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常识“错误”,应如何看待

2014-07-16 05:12新华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尘土燕子月球

新华

在教科书的插图中,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穿反了;荀子坐在凳子上读那个时代不可能有的纸质书……近年来,课本里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不断被专家、读者们发现。

开学没几天,又有家长在网上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中,《燕子专列》和《月球之谜》两篇课文存在常识性问题。一时间,网上争论火热。

课本出错了吗?

《燕子专列》讲的是,在一年的春天里,瑞士有着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向北方迁徙,遇到风雪,气温骤降,燕子濒临死亡。为此,政府呼吁人们救助燕子,并用火车把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

《月球之谜》则指出,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人们将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在课文中写道:“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此外,课文中还提到,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里,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其年龄已有46亿岁,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对此,有专家和家长提出不同的看法,“火车运送候鸟”违背鸟类自然生存习惯,容易导致其死亡;“月球尘土杀菌”的说法则缺乏有效论证,所以有违常识。

人教社:目前没有问题

针对家长的异议,人教社公共宣传办主任吴海涛作出回应,这两篇课文目前看来没有问题,网上的解读有断章取义之嫌。

“去年有媒体报道,一位大连的家长对《燕子专列》这篇课文的真实性存疑,于是向瑞士鸟类研究机构核实求证,得到的答复是,该国确曾发生过用火车救助燕子的事情。”

关于这个行为违反常识的说法,吴海涛表示,课文第一段已经用设问句提出:“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在课文中也有相应的解释,人们寻找的是在突发天气情况下,将要被冻僵的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月球之谜》的课文,从内容和表达方式来看,应该不存在网友所说的误导性。课文中的表述是,‘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以及‘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据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了,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课文通篇采用疑问句式,并非定论。”吴海涛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这些‘月球之谜进行探索。”

应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

对两篇课文的问题,老师们则提出了与网友截然相反的看法。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语文教师万平认为:“这些问题目前不能定论就是错的。《燕子专列》主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爱。而《月球之谜》的教学重点是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并提出疑问。”“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我们会鼓励他们去思考,做调查,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对或错的结论。”万平说,现在的孩子思考能力都很强,知识面也很丰富。学生针对课本提出质疑,再通过主动学习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很合理也有意义。

“语文课本中不应该出现字词、语法等错误。如果这两篇课文出现了所谓的常识错误的话,我倒觉得应该鼓励孩子去思考,然后再下结论。”家长吴女士认为,让孩子学会质疑所学知识,再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事多年科学编辑工作的何铭则提出:“对于常识性错误,应当有所区分。”一类是已经被确实证明的错误。如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出现了“浓浓的一氧化碳的味道”这类完全违背科学常识的表述。也有一类是随着知识发展,由正确变为不正确的知识。如国内大量《昆虫记》译本中,选了不属于昆虫的“蜘蛛”和“蝎子”。在法布尔时代或许“蜘蛛”和“蝎子”属于“昆虫”。但根据现在“昆虫纲”的定义——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三对足,“蜘蛛”和“蝎子”均为四对步足,应属于“蛛形纲”。

初中语文教材存在常识性错误和语言不规范

罗布泊水面竟被“增大”9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罗布泊水面却超过20万平方公里!这样的常识性错误赫然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本报3月26日刊登《铅球要在空中飞10秒?!》一文,指出初中数学教材中存在一些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昨天又有老师反映,初中语文教材也有类似问题,亟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及时加以改正。

语文教材频现低级错误

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据史书记载,在四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长宁区中学语文教研员魏新磊在一次公开课上听学生读课文时感觉不对劲:“新疆虽有160多万平方公里,罗布泊当时再大也不可能占到新疆的八分之一呀。”他回去查阅资料后发现,这个“20万”应该为“2万”。魏新磊后来又多次听不同老师上这篇课文,却没有任何人提出质疑,而教材使用多年,直到今天也没有加以更正。据魏老师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也选用了这篇文章,之前用的也是“20万”,但现在已经更正为“2万”。“知错就改并不影响教材的权威。”更让魏老师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云雀》一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但原作优秀并不等于译作同样优秀,从汉语言规范的角度来看教材选用的译作,错误之多令人咋舌。”魏新磊举例分析道:原文“她的脚爪长得使她不适宜于在林间栖息”,“于”与“在”重复;原文“每年有两三回,她得承担起做母亲的、多灾多难的幸福,忍受无数风险去尽那份哺育的辛劳”,“承担……幸福”和“忍受……风险”,明显的搭配不当;原文“只要有一丝太阳出现,她就会引吭歌唱”,“太阳”前面的数量词居然是“一丝”!

教材编写要多份责任感

“上面所列举的问题,只要稍微认真一点,并不难看出。”据魏新磊介绍,与课本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还把《云雀》这篇课文的语言品味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目标”中要求“品味文章丰富、典雅、充满深情的语言……”,“教学建议”第一条就是“本文语言独具韵味,值得细细揣摩品味”。这颇有点讽刺意味。

“因为这是教材选编的名家名篇,大家潜意识里早已默认它为佳作,无可挑剔,无可争议。专家这样认为,老师这样认为,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魏新磊说,“教材是老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老师和学生通常不会对教材产生质疑。正是因为教材有着这样的特殊地位,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更需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严谨。”

猜你喜欢
尘土燕子月球
陪我去月球
系列长篇故事,《月球少年》之六:降临月球的不明飞行物
水晕
燕子
燕子叫
无题
燕子一家
我们的邻居是月球
一个石头的世界,尘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