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
古籍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出了文献价值、版本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随着公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古籍保护认知的不断加强,对古籍利用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少图书馆所藏的古籍善本无法轻易接触,即便专家学者想见到也非常不容易,并且由身份认证、复制范围、收费标准等规定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公共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的一线服务机构和平台,应该正确看待“藏”与“用”的矛盾,延续并发扬近代公共图书馆已形成的服务民众思想,充分认识并发挥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职能,坚持在“藏用并举”的原则下,合理利用古籍保护的各项成果,积极开展阅览、整理开发与学术研究等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加真诚、便捷、优质的古籍服务,真正实现古籍的价值。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始于清朝末年,其中1904年创建的湖南图书馆、湖北图书馆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诞生,1907年筹建的江南图书馆与1909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在中国的地标上一南一北,是当时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代表,不仅规模最大,对后世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已经逐步形成面向民众的服务思想。1909年,清政府曾颁发《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章程第1条“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子检阅考证之用”[1],明确了图书馆保存与开放并重的思想。事实上,这一观念在上述几个图书馆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且直到民国时期都有很好的传承。
江南图书馆于1910年正式对外开放阅览,1929年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时任馆长的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非常重视发挥馆藏作用,在阅览部设立了善本阅览室、普通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和报章阅览室[2],这一举措在当时盛名一时。对于善本的阅览,国学图书馆实行凭券阅览制度,分为日券、月券、长期券三种,长期券期限六个月,收费各不相同。对于文化名人、学界名流,国学图书馆还免收阅览券费[2]。“1946年11月,北大校长胡适曾来馆借阅《水经注》等三种,未收取券费。”[2]国学图书馆在办馆期间,还为学者提供住馆读书服务,这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虽然条件简陋,却为勤奋攻读之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蔡尚思、陶元珍、郑鹤声等都曾住馆多年,受益匪浅[2]。
京师图书馆自建馆起,就确立了服务宗旨,《章程》第8条规定:“凡内府秘籍、海内孤本、宋元旧椠、皆在应保存之类。保存图书,别藏一室。由馆每月择定时期,另备券据,以便学人展示。如有发明学术堪资考订者,由图书馆影写、刊印、钞录,编入观览之类,供人随意浏览。”第12条规定:“得附排印所、刊印所。如有收藏孤籍秘本,应随时仿刊发行,或排印发行,以广流传。”[1]这两条规定表明了京师图书馆古籍服务的宗旨与方式,显然“以广流传”是古籍服务的目的,而“影写、刊印、钞录”“仿刊发行,或排印发行”则说明了古籍服务的提供方式,即在保护珍籍的基础上,提供替代品的阅览。
与古代私家藏书楼相比,近代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从“以藏为主”向“以广流传”转变,这既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的图书馆人观念的变化,也是近代图书馆人对于古籍保护与利用的清醒认识。尽管受时代条件的制约,开放服务的群体多为文人名士阶层,开放的范围和程度也有所限制,但从“藏”向“用”的迈进,已经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展上的一大步。同时近代图书馆人也意识到对古籍珍本的保护,在当时所能提供的条件下,开展影写、刊印、抄录、编制丛书等工作,甚至提供简陋的住宿条件,都是为了尽可能地传播古籍的文献与学术价值。在条件极其有限、思想相对封闭的年代,这些古籍服务的认知与举措,体现出了近代公共图书馆人可贵的职业精神。
1975年,国际图联曾经给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义为四条: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2001年7月,国际图联出版《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书中对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作了新的描述: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是透过提供各种形式的资源与服务来满足个人和团体在教育、资讯和个人发展,包括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它们向个人提供获得广泛多样的知识、思想和见解的途径,为社会的发展和维护担起重要的作用[3]。国际图联关于现代图书馆社会职能的阐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宗旨的论述,指明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应该担当的两大基本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和服务民众。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是古籍收藏的重要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其收藏的古籍总量达2 700万册[4],占全国古籍总量的70%以上。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在保护这些人类文化重要遗产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也是其基本职责,这正是现代公共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的本质区别。现代公共图书馆传播知识、服务民众的职责,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鲜明体现,它要求公共图书馆充分实现馆藏资源的使用价值。