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正: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2014-07-18 11:31张传玺
月读 2014年2期
关键词:扶苏蒙恬陈胜

◎ 张传玺

矫枉过正: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 张传玺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然而这个王朝是个短命王朝,只存在了十多年就灭亡了。它为什么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灭亡呢?这个问题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关于“秦朝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灭亡”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秦朝的政令太暴虐,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等陈胜、吴广登高一呼,此起彼伏的农民大起义迅速蔓延开来,最终把秦王朝推翻了。还有人认为是秦朝的统治策略有严重的问题。总之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我们评价秦始皇与秦朝灭亡的关系,要从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秦始皇在主观上犯了什么错误?在客观上又犯了什么错误?只有从这两方面综合评述,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答案,不至于出现偏颇。本文从主观方面略作探讨。

秦始皇在主观方面的错误主要有四点:

第一,没立皇后与太子

秦始皇破除周朝旧制度的时候,他应该考虑到皇后的问题。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虽然皇帝有三宫六院,但不管怎么样,都要有一个来掌管三宫六院的皇后。然而,关于秦朝的史料中却查不到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皇后。那么,秦国有没有立后的制度呢?答案是肯定的。史料记载,庄襄王做秦王时,赵姬是王后。庄襄王去世后,嬴政即位为秦王,赵姬是太后。这就说明秦国时代就有了王后、太后这种称呼。

按常理来说,秦王嬴政原来应该有个王后,否则扶苏、胡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是根据史料的记载,他当上皇帝后,却没有立皇后。如此一来,管理三宫六院的权力集中在谁的手上呢?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如果秦始皇一旦驾崩,那么应该由皇后来主事,就像汉高祖刘邦驾崩后由吕后主事一样。要是没有皇后的名分,吕后是不能主事的。

除了没有立皇后,秦始皇也没立太子。在他眼中谁是太子呢?是公子扶苏。公子扶苏和秦始皇的关系很亲近,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曾对秦始皇说,现在天下刚刚统一,还不安定,百姓还没有完全从心里接受秦朝,对前朝还有所怀念,现在搞焚书坑儒的话,将会在全国造成很坏的影响,不利于秦朝的统治。秦始皇认为公子扶苏太不成熟,就派他去蒙恬军中做监军,监督蒙恬修建长城,以此来锻炼他的政治能力。所谓监军,就是代表皇帝来监督军队事务的大臣。秦始皇这样做其实是在重用扶苏,将来好让他继承大统。

秦始皇虽然一直在扶植扶苏,可是他却没给扶苏太子的名分。像西汉时期的太子是储君,有自己的政治班子和军队。扶苏不是储君,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子,更没有军权。万一有了突发事件,扶苏就会束手无策。

“并后,匹嫡”是国家祸乱的根源。西周后期的周幽王立妃子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最终导致国家大乱,这个故事秦始皇应该是知道的。他没立妃子为皇后,没立小儿子为太子,但他也没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皇后和太子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一旦皇帝离开国都,或者出什么问题,他们就是掌权的人。秦始皇没有考虑到这些,或许他觉得自己才50岁,外出再巡视两次也可以,但是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得那么快。

秦始皇没立皇后和太子是严重的失策。赵高、李斯搞阴谋诡计的时候,咸阳的皇宫中没有能站出来阻止他们的皇后;远在蒙恬军中的扶苏又没有太子名分,既不能以太子的名义继承皇位,也不能以太子的名义发兵剿灭李斯等人,只能遵照假遗诏的命令自杀。赵高和李斯回到咸阳后,立胡亥为皇帝,史称秦二世。胡亥大肆屠杀自己的兄弟和对皇位有威胁的人,让他们去给秦始皇陪葬。

第二,分封制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了一个宫廷大会,当时的丞相王绾提出,燕、齐、荆等地离国都咸阳太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不如封秦始皇的儿子们,以及嬴姓宗室子弟为王,让他们带着军队驻守这些地方,以维持天下安定。但是王绾的提议被李斯否定了,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在这一点上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认为秦朝的江山是铁板一块,六国的残余势力不敢反抗秦朝的统治,因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密谋,没有宗室子弟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既无军权,又无政权,无法维护秦朝的统治,只能听之任之。

