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颙
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就要“不怕烦”
文/樊颙
家在田林的居民大多都知道有个“不怕烦”工作室。
这是在田林社区(街道)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下,于2012年10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的。这个工作室本来叫“樊律师不怕烦”工作室,发展到现在,工作室也在不断壮大,不仅仅是我个人,而且整合了社区法律志愿者、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资源。工作室位于田林社区(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内,配备有专门的办公室、接待室、谈心室。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联系社区人民群众、倾听民情民意、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最直接的通道之一。
工作室通过“一条热线、一个信箱、一支团队、一组讲座”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各种相关援助。居民通过热线电话向我咨询,我即便再忙,也会回复;有时遇到“疑难杂症”,我就约好时间与居民详谈,有时甚至特地赶到小区,上门接受咨询。我还通过开设讲座、参加小区公共事务听证会等,为居民提供婚姻、家庭、遗产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辅导和纠纷调解。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我们工作室的工作特点。当前是经济快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社会管理重心的下移,转型期的各类社会矛盾在社区相对集中,由现代社会浮躁、焦虑心态而引发的种种负面情绪以及价值标准的偏失、价值观念的缺失也时常萦绕左右。对于居民的每一个诉求,我们及时跟进,用专业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矛盾调处,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在这几年时间里,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代表身份以及身为律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优势,用心、用力参与其中,也有了一些切身的思考和感悟。
在我看来,人大代表不能只反映问题,当一个“传声筒”,而是要有责任担当、能积极作为。和老百姓交流的时候,怀着一颗怎样的心、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沟通很重要。作为从群众中来的人大代表,就更应该接地气,和居民保持密切的朋友关系,用充满正义、充满理解的话语,用人们喜闻乐见也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进行疏导抚慰。有时候,老百姓的诉求并不复杂,我们要帮助他们维护正当的法律需求,按照正当的途径解决问题。有时候,一些诉求源自心中“一口气”甚至裹挟着私利,我们要向他们释法明理,引导他们辨明是非,解开心中的疙瘩,消化负面情绪。既讲法,又讲理、讲情,就是我面对居民时恪守的一条准则。
记得有次工作室来了位60多岁的阿婆,她年轻的时候在插队落户时右手手臂被拖拉机夹断造成残疾,给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不便。这些年,她不断地向多个部门反映,希望能认定为工伤,得到一定的补偿。然而,按照现有的政策依据,确实是无法进行认定和补偿的。阿婆找到我的时候,始终感到社会对其不公,她的整个人生就在不公中坠入了深渊。为了让她从这种情绪中拔出来,我和她面对面交流了三次,站在她的角度感同身受,帮她一同分析、挖掘当前生活的富足感,引导她走出迷惘执拗的心绪,抚平她心中的不公。等到她第四次来找我的时候,她说:樊代表,这次我不是来找你倾诉问题的,我是特地来感谢你的!
自从工作室这扇大门随时随地敞开后,来找我的居民络绎不绝,邻里矛盾、停车问题、规划红线等各式各样的问题都通过这根“管道”接进来。当初起名“不怕烦”是一种挑战的意味,但在和居民接触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是把它当作挑战,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当然,这么多问题我也不可能全部解决,只能是尽自己微薄之力全力解决和引导,不能解决的也要反映给有关部门,带有共性的问题更要做好总结梳理并提出相关书面意见。每当来访者露出笑容、每当当事人表示感谢、每当老百姓由衷感叹时,我才真正感到欣慰和愉悦。从中我也悟出点人大代表如何密切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门道”,那就是要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人大代表首先要有一份热爱代表工作的心,其次要有一份无怨无悔付出的爱,还要有一份对祖国、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不能拈轻怕重,要勇于担当。我们始终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人民群众选出来的,就应该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作者系徐汇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上海新惟律师事务所律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