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等
摘要:漯麦18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2003年以创新抗源4336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抗逆广适,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在黄淮南片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等省的高水肥中茬、中晚茬麦田种植。
关键词:漯麦18;小麦;新品种;高产、稳产
中图分类号: S512.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059-02
漯麦18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2003年以创新抗源4336为母本、周麦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漯麦18的双亲本(系)遗传基础丰富,遗传背景广泛,亲本优点突出,优缺点互补,是典型的优优搭配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等优点集于一体的良好基础[1]。漯麦18的选育采用本地加代、早期测产和提纯同步进行的育种方法,F0至F3加代处理,F4以后系谱法处理,同时进行早期株系测产。
2007—2008年系谱号为03(1)-0-0-6-8-4品系(田间株系编号3429),在品比试验中表现尤为突出。该品系生长整齐一致,性状稳定,株高70 cm,株型适中,抗干旱,后期长相清秀,落黄好,平均产量10 705.05 kg/hm2,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23.6%。以田间株系编号3429命名为漯3429(漯麦18),相继参加各级区域试验。
1 特征特性及优良表现
1.1 高产
2008—2009年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预备试验,平均产量8 029.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8%,居第1位。2009—2010年春水组区试,平均产量7 549.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58%,居参试春性品种第1位。2010—2011年续试,平均产量8 688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08%,居参试品种第1位。2年平均产量8 119.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47%。2011—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254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5.18%,居春水组生产试验第1位,其中河南增产4.01%,安徽增产6.59%,江苏增产5.36%,陕西增产5.72%[2-4]。
1.2 稳产、适应性广
漯麦18在河南、安徽、陕西、江苏4省3年47点次试验中,42点次增产,增产点率达89.4%。从年份上来看,在2009—2010年,18个试点中13个点均增产,增产点率722%;在2010—2011年,15个试点中除洛阳试点略减产外(减产09%),其余14个试点均增产,增产点率93.3%;在2011—2012年,14个试点中有13个增产,增产点率92.9%。从试验省份来看,在河南的22个试验点次中21个增产,增产点率955%;在安徽的12个试验点次中10个增产,增产点率833%;在江苏的7个试验点次中5个增产,增产点率714%;在陕西的6个试验点次中6个增产,增产点率1000%[2-4]。
1.3 特征特性
属弱春偏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 223.1 d,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1.7 d。幼苗半直立,长势较壮,叶片宽短,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弱,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较好。两极分化快,底脚干净。株高75 cm,抗倒性好。株型适中,穗下节较长,旗叶宽短上冲,穗层整齐,长相清秀。根系活力强,较耐高温干旱,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落黄好。产量三因素协调:平均穗数622.5万/hm2,穗粒数32.5粒,千粒重 45.2 g。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
1.4 品质优良
2010、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8、810 g/L,蛋白质含量(干基)14.44%、13.50%,湿面筋含量31.5%、29.2%,沉降值34.5、28.9 mL,吸水率57.9%、558%,稳定时间3.9、4.0 min,拉伸面积53、47 cm2,延伸性172、142 mm,最大延展阻力218、229 EU,硬度指数61.6(2011年)。
1.5 抗逆性
抗倒性:漯麦18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域及生产试验3年47点次试验中,该品种表现出茎秆矮壮、坚韧,抗倒性好。抗寒性:3年试验结果,该品种苗期抗寒性好。抗旱性:该品种苗期抗旱性强,中后期抗干旱高温。抗干热风能力:该品种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耐后期高温,抗干热风能力强,成熟落黄好,粒重稳定,籽粒饱满。
2 配套栽培技术
漯麦18是弱春偏半冬性小麦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安徽、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中茬及中晚茬麦田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适宜基本苗为 270万~375万/hm2,注意防治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
2.1 适时播种,精播匀播
播期:10月13—20日,如遇特殊年份,可在适播期内适时早播或适时晚播。
播量:基本苗控制在270万~375万/hm2。如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差、因灾延误播期或整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低的麦田,可适当增加播种量[5]。一般每晚播3 d增加播量 7.5 kg/hm2,但播量最多不能超过300 kg/hm2。
2.2 科学灌溉,平衡施肥
灌溉:遇旱适时浇好底墒水、越冬水、孕穗水和灌浆水,特别注重浇好底墒水和拔节水,做到足墒播种和灌浆期的需水保证。
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肥相结合。全生育期施肥量为:纯氮225~270 kg/hm2、磷(P2O5)120~150 kg/hm2、钾(K2O)75~120 kg/hm2、硫和锌肥均为 45 kg/hm2。磷钾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与追肥的比例为6 ∶ 4。氮肥追肥期:晚弱麦田于返青、起身期追肥,早播壮苗麦田拔节期追肥,群体大麦田拔节后期追肥。
2.3 病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防治:对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及吸浆虫的蛹,应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早春纹枯病防治:应在返青至拔节前喷药1~2次防治纹枯病,药剂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 g/hm2兑水600 kg/hm2,对准茎基部喷雾,防效较好。中后期“一喷三防”,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喷雾防治锈病和白粉病。防治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hm2,防治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为促进灌浆提高粒重,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3 000 g/hm2。防治赤霉病应在小麦齐穗期或者扬花期及时喷施40%多菌灵悬浮剂 1 500 g/hm2。
