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海丝摄影”的新局面

2014-07-18 12:09杨恩璞
海峡影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海丝郑和航海

文/杨恩璞

开创“海丝摄影”的新局面

文/杨恩璞

首届“中国-东盟国际摄影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论坛在南宁开幕,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致词,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摄协秘书长高琴以及社科界、经济界、文艺界十余位学者、专家出席。(梁达明/摄)

【编者按】2014年9月16日,首届“中国-东盟国际摄影季”在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主会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活动包括“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摄影展——暨首届中国-东盟国际摄影展示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论坛、中国-东盟国际摄影季颁奖仪式。期间,华光学院名誉院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做了精彩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悠久合作的历史符号,又是开创共赢未来的新战略、新纽带。因此,“丝绸之路”的题材又一次成为文艺界、摄影界的热门话题,如今我们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地之一——广西集会研讨“海丝摄影”,正适逢良时。

泉州市内的伊斯兰教清净寺。13世纪前后有大批阿拉伯商贾和海员在泉州居住,需要进行宗教礼仪,为此建造了这个教堂。(杨恩璞/摄)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它收藏了“海上丝路”的许多宝贵遗迹。(杨恩璞/摄)

1982-1985年,我在北京科教电影厂兼职(编导、摄影),曾搭乘远洋货轮和飞机,沿着古航道历经亚非欧十余国采风拍摄,追寻“海丝”遗迹,讴歌郑和下西洋等的伟大壮举。最后创作了大型科教片《海上丝绸之路》(时长78分钟)。今天,时隔30年再来回顾这次摄影创作,我深感留下很多遗憾和不足。愿抛砖引玉,对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开创“丝路摄影”的新局面说些看法。

一、振兴大国意识,认识“丝路摄影”的重大价值

拍摄“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开展旅游和考古事业,还应认识到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关系到重振大国的自信意识。

从罗马帝国凯撒大帝的红色披袍说起,丝绸之路给他带去中国绸缎,那是富贵、威武的最高象征。据罗马古书《博物记》记载,在汉代就有中国海船在斯里兰卡港口出售丝绸和瓷器,然后由阿拉伯人转销中东和非洲。这足以证明,千年前中国的经济影响和航海实力。

在13世纪的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是从泉州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国的,后来他在口述的游记里说:“称刺桐(泉州古称)是世界第一大港并不为过。”这说明泉州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也说明中国当时已是世界航海的强国,正如唐诗所云:“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

如今在泉州留下许多国际交往的遗迹,如清净寺、番客墓等很值得大家去拍摄和观光。

到了15世纪的明朝,郑和率领两百多艘宝船和两万多名海员七下西洋,途径东南亚,横跨印度洋,远达东非。这空前绝后的壮举,至今也不亚于美国的特混舰队的规模。

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

马六甲港郑和航海遗迹,当年中国海员建造的三宝井。(杨恩璞/摄)

图一

图二

中华民族曾是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航海冠军,但是这段值得自豪的历史逐渐被世人淡化或扭曲。例如在马六甲三宝庙,郑和被供为庙里的佛,但塑像矮小,只有半个人高(见图一);而葡萄牙古船则耀武扬威地停泊在港口,傍侧树立着高如大楼的海盗船长塑像(见图二)。这实在是对历史的扭曲,很明显西方殖民主义者想在航海舞台上压我们一头。

看到这种悲剧,我们必须发愤图强。由于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专制王朝的固步自封,导致我们现代科技落后,还没有把失去的冠军夺回来。当今非常需要弘扬先辈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伟业和风范,从而激励民族自强、自信意识,重新崛起中华、振兴中华。

二、反思国运兴衰,突出表现“海上丝路”的经贸鸿图

纵观中国历史,国运是与开放航海、开放国门紧密联系的。汉唐“陆上丝绸之路”和宋、元、明早期远洋航行,带来了国力强大和经济繁荣。例如,郑和首航在三佛齐旧港(今苏门答腊)沿海平定陈祖义海盗集团作乱,保障了马六甲海峡长期安全通航,促进亚非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而后,明朝后期和清朝实施海禁,闭关锁国,我国就与世界停止交流,固步自封,扼杀了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从此国力衰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当下,中国进入开发海洋时代,东海到南海又受到国际挑战。温故而知新,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有利于唤起中华民族开放的海洋意识,我们并非内陆国家,扩大海外交流,开发进军海洋,保卫海疆责无旁贷。

