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迅速兴起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化进程表明,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城镇化与服务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两者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又必须加快构建服务业体系,使城镇化与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态势。
关 键 词:台州;城镇化;服务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5-0048-06
收稿日期:2013-09-06
作者简介:金台临,女,浙江台州人,中共浙江省台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眼长远、注重质量,加快城镇化步伐,已经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台州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经济源泉和有力保障。因此,如何在“两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促进台州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台州实际的两者协调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台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台州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前,台州城镇化速度极其缓慢,30年间台州市镇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从1949年的7.07%增至1978年的10.46%,仅增加3.39个百分点,市镇人口比重增幅低于人口增幅,与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大大落后。台州没有中心城市,仅有7座县城城关镇和10个左右的建制镇,城镇数量在30年里几乎没有增长;除城关镇外,其他城镇人口不足万人,建成区不足1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台州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国务院批复同意台州撤地建市后,台州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撤地建市近20年的快速发展,台州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表1)。如今,台州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城市集聚功能日益增强,逐步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市区人口占比超过30%。以台州市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的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和市区15分钟交通圈已经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域城市——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这样一个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温岭泽国、临海杜桥、玉环楚门三个中心镇也列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名单。
但目前台州的城镇化还没有进入质的提高和进步阶段。从纵向看,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高于全国水平;但从横向看,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显落后。以2011年为例,浙江省人口城镇化平均水平为62.8%,台州为56%,在全省十一个地级市中,台州排名第七,落后于第一位的杭州17.9个百分点,仅高于嘉兴、湖州、丽水、衢州四市。城镇化质量也有待提升,尤其是台州中心城市,总体规模偏小,首位度低。台州市区经济首位度为 1.4725,人口首位度为1.2995,这两项指标远低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周边发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市区并没有形成相对优势,市区经济总量、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尚无明显提高(表2)。没有经济集聚的比较优势,就难以形成集聚人口的比较优势。加上市区三个组团自成体系,市级调控能力薄弱,中心城市整体形象和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地形、人口、经济和交通等影响,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
(二)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内部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前,台州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偏低,而且主要局限于商业、饮餐、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到1978年,台州社会生产总值为10.13亿元,服务业产值为2.36亿元,仅占社会生产总值的23.3%。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拉动台州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GDP增速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3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91.18亿元;服务业在台州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20%提高到44.1%,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6.79:29.91:23.20调整为2012年的6.9:49.0:44.1。服务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差距不断缩小。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比重下降,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商贸、旅游等行业发展迅速,其中金融业发展尤为突出(表3)。服务业活力增强,初步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共同发展,门类较为齐全、体制较为灵活的发展格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日趋增大。
从纵向看,台州服务业总量规模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但从横向看,服务业总量仍然不大且占比偏低。2012年,台州服务业增加值为1290.87亿元,虽然在全省排第五位,但只有杭州的32.48%、宁波的46.55%;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全省的排位虽然有所上升,但也只是第五位,与杭州相差7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台州服务业门类较全,但结构有待优化,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不高,金融、科研、信息、物流、会展、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还偏传统。服务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头羊相对匮乏,发展不够平衡,除椒江等少数区县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外,仍有一半县市区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市水平,最低的只有30%。最低与最高相差22.5个百分点,有五个县市区低于平均数以下。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虽然不断提高,但远低于发达国家就业人员比重60%-70%的水平(表4)。
二、台州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同呈上升趋势
在台州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从1987年开始,台州第二产业产值超过第一产业,1991年三产产值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进入“二、三、一”格局。从总体看,台州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发展同步趋势明显。从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指标分析,两者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两者上升的幅度不尽相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台州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都相对缓慢,整体发展速度较为一致,且服务业比重始终高于城镇化率10个百分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台州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步伐都明显加快,同呈上升趋势,但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城镇化率的增幅远高于服务业占比的增速,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18.76%上升到2000年的51.53%,上升了32.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49个百分点。同期服务业增加值从29.3%上升到33.64%,上升了4.34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台州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且发展速度基本趋于一致,服务业占比增速略高于城镇化率。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51.3%上升到2012年的56.9%,上升了5.6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从2000年的33.64%上升到2012年44.1%,上升了10.46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现象明显