2.4 适时收获
人工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此时茎叶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含水量降至18%以下。
参考文献:
[1]郑天存,殷贵鸿,李新平,等. 超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国审周麦16号的选育及主要特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4(8):15-17.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09—2010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97.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10—2011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0-341.
[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11—2012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5-326.
[5]张 锋,张中州,赵永涛,等. 漯河地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种业,2013(1):33-34.
[6]扈 强,李旭华,卢 叶,等. 采收成熟度与留叶数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61-65.
2.3 病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防治:对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及吸浆虫的蛹,应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早春纹枯病防治:应在返青至拔节前喷药1~2次防治纹枯病,药剂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 g/hm2兑水600 kg/hm2,对准茎基部喷雾,防效较好。中后期“一喷三防”,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喷雾防治锈病和白粉病。防治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hm2,防治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为促进灌浆提高粒重,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3 000 g/hm2。防治赤霉病应在小麦齐穗期或者扬花期及时喷施40%多菌灵悬浮剂 1 500 g/hm2。
2.4 适时收获
人工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此时茎叶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含水量降至18%以下。
参考文献:
[1]郑天存,殷贵鸿,李新平,等. 超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国审周麦16号的选育及主要特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4(8):15-17.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09—2010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97.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10—2011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0-341.
[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11—2012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5-326.
[5]张 锋,张中州,赵永涛,等. 漯河地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种业,2013(1):33-34.
[6]扈 强,李旭华,卢 叶,等. 采收成熟度与留叶数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61-65.
2.3 病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防治:对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及吸浆虫的蛹,应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早春纹枯病防治:应在返青至拔节前喷药1~2次防治纹枯病,药剂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 g/hm2兑水600 kg/hm2,对准茎基部喷雾,防效较好。中后期“一喷三防”,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喷雾防治锈病和白粉病。防治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hm2,防治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为促进灌浆提高粒重,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3 000 g/hm2。防治赤霉病应在小麦齐穗期或者扬花期及时喷施40%多菌灵悬浮剂 1 500 g/hm2。
2.4 适时收获
人工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此时茎叶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含水量降至18%以下。
参考文献:
[1]郑天存,殷贵鸿,李新平,等. 超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国审周麦16号的选育及主要特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4(8):15-17.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09—2010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97.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10—2011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0-341.
[4]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中国冬小麦新品种动态:2011—2012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5-326.
[5]张 锋,张中州,赵永涛,等. 漯河地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种业,2013(1):33-34.
[6]扈 强,李旭华,卢 叶,等. 采收成熟度与留叶数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