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红 王聪
摘 要: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结构。目前,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但吉林省的中等收入阶层还没有达到占社会人口总数40%的最低线。本文通过对798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发现,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面临着收入水平低和购房、子女教育、家庭社会保障支出压力较大等困境;中等收入阶层发展面临着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市场化进程、全民创业、利益调整等诸多障碍。为此,本文认为,形成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共识,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拓展社会流动空间,是培育和扩大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途径。
关 键 词: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困境;社会结构;收入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5-0044-04
收稿日期:2013-12-20
作者简介:金盛红(1963-),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王聪(1982-),男,吉林九台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
一、关于中等收入阶层
从字面理解,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关乎收入的概念,但其实质却是一个关乎家庭生活质量的概念。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既取决于家庭收入水平,也取决于购买力水平、家庭能够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家庭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职业地位等正相关因素,同时还包括必须由家庭承担的各种支出负担(教育、医疗、购房)的负相关因素。
经济学家曾为中等收入阶层归纳了六个方面的特征:教育背景通常极佳;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追求自由,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在完全约束下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拉动效应,往往可以带动贫穷阶层就业;非常易于形成专家、职业群体;有部分固定资产。由此看来,中等收入阶层应当是具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消费能力及相应的生活质量较高的阶层。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稳定并不断成为社会的主体,超越社会主体最低线40%比重的国家在不断增多。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阶层大约占其社会人口的45%左右,美国则已达到80%,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35%。
目前,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2000年就已经超过了城镇人口的26%,人口数量超过了1.2亿,最高年份甚至接近40%,到2009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3亿;2000-2009年的十年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增长了39.5%,年均增长3.8%。[1](p116)但关于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的情况尚没有权威的研究。
二、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面临的困境
为进一步做好与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相关课题的研究,我们设计了关于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收入、支出情况及未来期望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基本信息、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及其它等四大方面共37个问题,在长春、吉林两个城市发放了8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98份。在问卷中,我们对中等收入阶层的困境进行了调查,并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调查对象覆盖了公务员、医生、护士、小学和高中及大学教职工、社区工作人员以及部分企业(金融、IT、制造业、广告、制药、吉林森工等)职工。
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面临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收入水平低。从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情况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居于中下水平。从问卷反映情况看,在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554人中,对自己家庭收入很满意的只有19人,满意的78人,一般的227人,不太满意的147人,很不满意的83人。不满意的占41.5%。在554人中,有448人即80.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为固定工资。由于工资水平低并且财产性收入比重较小,对诸多家庭来说,想要让家庭财产值达到100万以上(见下表),从目前收入水平看是很难的。
⒉购房支出压力大。在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554人中,有387人购买自用商品房的费用占到了其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占比达到69.86%。在个人年收入水平已经达到6-12万的人群中,还有35人自认为不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这一收入水平在吉林省已经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的低线),其中的22人(占比达到62.86%)感到有较大的购房压力,购买自用商品房的费用已经达到其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较大的购房支出压力已经影响到了那些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水平的人们对自身阶层的定位。从对家庭财产总额认定的中等收入阶层具有的经济条件的心理目标来看,吉林人内心对财富的欲求并不高(见表一),但对于月收入水平较低的吉林省各阶层来说,即使按2012年9月长春市住房均价6530元/m2左右计算 ,购房支出仍然是家庭消费支出中压力最大的一项开支,使得年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6万的人士依然不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阶层。
⒊子女教育支出压力较大。在当代社会日益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养育孩子支出中教育的支出越来越大,尤其是想给子女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选择一所好的中小学和高中甚至是一所好的幼儿园,都要不菲的择校(择园)费。在370个已婚并有孩子的家庭中,均认为子女教育支出对家庭开支造成的压力较大,子女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排位比较靠前,其中,认为教育支出占第一位的有114人,占30.81%;排第二位的有110人,占29.73%;排第三位的有52人,占14.05%。
⒋社会保障标准低,覆盖面有限。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达到663.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为397.6万人;吉林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69.9万人;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1.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9.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0.4万人。[2]尽管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了很多,但还没有达到全覆盖。对诸多中等收入阶层来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依然较大,其中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养老开支和医疗开支。在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554人中,有137人认为家庭有较大的养老开支压力,占比达到24.73%;有99人感觉家庭有较大的医疗开支压力,占比达到17.87%。在年收入水平已经达到6-12万的人中,还有35人自认为不属于中等收入阶层,其中,有20人感到有较大的养老压力;有10人感到有较大的医疗支出压力。
三、制约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壮大的障碍
⒈收入水平尤其是企业劳动者收入水平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吉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08.04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低4357元。由于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598元),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比相对较小,只有2.35倍,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而中等收入阶层更多的来自城镇居民,所以,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占比并不高。
吉林省企业劳动者收入偏低的情况更是严重影响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壮大,尤其是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太低。2012年,吉林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8407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1970元 ,分别比201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6769元及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8752元低8362元和6782元。
