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标签勿滥贴

2014-07-17 03:25颜玉华
民主 2014年5期
关键词:最美填空题模范

颜玉华

最近,我有一位在某县担任宣传部副部长的朋友高兴地向我报喜:他所分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受到了上级表彰,其主要政绩就是在全县自上而下,普遍开展了寻找和评选“最美××活动”。

什么叫寻找和评选“最美××活动”呢?朋友告诉我,他发明了一道“万用填空题”。全县只印一种表格,表头是“最美××评选表”,“最美”后面的空白处填写“最美机关干部”;“最美基层干部”;“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职工”;“最美农民”等等都行……全县各行各业全覆盖,方方面面都适用,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通用。

受表彰的朋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可我对这道“万用填空题”实在不敢恭维,因为正在自觉和不自觉运用这道“万用填空题”的地方不在少数,其负面效应已经显现。

“最美”一词是网络用语,被广泛运用始于2011年7月网络对“最美妈妈”吴菊平的宣传和点赞。紧接着就出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等标志性人物,这些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舆论的热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继网络媒体推出一批“最美”人物产生了巨大社会效应之后,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传统平面媒体和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媒体与党政及群团部门联手,纷纷披挂上阵,寻找“最美”,评选“最美”,宣传“最美”,学习“最美”的热潮在神州大地一轰而起。一时间,什么“最美孕妇”、“最美大学生”、“最美士兵”、“最美护士”、“最美清洁工”、“最美孝女”、“最美保安”、“最美车站”、“最美企业”、“最美乡镇”、“最美医院”、“最美福利院”……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最美”成了一个大大的“筐”。

“最美”之类的符号用多了,就容易让人产生道德审美疲劳——物极必反,“最美”用多了,就让人没感觉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有人抱怨的那样,现在一看到和听到“最美”,不管事迹多么感人,首先就觉得其中有水份。当然,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很容易在社会上滋长一种道德浮夸风,大家沉浸于“最美”包围的氛围中,产生一种“道德完美”的幻觉,对现实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和判断。

其实,“最美”在哲学上也是讲不通的。“最”字的本义是“极”,从字的本义看,含有绝对、极端的意思。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样,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追求中,是没有止境的。对英雄之举,需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赞美,而不是无节制地唱高调,过度高调显然就是“不着调”了。另外,“最美”的标签也不利于典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冠以“最美”后就被捧上神坛,平凡的公众只能将其供奉着顶礼膜拜,而不会去学习和行动。

再说,难道丰富的中国文字,离了一个“最”字就不能赞美英雄与模范了吗?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没用什么“最美”一词来宣传典型人物,但是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焦裕禄等英雄与模范不是同样深入人心吗?

当然,在担忧之余也有欣喜。据4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安徽为“好人”开馆 为美德“点赞”》为题,对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安徽好人馆的开馆情况进行了报道。安徽好人馆在省博物院老馆基础上改建而成,设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春风化雨3个部分,以图片、实物、视频、互动等多种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了829位入列“中国好人榜”的安徽好人事迹,安徽兴办“好人馆”的成功经验和全社会关爱礼遇模范的有益做法,深刻诠释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道德精神,体现了安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安徽这一个个鲜活的先进人物,没有一个被贴上“最美”的标签,也不是通过寻找和评选“最美”而产生的。相比铺天盖地、乏味的“最美”现象,“好人”二字是多么的朴实,多么的亲切,多么的可信!

endprint

猜你喜欢
最美填空题模范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谈亚文:用镜头留住“最美”的瞬间
模范邨
——给祖母
模范护工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