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花 孔丽云 (邢台学院 054001)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艺术类课外活动是指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文学等艺术形式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学记》中已有对课外活动的记载,“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所谓“正业”即指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居学”就是课堂之外的活动。
个别教学被课堂教学取代,是历史的必然,课堂教学虽能够大批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其弊端在于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发展受教育者的个人天性。课外活动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步丰富完善。
根据对当下学生课余时间活动的相关调查(初二年级),看电视的约29.3%,到处玩耍的约12.3%,上网的约37.4%,体育运动的约12.2%,看书的约13.8%,其他约8.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不利于健康,上网看电视对视力影响很大且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内容和形式的单调,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对学生生命成长有负面影响;最后是课外活动没有得到学校、社会、家长足够的重视,尚属自发和散漫阶段。
如何把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自主性、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首先是自主性和灵活性,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初中高年级以上阶段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教师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活动的方向、内容和进程,这样学生自主性就能得到发挥和锻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发展目标选择性参加各种活动。课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像课堂教学有较固定的内容和规范的形式,学生可以采用竞赛、评论、演讲等形式。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校园,也可以到校外体验参观;其次是它的趣味性,课外活动的内容较课堂教学更轻松,难度也较小,没有固定的目标,主要依据学生兴趣而定,贴近学生生活,着重解决生活问题;再次是它的开放性,课外活动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以学生生命成长为皈依,寓教于乐。另外,课外活动的成员是全体学生,不分年级,同时也体现了参与的开放性;还有它的创新性,新奇的内容是吸引学生参与的动力源泉。
关于课外活动的内容,可分为思想修养和道德素养类、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类、技能培养为主的艺术类三大类。
艺术类课外活动依据内容大体又分为音乐类(歌唱、舞蹈、表演等)、美术类(书法、绘画、手工、摄影等)、文学类(朗诵、写作等)三大类,不同类的活动目标又有所不同,音乐类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唱、跳、演等基本素养为目标,加强学生形体训练,使学生在姿态、心理、身体素质、自信心等方面有所提高;美术类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为目标,以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摄影等为手段,提高审美水平,使眼、手、脑三者相互协调,所谓“心灵手巧”是也;文学类课外活动主要进行诗歌朗诵、文学写作,使学生在写作水平、情感水平上有所增强。活动内容有四方面的取向,这也是艺术课程标准所希望的目标,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生活方面,主要着眼于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积极感受,并从感受中总结规律,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一方面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规律及其组合方式,即提炼、概括;另一方面,从已有的艺术作品中发现其与生活的关联,在艺术作品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和美,从而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度。
艺术与情感方面,注重用身心感受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成分,从艺术作品中的喜怒悲伤去体验、去升华,从而能用艺术的形式去表达自我的情感,并且以艺术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调整自我的情感世界。
艺术与文化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进行解读,了解它、鉴赏它、学习它,从而对它认同、欣赏和尊重。特别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要认真挖掘它内在的文化信息、文化内涵,用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同时对学校的艺术文化活动有自己的认知并能积极参与。
艺术与科学方面,主要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看似有距离,其实质是相通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必然带来艺术观念的变化。
首先是注重学生整体发展。艺术类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训练提高,更注重内在素养的提高,还要特别注重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艺术化,在文化修养以及个人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均能获得发展。
以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为例,对其活动目标的评价标准主要有:能否精力集中地去仔细欣赏艺术作品、能否有兴趣探索艺术作品的材料、质地和制作方法、能否正确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关系、场景特点、能否分辨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特质、能否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风情有自我感受、在活动中是否认真尽责,愿意承担活动义务、是否能坚持不懈、中途不退场、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否表达出自我的情感、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自我的风格或个人的特质、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自我生活经验的升华。
其次是关注艺术学习的过程。艺术类课外活动相比较其它内容的课外活动,更具有自身的特质,个性化、创造性是艺术类课外活动的灵魂。因此,艺术类课外活动不注重结果的一致性,相比较结果而言,更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的投入、思维的个性化以及制作的创造性。其实,过程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程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情感的投入更接近生活目标,有时即便没有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其过程已足以达到活动目标。
艺术类课外活动又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教育,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对“结果”的注重是必然的,“结果”的好坏决定艺术教育的成败。不看手段如何,最后能有好的作品就是“成功”,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学情境与评价是分离的。而艺术类课外活动并不以最后的作品为唯一标准的,而是关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性和体验性,抹去考试的印迹。这种不带考试性质的活动,也使得指导教师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活动过程的乐趣和生机成为可能。艺术类课外活动也呈现其独特的优势,“不拘一格”正好弥补“程式化”的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活动中涌现人才、发现人才,为开拓型人才搭建舞台,所以无论从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奠基幸福生活的个人角度出发,艺术类课外活动的开展都是有效的。
首先是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的认识上,校园文化更是指教育目标、校风学风、文化活动所体现的一种学校特质,显然艺术类课外活动在校园文化中扮演主要角色。一个学校开展的艺术类课外活动的内容和质量往往成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艺术化的校园文化,凝练的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高层次的艺术化的校园文化,能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本身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
其次是有利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智、体”全面发展,当下教育偏重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太多的悲剧,更显得“完全”教育的弥足珍贵。艺术类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和思维去看待问题,更全面、更辩证,避免因人格缺陷带来的悲剧再次发生。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和谐”,在这一原则下进行艺术类课外活动,学生也会变得“和谐”,不极端、不暴力。同时,活动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舞台,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同类别的活动又使他们和不同的人接触,从而了解和会,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1]王小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语工作创新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孔庆书、刘朝英、高文海.《创新教育进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 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