近年来,台州市区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发展领跑全市,城镇化率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全市同期水平。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例,2010年,台州市区人口城镇化率为62.5%,高于全市6.69个百分点,三个区均超过60%。2012年,市区服务业增加值为513.86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39.81%。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97%,高于全市4.81个百分点。椒江、路桥两个区已初步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市区整体也初步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椒江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3.24%。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近年来,全市提高幅度最大的正是作为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椒江,2005至2011年,年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同时,高端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势头也比较明显,其中,市区金融业占到全市的50.2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全市的45.94%,租赁商务服务业占全市的44.88%。中心城市服务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三)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城镇化率,两者协调不够
虽然台州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同呈上升趋势,且本世纪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速快于城镇化率,但服务业占比始终低于城镇化率,两者互动发展不够。上世纪90年代前,服务业占比高于城镇化率,主要是台州城镇化速度缓慢,城镇化水平过低。由于缺少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和集聚作用的中心城市,加上地处海防前哨,城乡经济薄弱,致使城镇化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撤地建市,上世纪90年代后,城镇化率高于服务业占比。服务业占比滞后于城镇化率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与城镇体系不尽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小城镇过多且总体规模小,中心城市带动和集聚力不强,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服务业种类少、层次低。传统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一直占到服务业总产值的30%-40%左右,而金融、科研、信息、物流、会展、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反过来又影响了城市聚集功能的发挥。其次,与过度强调“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有一定的关系。低水平制造业的过度发展导致土地、资金、人力、水电等要素成本提高,尤其是城市核心区土地稀缺,抬高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门槛,环境污染问题也降低了人才流入和企业投资的意愿,城市建设中重基础设施、轻城市功能,人口和产业集聚规模不足,区域比较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都延缓并制约了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三、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服务业共同发展是台州“两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台州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由于台州中心城市在经历撤地建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断层,导致其城市建设速度和城市功能发挥滞后,产业发展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服务业优势并不突出且落后于区域经济水平。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11个市的市区城镇化率排在第一位的温州市区达88.40%,台州市区城镇化率排在第九位,仅高于衢州和湖州市区,落后温州市区21.9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发展水平看,市区服务业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从2006年全省的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但与省内其他市的市区相比仍然偏低。从全省11个市的市区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2年,杭州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在第一位,占GDP的比重接近55%,占比位列第一。台州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虽在全省各市区中排第四,但比重为48.97%%,位列第六,低于杭州、绍兴、温州、金华、丽水五市,比杭州市区低了6个百分点。在新一轮的规划目标中,台州已将增加中心城市人口、提升城市功能、发展成为区域大城市放到了突出位置,而产业的支撑对于扩大中心城市规模非常重要。但制造业前景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单纯依靠制造业很难支撑一个大规模城市的发展。纵观世界所有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仅以制造业立市而保持持续发展的先例。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台州中心城市做大做强。
(二)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区域竟争力
产业结构是城市(镇)综合承载力的体现。服务业是硬产业,也是软实力,更是竞争力。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愈来愈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的战略产业和发展目标,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其低能耗、高就业、高产出和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正在成为地区竞争中的主要产业。服务业涵盖领域宽泛、门类广、形式多样,几乎包括了城市的所有功能,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如前所述,台州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且滞后于城镇化,影响了台州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产业升级。无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长三角区域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还是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破解自身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都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支撑,因而大力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的素质
“两富”现代化建设价值坐标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树立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服务业发展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由于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因而加快发展服务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快健全服务业发展门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和服务产品创新能力,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生活。 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随着各类服务项目的增加,尤其是对科教文卫事业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对人的素质提升将会起到很大作用,也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推进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高质量城镇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
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是以人口集中居住和人均收入提高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城镇化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服务业才能加速发展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作为浙江沿海重要城市,台州要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副中心城市、县域城市为依托,中心镇为支点的台州城市群,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式发展。
⒈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市对城市群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城市群的核心。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服务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大中城市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天然优势。一些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与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等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较高的社会化分工水平之上,依托相对规范的市场体系,能创造较强的外部效应,其服务的对象和内容的“起始规模”也较传统服务业要大。[2]因此,台州必须强化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大力集聚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以椒江为主城区的城市建设速度,扩大有效投资,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依托市区的地理特征和主要交通道路,做到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体系,促进椒黄路三区相向建设。调整和优化生产力战略布局,全力以赴抓结构调整,促转型升级,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强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尤其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真正发挥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物流中心的作用。
