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最富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4-07-18 11:38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关村服务企业

构建最富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 孟景伟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祥地,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经过规划调整,海淀园目前占地174.06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底,园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5家,占北京市55%;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12000家;上市、挂牌公司共计331家,占全市55%,占全国1/1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占中关村示范区41.7%;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5.0,高于中关村示范区3.7的平均水平;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1.18万件,占全市54%;技术合同交易额1191亿元,占全市46%。

目前,中关村海淀园正在加快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积极承担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引领的新使命,努力再创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全力构建最富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推动核心区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海淀园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把深入挖掘区域创新资源潜力作为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的切入点

海淀是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区域内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83所;国家级科研院所138家;两院院士582人,占全国37%。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1/8。变区域丰富的创新资源潜力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从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入手。

着力整合驻区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社会资本与驻区高校共设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基金。海淀区出资1000万元,与清华大学共建总额4150万元“水木启程”基金;与北京大学共建“重大成果孵育基金”;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共建中科海淀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建“中以创新基金”;与北航设立创新引导基金和创投基金;截至目前,海淀区累计设立1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和16支参股基金,政府出资5.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0多亿元,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共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北大共建新一代大学科技园;与清华大学在北部乡镇共建成果转化基地;与投资机构、政府联合共建中试基地近20个,构建面向高校科技成果的全链条转化体系。共建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家企业中央研究院。

着力整合人才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依托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引进高端人才。形成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高端人才对接服务机制。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青年英才基地工作站等“三站”建设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扶持政策和若干措施,与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推动企业与院士专家、博士后联合培养单位的资源对接,逐步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三站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园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2家,占全市36.7%,累计进站院士专家49人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7家,累计博士后进站225人,累计申报500多项知识产权;青年英才基地工作站6家。

二、坚持把建立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先行先试政策作为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的突破点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策。目前中关村海淀园已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和海淀区三级错位互补、协调联动的全方位、多角度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国家层面,既有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等进行大胆改革的中关村“1+6”系列政策,也有正在逐步落实的以减税为核心的“新四条”政策。这些先行先试政策赋予科研院所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和分配收益,变审批制为备案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将知识贡献量化为经济利益;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财政投入的科研经费使用的灵活性。特别是“1+6”政策经过3年的实践,使中关村率先突破了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壁垒,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了科研院所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释放创新潜力;调动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实力;整合了创新资源,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并且进一步聚集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在北京市层面,有今年出台的“京校十条”,进一步加大了鼓励市属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力度。

在海淀区层面,我们在及时总结园区以往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核心区发展实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并且更加强调推动由政策驱动创新向制度驱动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创新的引导作用,明确支持方向、聚焦支持领域、创新支持方式、优化支持力度、细化规范支持标准,以把核心区打造成为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要素聚集辐射中心、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为目标,构建聚焦化、特色化、普惠制、结果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将核心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更加完善、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有机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速涌现、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产业结构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沃土创业热土。

三、坚持把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支撑点

创新创业仅有政府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必须大力发展知识智力密集的高端科技服务业,通过科技服务业将创新创业要素有机串联起来,真正发生聚变效应。目前,一批国际知名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速向核心区聚集,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一批新业态的创业孵化机构,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创园、新兴产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等为载体的创业服务体系,服务涵盖投资、孵化、培训、联盟、媒体等各环节,服务范围覆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后续支撑等全链条。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开展一些具有实效性的工作。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支持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技术创新供需对接和技术研发基础支撑服务,加快构建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专业园区等各类创新载体建立“创新导师”队伍,按市场化方式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专业服务,拓展企业端创新前瞻性。

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创新型孵化器、加速器、集中办公区等各类创业服务载体和整合创业服务资源的公共平台。支持各类创新型孵化器与加速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等各类创业服务载体合作对接,加快构建面向创业全过程的服务支撑体系,同步形成高成长性毕业企业跟踪筛选和落地机制。

优化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撑。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引导科技金融特色机构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加快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早期创新项目的金融服务力度。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交易及并购重组,鼓励企业积极运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壮大。

营造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鼓励平台面向企业、高校院所、产业联盟等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发布、竞价交易、服务支撑等基础服务。支持企业购买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水平。

四、坚持把营造创新文化作为厚植区域创新土壤的立足点

目前,中关村核心区活跃着众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新型孵化器以及其他中介组织,每年举办几千场研讨会、展示会、创新论坛、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全世界的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海淀聚集。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业、包容失败已经成为中关村最鲜明的价值取向。

2013年7月,具有百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刊文指出:“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了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是北京。”无独有偶,《硅谷秘史》的作者,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当代创新大师的史蒂夫·布兰科也盛赞北京的创业生态系统,令波士顿和西雅图黯然失色。这些来自国外权威的评论,是对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我们依然清醒地认识到,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文化还需进一步深耕培育,真正让创新创业成为中关村内在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关村永恒不变的主题。当创新创业的豪迈激情和蓬勃动力真正流入每一个中关村人的血液之中,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也将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中关村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我的梦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