我们可以回顾汉朝与明朝的历史。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大量分封刘姓子弟为王来巩固统治。汉朝的制度是分封与郡县并举,虽然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无论如何,都是刘家自己的事情,无论谁胜谁败,虽终做皇帝的都姓刘。王莽篡汉后,刘姓宗室子弟纷纷起来反抗,最后刘秀夺回政权成为皇帝。明朝也是如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大量分封朱姓子弟为王,虽然后来发生靖难之役,但做皇帝的还是姓朱。

秦二世时,赵高专权,指鹿为马,玩弄秦二世于股掌之间,却没有一个嬴姓子弟站出来“清君侧”,原因在于秦始皇没给任何一个嬴姓子弟军权、封地,嬴姓子弟是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

另外,秦始皇对反秦力量也估计不足。其实,秦始皇统治时期,六国的残余势力就开始不停地活动。秦始皇死后,各地的反秦力量就像干柴一样,只需要一点火星就能马上熊熊燃烧,而陈胜和吴广就是点燃这堆干柴的火种。陈胜和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的起义迅速发展起来,如果各地有分封的嬴姓宗室子弟,那么就可以及时镇压起义,或者灭敌于萌芽状态。因此,可以说秦始皇彻底废除分封实在是错误之举。

第三,秦始皇统治时期,过多的徭役、兵役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社会生产力没有得到恢复发展。史料记载,他征发民众修建阿房宫,修建长城,修骊山陵墓,征兵扩大疆土,与匈奴等少数民族作战,百姓对秦朝的统治十分不满。

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描写过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共用了大约七十万人服役,很多人在这一过程中累死了。一旦出现人手不足,官吏们就再征发壮丁。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通向全国的驰道,驰道两旁每隔三丈种一棵松树。全国修驰道的人究竟有多少?史料记载,“丁男不足,又发丁女”。所谓丁男、丁女,是指已到服力役年龄的成年男子或女子。可见,为了修建驰道,全国能够服役的男的都用上了,但人手还是不够,只得征发女子去劳动。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五路大军共50万人进攻南越,这还没有把运送粮草的后勤人员算进去。南越地区的少数民族打不过秦军,就逃到深山老林与秦军开展游击战,秦军死了很多人。秦始皇继续派兵征伐,并修灵渠来运兵运粮,最终征服了南越地区,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之后,秦始皇从中原移民约30万在南越三郡安家落户。可以说,秦始皇大约用了上百万人才征服了南越(50万大军,30万移民,再加上后勤,共有上百万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征讨匈奴,击败匈奴后,他命蒙恬带领军队修建长城,并从内地征发壮丁前来帮助。“孟姜女哭长城”就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如此一来,劳动力都在征发之中,谁还能种地?国家哪有经济来源?这就是秦始皇不惜民力的几个事实。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秦驰道遗址,远处镌刻着“天下第一路”的大石块正压在驰道中心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反击匈奴,下令(自今陕西西安至内蒙古包头)修筑一条快速运兵通道,因道路宽阔,适合大队兵马驰驱,故名驰道。

第四,秦始皇在全国布置的军力不平衡

秦朝最主要的军队有两支。一支在咸阳附近,可以称为“中央军”,它最主要的任务是保卫咸阳,同时监管修宫殿、造陵墓的壮丁和刑徒。另一支军队驻守在长城边塞,可以称为“边防军”,它最主要的任务是与匈奴作战,同时监管修长城的壮丁和刑徒。这支边防军起初由蒙恬统领,蒙恬被杀后由王离统领。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个地方都起兵反秦,秦朝只有这两支主力军队可以用于作战,顾东不能顾西,疲于奔命,军力部署上可谓漏洞百出。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秦二世命令章邯率领中央军30万人去剿灭陈胜,王离率领边防军30万人到河北去剿灭张耳建立的赵政权。章邯剿灭陈胜后,与王离合兵河北,想一举消灭起义军。但在钜鹿之战中,秦国的两支主力军队同时被项羽消灭。王离兵败被杀,章邯被迫投降。

刘邦起兵打到关中时,几乎是顺风顺水,没遇到太多的抵抗。秦朝不是不想剿灭刘邦,而是没有军队可派,它的主力军都在河北与项羽作战。刘邦到达咸阳后,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以上就是秦始皇在主观方面所犯的四个错误:第一,没立皇后、太子;第二,不听王绾提的建议,彻底废除了分封制;第三,徭役重,赋税多;第四,军事部署不平衡。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秦汉史专家,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MBA总裁培训班的课堂实录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扶苏蒙恬陈胜
鸿鹄之志
呜咽呜咽泉
那个不爱茉莉的扶苏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陈胜起义
声名狼藉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骄傲的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