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琼花”铸就“红色经典”

2014-07-16 12:15慕羽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琼花娘子军舞台

慕羽

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当朱军一袭中山装从红幕走出开始字正腔圆的报幕时,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油然而生,就像是在观看一部老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之《练兵舞》片段作为《英雄组歌》的一部分随即登场。

2004年,当《红色娘子军》剧庆祝与观众共同走过40个春秋之际,该剧的编导之一李承祥就曾在媒体上细数过五代琼花。“64年首演时的琼花是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蘅;紧随其后的第二代琼花是郁蕾娣、薛菁华、张婉昭;改革开放以后的冯英、张丹丹、王珊、蒋梅、李颜是第三代;第四代是李宁、邹之瑞;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第五代是孟宁宁、张剑、金瑶、侯宏澜。”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央芭蕾舞团官方仍然沿用着这个说法,只是年轻演员流动性较大。《红》剧大致是十年换一代演员。由于前三代已经渐渐离表演舞台远去,他们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历史”的视野,第四代演员也于近年完成了身份转型,第五代演员仍然在舞台上表演。

这里的“代”,虽隐含着时间观念,却并非是按照年龄为主的生命体换代,而是涉及一种文化上的共识性,他们同时接受着相同的文化基因,甚至有过共同命运和共同经历,因此“代”更应该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

在BTV春晚舞台上,白淑湘、薛菁华、冯英、李宁、张剑等五代琼花代表齐聚。可惜第二代琼花之一郁蕾娣已病逝于美国。

第一代:文革前首演时期

第一代饰演琼花的是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蘅等。1964年在心情忐忑中迎来的审查试演,首演吴琼花的是“中国第一只白天鹅”白淑湘。为了彻底洗刷掉“天鹅”的贵气,更为了扮演好从“女奴”到“战士”再到“指导员”的角色,全团还去了海南体验军旅生活。然而还是被批评:“像娘子,不像军”。于是,全体团员又去山西大同部队训练,荷枪实弹,与战士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练、同劳动、同生活。在革命岁月里真实的当兵经历,脱下天鹅群,穿上短裤的女兵们,自然呈现出了舞台上真实的“拼刺刀”动作。

当年秋天,《红色娘子军》首演,周恩来、毛泽东先后观看。毛泽东对《红色娘子军》有着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向是正确的,革命性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得到领袖的认可,《红》剧就开始“红”了。李承祥曾表示,“白淑湘个人的个性和琼花这个人物是比较接近的,她有一种天生的刻苦、抗争的精神”。动荡岁月白淑湘被发配到北京小汤山劳动改造,直到1974年。而接替她继续扮演琼花的是团里另外两个尖子演员钟润良和赵汝蘅。对以“40后”为主的第一代琼花而言,“演革命戏,就先做革命人”是发自内心的信念。

第二代:样板戏时期

以薜菁华、郁蕾娣、张婉昭为代表的中芭的主要演员,成了全国上行下效的“范本”,这代演员仍然是“40后”。这个时期,不仅《红》剧的女主角又要换人了,就连女主角的名字琼花也被改成了“吴清华”,首演版中曾经跳黎族舞领舞的薛菁华成了“幸运儿”。不过,据薛菁华回忆,尽管认为自己“个子太高了,身体又不是太好”,“心里没底”……

上世纪60年代末,当《红》剧开始酝酿搬上大银幕之际。由于舞剧电影(1971年)吴清华的扮演者也是薛菁华,她因此也成为那个年代最令人熟知的“第二代”,成为全国各地无数个“吴清华”的范本。

第三代:文革后一代和改革开放第一代

1992年5月,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50周年,中芭复排《红色娘子军》,以冯英为代表的第三代“琼花”诞生,此后几年间,张丹丹、王珊、蒋梅、李颜等都主演过“琼花”。这一代舞者年龄相差较大,“50后”、“60后”、“70后”都有。

儿时在“忠字舞”中都要寻求美感的现任团长冯英,于1980年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后,终于迎来了《天鹅湖》的黄金时代;与1991年才进团的蒋梅、李颜不同,冯英进团12年后,她才有了在《红》剧全剧中饰演“琼花”的机会,此时冯英已为人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代“琼花”的性别意识开始得到强化,人物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开始得到纠正。由于革命军人的气质风度仍然是必须保留的,所以军训是必不可少的一课。与前两代在革命岁月中锻造出来的“革命人”形象不同的是,第三代“琼花”必须去寻找,去转换,将“革命抗争”转换为基于个体的“命运抗争”,只有这样才能在“骨子里”形成坚韧的“琼花”意识。对此,冯英、张丹丹由于有着时代转型的深刻体会,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历,这种转换更为得心应手。1994年张丹丹受命组建广州芭蕾舞团,1996年冯英告别舞台,1997年蒋梅则转战银屏。