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慢。2012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8:53.4:34.8,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01:45.32:44.6,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比全国水平高1.79、8.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全国水平低9.8个百分点。2012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2.9%和32.2%,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高,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高的特征。服务业是容纳就业人员较多的现代特征明显的产业,也是吸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员就业的产业,更是产生中等收入阶层的产业。如果这一产业发育不足,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发育、发展的产业基础就会减弱,将成为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壮大的障碍。
⒊市场化进程落后。经过30多年市场化的改革开放,吉林省的经济体制已从原来的国有经济占绝对比重的所有制格局中脱胎出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经济比重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与经济发达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份比较,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依然比较落后,这与吉林省长期以来缺少商业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及市场化进程缓慢有直接关系。表现在土地、资源、资本、科技、信息、环境等要素市场发展迟缓,价格形成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民间市场主体发展成本偏高等方面。
⒋缺少商业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吉林省地处东北边陲,作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计划经济对这一方土地的影响很深。在当地很多人的意识中,一方面,具有保守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对计划经济体制特有的依赖性,集中表现为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到国有企业任职方面,缺少自主创业精神和商业文化积淀。有些吉林人在自主创业方面缺少忧患意识和求富、快富意识,多满足于固定的工作身份、稳定的工作环境,不敢冒投资风险,不喜欢吃苦和闯荡甚至不会创业投资。加上东北土地广袤,人均土地占有量较多,气候寒冷,更造成了人们在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安稳、保守。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仍存在着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制约因素。比如在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创办难、成长难、创新难、盈利难、融资难、办事难等问题,适宜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质软环境仍是中小企业期盼的稀缺资源。
⒌利益调整的困局。政府与民争利现象仍旧存在。从直接层面上看,主要表现在政府收入增速较快,行政性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政府职能改革尚未启动等方面。2012年全省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041.25亿元,增长22.5%(与GDP增速比较,高出10个百分点)。其中,全年完成税收收入760.57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0%。尽管吉林省经济总规模不大,政府财政收入还不高,但是,税收收入增速一直排在全国前列,与经济规模位次和经济增速的位次不相符。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政府与民争利并在无形中抑制着全民创业、就业以及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从要素资源分配状况看,吉林省金融业以国有金融业为主,金融体制高度垄断,金融业的资源主要发放给了国有经济中的国有大企业,大量的能够增加劳动者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的中小微企业得不到急需发展的贷款支持,由融资困难导致发展缓慢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四、培育和扩大吉林省中等收入阶层的建议
⒈形成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共识。社会上下要形成一个共识,让中等收入阶层不断地发育并壮大,尽快形成公正、开放的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即无论人们来自哪个阶层和哪个地域,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得到社会阶层的晋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2月发布年度国情咨文时就曾把促进经济增长、扶助中产阶级列为头号施政任务。他说:“我们这代人的任务就是重新点燃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不断攀升、不断发展的中产阶级”。他不仅提议将美国最低时薪从7.25美元逐步提高至9美元,增加数以百万计工作一族家庭的收入,还提出“在这个全球最富庶的国家,任何全职工作者都不应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种明示和具体的对策选择正是我们当今最需要的。
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首先,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不仅要尽快改变吉林省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低的现状,还要让劳动者收入有一个正常增长机制,尤其是在企业盈利能力攀升时,工人的工资应该得到实质性的增长。通过分配体制改革,要从机制上改变社会财富分配过于偏向资本而劳动者总是处于弱势的现状,要让劳动者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其次,在鼓励全民创业时,政府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在全民创业与招商引资工作并举时,要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不能过多倾向于资本;要鼓励劳动者勇于创业,政府要为劳动者个人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投入更多力量做好培训。要使我们的社会真正能够让多数人具有从事“小本生意”而致富的机会。这种机会人人平等,这也是培育并维持一个足够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必要条件。再次,要从多个层面创造条件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要通过深化改革,让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改革金融体制,通过证券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使更多的家庭在证券和资本市场上获得并拥有股权,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⒊坚持社会政策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保证困难群众平等地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范围,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于底层民众能够向上一阶层流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分层、阶层地位有高低之分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的公共政策要设计得更为合理,要通过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社会保障真正改善那些处在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看到通过公共服务及自身的努力有向上流动的社会空间。换言之,只有拓展社会流动空间,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让更多的人依靠自身努力奋斗生活得更有尊严。
此外,还要通过加快吉林特色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利用城镇化建设这一契机,既增加就业又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一员。
【参考文献】
[1]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责任编辑:高 静)
Abstract:The Olivary Structure of society,in which the middle-income class is the majority,is most conducive to social stability.Now China's urban middle-income class scale is gradually expanding,but the number of the middle-income people of Jilin province has not reached 40% (the minimum standard) of the social population. In this artic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79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we found that middle-income people in Jilin province are facing the trouble of low income,expenditure on housing,children education,and social securi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income class is facing so many obstacl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industrial structure,marketiz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benefit adjustment.Therefore,to solve the problems,we think it is the main path of cultivating and 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class of Jilin province that to form a social agreement of enlarging the middle-income class,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residents,and to expand the space for social mobility.
Key words:middle-income class;the predicament of development;social structure;level of 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