⒉加快县(市)域中心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建设。在台州城市群构建战略中,县(市)域中心城市起到了依托的作用。临海和温岭两市着力推进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成为副中心城市,其他五县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县域中心城市。将小城市、中心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既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就地就近聚集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平台,也是统筹城乡的重要关节点。要在优化布局中打造更多有活力的小城镇,努力把一般的小城镇培育成中心镇,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促进更多中心镇向小城市演进。从城乡聚落演变规律来看,那些功能强、潜力大的中心镇成长为小城市,符合城乡聚落向高层次形态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通过政府推动、投资拉动、改革促动等途径,推动人口、产业、资源向城镇集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形成以小城市为引领,中心镇、特色镇梯度开发、一体发展的新格局。培育发展小城市,最根本的在“人”,要破除城乡二元户籍结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民进镇落户,让农民入城变成城市居民,保障人人享有城市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权利并平等地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发挥制造业产业优势,协调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⒈改造传统产业。根据产业演化的规律,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对它的带动和关联作用的强弱。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一个地区创造力、竞争力、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附加值和加工深度及延长产业链,有利于发挥其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3]鼓励制造企业向下游服务业掘金,在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利润空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重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完善产业体系,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提速,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
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围绕制造业的发展。事实表明,围绕产品的服务所产生的利润远远超过制造产品。台州作为制造业大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因此,要立足台州制造业产业基础,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业务,在工业设计、科研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以六大主导产业为轴心,加大对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的投入,促进制造业与信息、金融、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批专门性服务业,如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工业信息服务、汽车综合服务等。
⒊引导大中型制造企业向服务业转型。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进入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产业,成为本行业品牌、设计、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的供应商,甚至可以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业外,逐步实现产业服务化。[4]引导大中型制造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上向两端延伸,培育核心竞争力,逐步把制造转移到中小企业,从而发挥品牌、创新设计以及市场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使自身从实物产品提供者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加快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试点,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保留和发展制造业部分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将物流、会计等非核心价值环节交给第三方或内部设立服务业专业公司。支持提升现有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三)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活力
⒈发展和创新现代服务业。构筑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对台州来讲,应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技信息、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要以强化中小金融和民营金融为特色,加快商业银行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以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加快发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银行,推动直接金融、新兴战略性产业金融创新。现代物流业应加快搭建物流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两大平台,推进货运配载和多式联运、港口国际物流体系、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城乡物流配送和物流信息应用等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商贸市场业要以强化城市功能、便民利民为宗旨,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提升零售商业能级和业态水平,促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商贸集团企业。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此外,还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文化层次;发展休闲旅游业,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配套旅游要素水平;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以服务产业壮大城市经济,提升城市人气、形象和品位。
⒉根据城市(镇)规模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首先,市区及副中心城市应立足产业优势,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市区要重点培养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新型专业市场、总部经济、创业服务、文化创意等集聚区,鼓励、引导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促进市区融合发展。临海市区要着力建设商务圈、物流园区、文化商贸综合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温岭市区要着力建设总部基地、商贸综合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次,县城和中心镇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着力增强服务功能,使服务业成为联系城乡的重要平台。面向当地城乡居民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商贸、金融、商务、信息、文化、房地产、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增加就业岗位,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简新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调整城乡结构的关键举措[N].人民日报,2012-03-18(07).
[2]宋彬.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0,(24):62.
[3]龚晓菊等.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推进探讨[J].商业时代,2012,(11):119.
[4]何祎男.服务业 危机中一缕暖阳[J].浙江经济,2009,(16):25.
(责任编辑:高 静)
Abstract:The rapid rise of urban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is a main trend of the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urbanization and services industry in Taizhou have developed rapidly,both of them have been on a rising trend.But after early 1990s,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obviously lagged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but als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 economy,so that we can promote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rend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Taizhou;urbanization;service industry;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