第四代:20世纪末一代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或大专班的优秀毕业生加盟了中芭,迅速补充了中芭的血脉,以“70后”的李宁、邹之瑞、侯宏澜等为代表的舞者也开始塑造“琼花”这一女英雄形象,更为明确的是,对这一代演员而言,“塑造一个全新琼花”已经成为她们的共识。

虽然最难捕捉的仍然是革命气质,但在老一辈“琼花”的精心帮助下,在第四代演员的身上,许多小细节都被“唤醒”;不同的是,“女性”意识还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无助与孤独的琼花,成长为刚毅坚强却又不失细致的琼花,这一形象变得立体起来。而邹之瑞表演的琼花在1996年的美国巡回演出中,受到热烈赞誉,为《红色娘子军》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代表剧目奠定了基础。90年代末邹之瑞赴美;2000年左右,李宁退役;跨世纪的侯宏澜便与第五代连接了起来。2006年侯宏澜离开中芭成为独立艺术家。这是过渡的一代,技艺高超的年轻阵容使中芭重新令世人刮目相看。

第五代:跨世纪的“4.5代”和“现役”新世纪第一代

“第五代”琼花是近十余年活跃在中芭舞台的舞者,以“70后”的朱妍、张剑、孟宁宁、金瑶,以及“80后”的王启敏、鲁娜为代表。其中,朱妍、张剑、王启敏和孟宁宁曾被誉为中芭“四大花旦”,前三位至今还是中芭首席。在“出国热”和“转行热”消退后,中芭的实力派演员逐渐步入“国际范儿”的常青树行列。《红色娘子军》也是这个阶段受邀赴巴黎歌剧院等世界顶级芭蕾殿堂演出,还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进了中国的各类演出场地。从一流剧场到大学讲堂,甚至露天舞台……“红色娘子军”以新的艺术面貌获得了艺术尊重。

《红色娘子军》是各代中芭演员的必修课。从小战士演起,熟悉了剧中每一个角色后,孟宁宁、张剑分别于1998年、2000年开始主演“琼花”,在前辈的指点下,不断磨练这个角色,已有十余年。有意思的是,孟宁宁扮演“琼花”十年,却没有跳过其他主要角色;而游刃有余地扮演各种角色是中芭当家花旦朱妍的拿手好戏,不过,从1995年第一次跳完红军女战士到扮演“琼花”,则用了十年。

为塑造刚柔并济、内心丰富的琼花,“娘子”和“军”的两个面向都被她们关注,只是或有不同侧重,或是寻求平衡。而且由于这代演员普遍具有国际水平,有着丰富塑造各类传统和现代剧目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她们身上,“内心戏”得到强化,能体会到技术能力和艺术表达的有效整合。因为个体差异,“琼花”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反映出了演员个体对人物性格理解上的变化,比如张剑的“琼花”极具戏剧张力,2008年以来鲁娜的“琼花”则很有个性和野性。

如今,在媒体宣传上,“四大花旦”、“最美公主”、“芭蕾皇后”、“中芭第一美腿”的称谓时常与“吴琼花”相提并论。“琼花”已历经五代,“娘子军”可以放心地柔和下来,每一个“琼花”都可以自主选择分寸的拿捏,当然必须在一定范围内。

结语

在被封为“革命样板戏”之前,《红色娘子军》这个革命现代(芭蕾)舞剧本来就有一定值得肯定的艺术创新价值和意义。文革后,《天鹅湖》重新柔情万种地回到了人们视线中,而《红色娘子军》则一度停演。1992年,在重重争议中,中央芭蕾舞团决定重新排演《红色娘子军》。文革后《红色娘子军》的复排不再把它当成“样板”,而只当做“剧”,它便开始回到了艺术本来的轨迹上。

2013年底,中央芭蕾舞团正式启动了《红色娘子军》首演“50年50场”的纪念巡演活动。从“娘子军连”的故乡——海南省到国家大剧院,再到诞生地天桥剧场,从央视春晚到北京春晚,在第三任“琼花”——现任团长冯英的带领下,《红》剧的纪念活动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精英和大众“双管齐下”的方案。《红色娘子军》从“革命样板”到成为“红色经典”,不再是从上至下的号召,而是一种相互的选择,承载了几代人的精神寄托,一份青春追忆,抑或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毕竟,“定本”本身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在这个层面上,西方历史学家认为,《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琼花娘子军舞台
窗外飞絮
台上
拇指爸爸
画与话
我们的舞台
会动的树
巴拉巴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