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士康 (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 518000)
声乐演唱作为常见又特殊的艺术形式活跃在社会文化艺术的舞台上,并以其经久不衰之魅力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食粮。歌唱者要使自己的演唱水平提高,就必须重视声乐演唱技巧及其辩证关系。在科学的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对立与统一关系作为辨证法的基本矛盾关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普遍存在于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当然也存在于声乐演唱技巧中。因此,歌唱者要辨证地看待声乐演唱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歌唱技巧训练中各种技巧的关系,从而使歌唱者的歌唱艺术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声乐技巧训练中的辩证关系猪腰有演唱状态的“松”与“紧”、声音位置的“靠前”与“靠后”、气息的“控制”与“流动”、“真声”与“假声”和声情关系等,针对这一系列的矛盾关系,下文将详细分析探讨。
在练习声乐过程中,放松是很多演唱者常挂在嘴边的词,有的演唱者特别强调歌唱时要轻松自如,甚至要求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很难设想一个全身(包括发声器官)都处于绝对放松状态的人能够唱出动人的歌声。歌唱的过程是人的发声器官在大脑高级神经支配下积极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半体力劳动。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半体力劳动,是因为它需要各个发声器官及相关肌肉的积极协调活动。如果在绝对放松的状态下,演唱者是无法做到各个器官积极活动的。因此,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演奏乐器,都有一个“松”与“紧”的问题,“松”与“紧”是人体活动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又统一的。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既要适度的轻松自如,又要集中精神、调动各发音器官、协调全身、投入情感以情代声,做到张弛有度松紧结合,绝不能片面地理解松与紧的关系,将其绝对化。以下是歌唱中把握好“松”与“紧”的具体做法。
1.歌唱的“松”是获得轻松愉悦自然的歌声,并不是为了身体的放松。
2.身体的“松”应该是协调哥发声器官和全身各部位使其处于自然的适度放松的状态,放松不等于无力。
3.发音器官的用力是相对的,虽然要比日常生活中用力稍大,但用力方向是舒张自然的而不是刻意挤压或上提的。
4.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声音条件都不同,每个人的身体协调能力各异,演唱时发声器官和身体的松与紧也要因人而异,演唱者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状态。
5.声音的“放松”应该是建立在相应的力度、空间感、流动感以及良好的共鸣基础之上的。因此,“松”与“紧”在演唱中应该是是“外松内紧”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行动指南是“放松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放松是手段,用力是目的,以是歌声舒张流畅。演唱者尽量做到对声音运用自如、并调整到最佳演唱状态。
演唱声音“靠前”与“靠后”这也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声乐专用术语,“靠前”与“靠后”这两种说法,在欧洲美声唱法各学派中也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这场争论延续到现在仍然影响着现在的声乐演唱,这常常表现在声音概念上的混乱。由于人的发声过程大多靠内部器官的调节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人们一直普遍采用生理、心理结合调节的方法,也叫做“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去调节发音机能”,简称“意识调节”法。如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自己歌唱中声音在颈背后,好像从背后地板上发出来的一样。但听者感觉他的歌声音色明亮,具有很大的穿透力,发声时应该是靠前的。因此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定要弄清楚这两种概念,不要将这两种概念对立起来,要针对自己特有的情况,进行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使自己的声音内在感觉与外在客观效果上达到统一。
在声乐训练中,我们常常接触到“控制气息”或“保持气息”这个专业用语,他被认为是歌唱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控制”或“保持”通常情况下确实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认识,而歌唱始终应该是一个运动的状态,那么在唱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控制”气息,怎么保证气息的流动?歌唱有很多的变化,气息必须随着歌唱乐句的需要而变化,有时需要强,有时需要弱,有些乐句需要大量的气息,有些乐句却不需要很多的气息,这就需要很好的气息控制,但始终有一个基础,就是需要流动。因此,这个气息的运动与控制状态,是对歌唱有利的。第二个状态是控制保持身体的外部形象,这也很重要,可见辩证关系同样也体现在气息的“控制”与“流动”上,正如有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这样说到:“气息的支持是为了气息的均匀流动,不是为了支持而支持,我们应辩证的看待‘控制’与‘流动’之间的关系。”
在声乐演唱中,如果将真声与假声截然分割开来,追求单纯的真声或假声,单一地使用一种机能去歌唱,甚至简单地认为低音区用真声唱,高音区用假声唱。其结果会把声音搞得支离破碎,低音真,高音假,中音形成了真空地带必然达不到很好的演唱效果。这种唱法,不但使音乐不能统一,音量无法均衡,声区也得不到统一,而且给扩展音域、唱好高音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这种单一地使用一种机能的唱法不能完美地体现歌唱艺术的特点,从而导致演唱失败。
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统一的观点,处理好演唱用嗓“真声”与“假声”的关系,使真假声有机结合使用,或以真声为主,掺入假声,但切忌不宜过真、过重,要在使真声在感觉上假着唱、即真声假唱,使其成为具有假声色彩的真声。我们还可以以假声为主、掺入真声,但切忌不易过假、过虚。要在假声的感觉上真着唱,即假声真唱,使其成为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这种辩证关系可概括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结合。只有这种比例恰当的歌唱真假声发声方法,才能获得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统一的声区以及流畅、灵活自如的歌音。
声乐艺术讲究意在唱先,成腔在胸,一气呵成,神韵贯通。这是因为声乐是时间性听觉艺术,不容过多地停顿与休止,演唱者如果不在演唱前将声乐的思想主题弄清楚,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神韵贯通的艺术效果的,更达不到“响遏行云”“绕梁三日”的境界了。为此,演唱者唱前要对作品内容进行一番深入的审视与分析,从局部到整体,从审字到审腔,从词格到腔格,从词意到曲情,从语气到势,从形象到主题,从情景到意境,从结构到风格,逐步体验与感悟作品内涵。这样演唱者在演唱中才能融入情感,只有熟练地运用演唱技巧并倾情演唱,才能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从而使声乐演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富于感染力。
总之,在声乐演唱技巧训练中,我们应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去分析,认识和解决演唱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使声乐演唱声情并茂、极具艺术魅力。毫无疑问,正确的发声方法、熟练的演唱技巧和在演唱中真情流露是一个成功的演者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演唱者才能完美演绎声乐作品。
[1]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胡郁青.中外声乐曲选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R].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