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给”

2014-07-17 21:14王晓河
做人与处世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弘法佛光山佛光

王晓河

2014年2月19日,两岸各界人士座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身披袈裟、须发斑白、神态慈祥的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会上发言,他说:“我鼓励‘三好与四给,希望人人做好事,人人说好话,人人存好心,政府与人民都要相互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懂得不仅自己拥有,并且乐于与人分享,这就是心灵富足的良方。人心祥和富有,人民幸福快乐,便能建设美丽芬芳的社会。”

心灵丰富而充足,不是索取,而是给予,这是星云大师的实践和体会。他选择佛光山时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穷的地方、苦的地方、不值钱的地方,没有人要,没有人跟我争,我终于可以来发挥了。”

1967年5月16日,佛光山开山建设,此时星云大师正好40岁。他最初是想设立佛教学院,为佛教培养弘法人才。后因发展需要,除了安顿僧侣外,还创办了各种佛教事业。“我知道自己应该要进入为佛教创造历史的阶段了,于是为佛光山订立四大宗旨: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我制定佛光人的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星云大师在自己衣食无着的情况下,筹办大专佛学夏令营;在开山建寺万般辛苦的情况下,设立普门高中、西来大学、南华大学和佛光大学,“以教育培养人才”。1977年,佛光山成立“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重新编印了《佛光大藏经》,还邀请几名大陆学者将藏经翻译成白话文,出版了《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星云大师就这样在主管的位置上忙碌了整整18年。1986年,当佛光山的硬件建设和弘法事业稍具规模时,他宣布退位。“其实我在佛门里,自懂事以来,就决心不担任住持,也不做行政事务僧,我自认为应该以弘法为职,所以对文化教育乐此不疲。”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星云大师的人生“四给”,给世界一片祥和。人有七情六欲,但任何对于物质财富和欲望的追求都应该回归到心灵富足的层次才有意义。物丰而心穷,欲盛而德乏,不幸福,也走不远。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思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雷锋心底有此问,体悟了人生的真谛是给予。所以,他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一生拼搏却始终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媚俗、不懈怠,天天黎明即起,深夜入眠,每天只睡5个小时的奋发与勤谨,做的是给予和慈善。邵夫人讲道,邵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抽屉里都是空的,平时吃什么穿什么,是佣人决定,他从不挑剔。但对于孩子,对于教育和医疗,对于民生和公益,他则慷慨无私。世人说,但有读书声,即有逸夫楼。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四给”充满祥贵之气,达观处世,懂得自制矜持,不会为所欲为;没有攫取的贪婪,只有泛爱的宽柔。给人信心,增添自信;给人欢喜,愉悦自己;给人希望,共筑梦想;给人方便,大家方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幸福是心灵内在的感触,是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人文与物质的平衡,与人分享幸福是双倍的幸福。吝啬必心胸狭窄,独享必心灵灰暗,缺乏生气活力,何来芬芳?明代的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富贵花间露,何事不能看透;荣华草上霜,凡事何不看开。世间事,适可喜,正可惧。为人处世,当放下即放下,该舍去就舍去,做花“丛中笑”,有自己的芳香,也芬芳社会。

(编辑/张金余 刘刚图)

猜你喜欢
弘法佛光山佛光
佛光
怎样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之“佛光”
摔烂的柿子
弘 法
李茂林
2016尹沧海禅意书画展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隆重开幕
赴台北齐佛像佛身在佛光山开箱
佛光会对现代社会教育强化之实践
人间的佛光山
石佛坐坛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