《古籍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图书馆作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包括古籍在内的馆藏文献阅览服务,通过整理、出版、展览、数字化等各种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传播与利用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对于公共图书馆系统的2 700万古籍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其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将是极大的浪费,也与公共图书馆基本职能相违背。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5],这是迄今为止国家最高层面机构颁发的古籍保护工作文件,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依据。文件第二条确定了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其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基本方针也明确提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5]
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古籍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充分发挥古籍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而要实现这个重要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面向最广泛人民群众开展各种服务才能达成。这一点,在文件第三条得到更加明确的印证:“要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5]
中华古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见证。不仅近现代很多学科都建立在古籍基础之上,如版本目录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哲学等,更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来源于古籍。古籍中蕴含的智慧光辉不断给现代人类提供研究与思考的源泉。1988年,曾有75位诺贝尔获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称:“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 500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6]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图书馆高级研究员陈先行先生认为,古籍善本很大一部分的价值在于文献价值,研究古籍版本学,考察纸张、墨色、影印质量,更需与书本“零距离接触”。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者,很大程度上需要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而图书馆馆藏古籍也只有在公共服务中方可凸显价值[5]。“图书馆应当为人做好嫁衣,藏而不用还不如不藏。藏书建设为的是服务读者,古籍保存为的是让后人利用,否则再稀世的珍宝又有什么意义呢?”[7]陈先行的看法既代表了众多古籍研究学者的意见,也是对公共图书馆做好古籍传承、实现古籍价值的建议。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洪修平也曾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表示:“古籍的价值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天价的背后我们更应当关注古籍文献的修复、保护、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古籍与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不同,应该提供给读者使用,使之更好地在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古籍的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2007年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扩大古籍服务资源、提高古籍服务质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保障条件。主要体现在:(1)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条件的改善为更好地开展古籍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9月,全国26个省份超过370家公共图书馆拥有的古籍书库数量500余个,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古籍阅览室超过270个,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①根据《翰墨缥缃: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出版)相关统计数据计算。。(2)古籍普查阶段性成果为拓展古籍服务深度提供了有效信息。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200多家单位登记古籍普查数据70余万条,为实现古籍基本信息的资源共享奠定基础[8]14-15。(3)古籍定级标准、分级保护制度的确立为古籍原本阅览提供了可参考的执行标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确立《古籍定级标准》(WH/T 20-2006)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工作,江苏、上海、山东等18个省份开展了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工作,古籍分级保护制度逐步确立[8]7。在国家政策没有对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范围进行明确的前提下,这一标准成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珍贵古籍原本服务的重要依据。(4)古籍修复、数字化及整理出版等成果为扩大古籍服务范围提供了资源保障。(5)古籍人才培养为提高古籍服务的水平与质量提供了人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到2012年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共举办古籍修复、普查、鉴定、管理等各类培训班102期,培训学员超过5 000人次[8]16-17。
