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怨

2014-07-17 21:13徐长才
做人与处世 2014年7期
关键词:张中行潘基文盒饭

徐长才

孔子教诲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劳而不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君子当无怨,古今中外的贤人能士是很重视做到这一点的。

韩愈与柳宗元同朝为官,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成了好友。韩愈写了《师说》一文,遭到当时传统势力的嘲讽与打击,而柳宗元却对此文大加赞赏。后来,柳宗元积极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韩愈却反对此次改革,成了柳宗元的政敌。此次改革因触犯了专权的宦官利益而失败,柳宗元被流放到现属湖南的永州。此间,韩愈在朝管修史工作,他怕修史得罪皇帝与权贵,不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柳宗元写信给韩愈,指责他不该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信中不乏对韩愈的讥讽之语。多年后,柳宗元病死在柳州。

因政见不同,韩愈与柳宗元分道扬镳,但韩愈却始终把柳宗元作好友相待。柳宗元死后,噩耗传来,韩愈悲恸不已,并主动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他在文中高度赞扬了柳宗元的高尚人品与高风亮节,肯定了他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韩愈始终不怨恨柳宗元,始终以好友相待,他所撰的《柳宗元墓志铭》本可借机贬抑一下柳宗元,他却写得光彩照人,实事求是,不失公允,韩愈真的不失君子风范。韩愈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还在于他的“君子不怨”的精神。

20世纪50年代,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出版,书中的人物脍炙人口,后被改编成电影、京剧、话剧等。杨沫塑造的以张中行为原型的余永泽,虚构了张中行所没有的毛病,丑化与矮化了张中行,让张中行戴上了落后分子的帽子,在单位灰头土脸的,受人讥讽。有好心人劝他写文章,为自己辩解一下。但张中行不同意这样做。他说:“人家写的是小说,又不是历史回忆录,何必当真呢?就是把余永泽的名字改成张中行,那也是小说,我也不会出面解释与抗议。”

“文革”期间,有人找张中行写杨沫的材料,希望他能多多揭露杨沫的“罪行”。可是,张中行却在“揭发材料”上写:“她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其实现的魄力。”杨沫看后,十分惊讶,于是她写信给张中行,由衷地表示感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中行与杨沫在20世纪30年代曾是夫妻,后来好合好散了。杨沫利用小说创作,对张中行进行丑化,张中行不加辩驳,反而在杨沫遭难时,主动地为杨沫说好话。张中行如此大度、豁达,真的是令人仰慕的君子。张中行的“君子无怨”,后来在学界赢得了崇高声誉。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后,他都带上父母为他准备的盒饭到学校。当时正是“二战”后,不少家庭都处在连吃饭都困难的时期。因此,不少上学的孩子带不了盒饭,只好饿着肚子。有一天,一个孩子趁上体育课时偷偷溜进教室,把潘基文带的盒饭狼吞虎咽地吃了。他正吃着的时候,被班主任郑莲进老师发现了。郑老师很生气,她想:“这个孩子肯定是饿极了,可再怎么着也不能这样做啊!”于是,她质问道:“这盒饭是你的吗?”正在这时,潘基文进来了,看到老师正在批评那个学生,便转过身来对老师说:“是这样的,老师,盒饭是我让他吃的。”老师气消了,那个学生也不再尴尬。潘基文看到同学吃了自己盒饭,不仅毫无半点怨言,而且主动为同学打圆场,真的有“君子不怨”的气度!“宽则得众”,潘基文日后能走上联合国的领导岗位,是跟他从小就涵养“君子无怨”的高尚气质分不开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做人应当“放眼量”,应当任劳任怨。君子无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它,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利于自己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编辑/张金余 刘刚图)

猜你喜欢
张中行潘基文盒饭
吃了自家人的黑盒饭!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浅论张中行、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