种催芽关

浙粳112播种前应浸种48 h,催芽48 h。用稀释3 000倍的咪鲜胺浸种,最好放在室内浸种。浸种前晒种1~2 d,提高种子发芽势。浸种前先用清水或泥水淘种,浸种时间必须在48 h以上(中途换水),确保发芽率,提倡在室内用草垫、湿麻袋覆盖种子,室温下催芽,禁止用编织袋、尼龙纸包裹种子进行高温催芽(易造成高温烧芽),露白前不宜翻动淋水。同时应做到催短芽抢晴播种。

4.2适期适量播种

浙粳112作单季晚稻种植时以6月上旬播种为宜,稀播培育壮苗是获得高产的关键。作单季晚稻直播种植时用种量一般为52.5 kg/hm2,用种量过大易造成个体生长不良,既影响产量又影响米质。

4.3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

4.4把握适宜的收获时机

浙粳112穗型大、着粒密、灌浆持续时间长,稻穗及每个枝粳的基部谷粒灌浆相对较慢,这部分谷粒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稻米垩白率以及米饭的适口性。水稻的收获时机对水稻经济产量影响并不大,但对于稻米品质影响较大,适当延迟收获期可改善稻米品质及米饭的适口性。浙粳112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在11月上旬收获较好,确保籽粒灌浆饱满、丰产丰收。温明星,曲朝喜,李东升,等. 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广适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82-83.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玉米杂交种金富3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