开拓海外航道和国际交往,同时还涉及到战略目的问题。15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伟大的历史壮举,在航海技术和外交结盟上很成功,但在开发经济和市场方面却收效甚微,到处“布施”送礼,导致最后国库亏空。永乐皇帝(朱棣)一死,郑和就被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贬官和排斥,所以在《明史》里也没有多少正面的记载,他率领的船队的档案大部分也都毁了。这个教训值得汲取,发展对外交流不能像永乐皇帝那样只算政治账,不讲发展经济和贸易。

当下我国政府重提建设两个“丝路”就非常明确地提出发展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战略鸿图,称作“建设丝路经济带”。这不仅是探古怀旧,重温“丝路”友谊,还应通过交流,促进沿途各国的经贸发展,共同繁荣富裕。所以,我们再来创作“海丝摄影”时,也应该突出表现亚非国家交流,促进经济互补互帮、共同繁荣的主旋律。不能仅满足于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风光,或把郑和塑造为神佛来顶礼膜拜。

郑和下西洋在斯里兰卡建的布施碑(文田/摄)

在土耳其发现的13世纪前后的元代青花瓷 (杨恩璞/摄)

未来“海上丝路”的新航道——克拉运河

三、开拓影像视野,深挖沿途各国对“海丝”的建树

1985年,以纪念郑和七下西洋580周年为契机,我国文艺界曾掀起表现“海上丝路”的创作热潮。当年有话剧、电视剧和大型科教片,还出版了摄影画册和纪念邮票,此外《人民画报》还特辟三期专栏进行报道。

近30年过去了,回顾这些创作,我深感还有欠缺。那时,由于传统观念束缚、调查研究仓促以及建交国家的局限,对“海上丝路”的遗迹发掘和展现是不够的。今天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表现“海上丝路”这一既古老又有新意的主题。

当年“海丝”出口除了丝绸,还有大量瓷器,所以国外学者又把它称为“海上丝瓷之路”。但我们还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表现海外发现的中国古瓷。无论从航海,还是考古、工艺美术等角度来看,中国外销瓷本身就可成为一门学科,大有文章可做。如土耳其发现的(元)青花瓷,原来我们还不认识,近年经考察证实后,就成为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再如,“海丝”终点港在东非,那里的海底沉船、古墓群和贵族住宅中都发现了中国瓷器。据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报告称非洲的“海丝”遗迹缺乏有效保护,有的受损严重,急需抢救拍摄和收藏研究。如此种种,我们还得努力补救。

此外,我亲历“海上丝路”远洋拍摄还有一个感受。“海丝”是我国先辈的创举,但同时也是亚非国家共同开发的。我一路航行考察,发现阿拉伯国家、印度、泰国等国在航海通商上功不可没,如1700年前,晋代高僧法显就是乘坐印度海船回国的。在埃及海军博物馆,见到埃及祖先在一千年前就开通好望角航线,比马哲伦还早。此外,阿拉伯商船也早就到达印度洋,和赛里斯(古称中国人)接轨经商。如果我们打破唯我独尊的偏见,谱写亚非人民共创“海上丝路”的历史,我们的题材就会更丰富。“海丝”串联了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彼此友好往来,相互交流,共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所以,我认为如果从国际高度来剖析这个航道,更能揭示“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的伟大贡献。

开拓“海丝摄影”,回顾历史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应观照这条航道的未来发展。如最近我国和泰国正筹备开发的马来半岛的克拉运河就值得关注,这个工程将直接打通印度洋和泰国湾,以后我国和东南亚的海船去南亚和非洲就可以不走马六甲海峡,摆脱某些列强霸权的制约,世界航海的格局也将出现很大的变化。

最近亚洲东盟十国和我国政府在广西召开经济博览会和高峰论坛,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正访问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南亚国家,大家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新路”达成一致共识,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旅游互访将迅速发展,可以预计这条古老的航道将重新焕发青春。

回顾历史,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海上丝绸之路”大有前途,大有作为!期望有关政府部门和文艺界领导大力组织推动,希望年轻一代摄影人再接再厉,继续探索“海丝”摄影,弘扬“海丝”精神。

猜你喜欢
海丝郑和航海
大航海——从星盘到象限仪
书法家郑和新书艺精品鉴赏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航海博物馆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
航海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