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们还清晰地记得,2007年6月“感动兵团十大人物”晚会颁奖词这样赞颂他们:“从井冈山到南泥湾,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和田,他们用双脚丈量的是不朽的历程,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他们像沙漠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在绿洲。老兵们始终是忠诚的战士,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这不仅是对他们伟大精神的赞颂,也是他们壮丽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就是十四师四十七团的老战士。
四十七团前身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七一九团。1949年2月1日,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当年8月,兰州战役大捷后,十五团随部于9月29日奉命从甘肃酒泉徒步向新疆进军,一路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平息各类暴乱事件。46天后从吐鲁番到达了阿克苏。在阿克苏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就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继续行军。原来,一小撮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密谋在和田发动武装叛乱。解放和田迫在眉睫,历史的重任落到了十五团这支英雄部队的肩上。当时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路,有两条是大道,有人家也有水,肯定好走,但要绕五六百里路。任务紧急,团党委果断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乘汽车顺大路行进,另一路选择第三条路——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12月5日,天寒地冻,十五团的1800名指战员士气高昂,高唱战歌“穿过大戈壁、长征见高低”,从阿克苏出发,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挺进。“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他们每人肩扛步枪或机枪,再加上弹药、铁锹和背包,平均每人负重20多公斤。由于任务急,时间紧,官兵们每天都是小跑着前进。漫漫黄沙,无路可循,他们只能摸索着前进。部队行军几天后,缺水严重。许多战士嘴干得裂开了口子,稍一用力就血流满口。连这点血大家也要用舌头舔回去,咽下去润嗓子。喉咙冒火,没有水解渴,就含一口马尿,接着向前走;马垮了,扛起小炮,背起电台,照旧向前走;脚烂了,裹一块破布,脚上血泡一个接一个,咬一咬牙,你搀上我,我扶上你,还是一股劲地向前走。一口冷水,他们要端给最渴的那个同志去喝;一粒仁丹,他们塞给最弱的那个同志去含。有时还要遭遇沙尘暴和寒冷袭击,就这样,他们经过15个昼夜的奋力拼搏,完成了792.5公里沙漠行军,创造了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奇迹。
到达和田后十五团迅速平息了叛乱,粉碎了反动分子暴乱的阴谋。进入和田的第三天,十五团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的贺电:“你们进驻和田,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依照上级指示,十五团迅速派出一个连队开赴祖国边防,从国民党手中接过喀喇昆仑山边卡的保卫工作,从而保障了祖国边境的安全。接着又抽调出100多名干部参加地方建政工作。
2007年,进军和田纪念馆建成以后,四十七团被自治区列为红色旅游基地,被自治区党委、和田地委授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社会各界人士达到6万人次,采访老战士的记者达数十批,邀请老战士讲革命传统课达20多场次。老战士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感动着每一位参观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为屯垦戍边事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