古籍阅览是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的一线窗口,直接体现着公共图书馆古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古籍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特点与需求,确立高效便捷的服务制度,做好开放时间、身份认证、资源保障、业务咨询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以南京图书馆为例,160万册的古籍藏量一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古籍服务也始终保持着较为旺盛的需求。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南京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实行全年365天开放制,是目前国内开放时间最长的公共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在身份认证上,实行普通古籍原本凭阅览证提供,善本原本提供介绍信的方式,严谨与开放并存。在资源保障上,不仅提供3万册古籍新印本、1万盒缩微胶卷、9个古籍数据库的阅览服务,也在保护的原则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供古籍原本的阅览。2013年,南京图书馆对古籍复制办法进行了调整,不仅减化了古籍收费的等级,而且还大幅下调了复制费用,收费标准简单易行,方便了读者。
拓宽古籍服务资源范围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家底,编制馆藏古籍目录,提供准确的古籍服务资源信息。二是加大原本替代品的采购、开发与使用,尤其要注重对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加工。由于古籍数据库通常价格昂贵,并在使用上有诸多限制,因此原生态的古籍扫描文档更加受到图书馆和读者的喜爱。国内外不乏这样的例证。2010年,日本国会图书馆以131亿日元的专款,启动了馆藏古籍影像化工作。南京图书馆自2008年起,采用专业古籍扫描设备对馆藏古籍实行逐步扫描加工,并对读者开展珍贵古籍、稿抄本及部分特殊古籍的预约扫描工作,目前已完成2 000多种15 000多册古籍的扫描,不仅有效保护了古籍原本,读者也普遍反映图像清晰、使用方便,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措施。两馆的共同特色,都是选择以较高的像素标准进行原始扫描,既尽可能地保护原本,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珍贵古籍资源向社会的开放,有效解决了“藏”与“用”的矛盾。对已扫描的古籍,可根据经费的投入、数字化建设的标准等,再逐步开展二次资源加工。
古籍服务对象在性质上虽然相对单一,多集中于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但由于年龄身份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研究的具体方向不同,因此对古籍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阅览古籍的读者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者;高校古典文献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古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9]。对于专业学者,古籍工作人员应能够根据馆藏古籍书目,快且准地提供其所需文献,或提供专题书目和查找方向。对于学生群体,尤其是正在撰写论文的学生,古籍工作人员应能够根据研究方向,为其提供较为广泛的书目以供选择。对于普通读者,古籍工作人员需要提供专一文献,做好保留及其他相关服务。这些不同的需求决定了古籍从业人员尤其是参考咨询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既要有较为扎实的古籍专业知识,也要十分熟悉馆藏古籍特色和获取资源的途径。
重印古籍文献,让珍贵的古文献以新的面貌呈现,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古人已经意识到的重要方法。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就有刻书600多种的惊人之举,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国家到地方,有关古籍整理的各类重大文化项目不断确立,社会对古籍研究的需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公共图书馆应掌握馆藏古籍资源特点,加快整理开发的步伐,或主动与出版社、研究机构等合作,或积极参与、配合古籍整理出版有关项目,充分揭示馆藏,为促进社会发展、学术研究提供文化资源动力。以南京图书馆为例,近几年来,不仅参与了“中华再造善本”等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也积极配合地方文史研究需要,合作、参与《广州大典》《金陵全书》《无锡文库》《扬州文库》《泰州文献》等一些大型出版项目的整理与影印工作。尤其在本馆资源的整理开发上,编纂整理、影印出版了不少古籍资源。如《南京图书馆藏朱希祖文稿》《著名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藏稀见地方志丛刊》《江苏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等。
中国历代产生的文献典籍,借助中国传统笔墨纸张、书写装订及雕版印刷,经由先人的传钞刻印、流转传承,在今天仍然得以大量保存,不仅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遗产,也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充分发挥古籍的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做到古为今用,才能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粹的继承。今天的古籍保护从业者,应该在做好古籍原生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与探索,采取更多有效的方式开展古籍服务,以实现古籍应有的价值。
[1]李彭元.国立京师图书馆有关规章制度中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36-40.
[2]南京图书馆志编写组.南京图书馆志(1907-1995)[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133.
[3]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1.
[4]张志清.试述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7(3):25-27.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7]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6]段晶晶.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刍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2-75.
[7]范晰.公共图书馆收藏古籍善本遇尴尬:遇上知音是古籍之幸[N/OL].文汇报,2010-10-23[2014-01-20].http:// whb.eastday.com/w/20101023/u1a815538.html.
[8]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翰墨缥缃: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展图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9]卜林.古籍馆古籍阅览工作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增刊1):3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