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锡荣
鲁迅:立人立德与反腐
文·图/王锡荣
1936年10月2日,美国作家迈克斯·格兰尼奇到大陆新村鲁迅寓所拜访时,为鲁迅拍了这张照片。
提及鲁迅,我们会想到他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闰土、阿Q、祥林嫂、华小栓;我们会想到他犀利的批判,“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我们会想到他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过时了吗?当然没有。《人民日报》曾在去年10月刊文说“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看,鲁迅显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鲁迅的文化追求及其文化实践能够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难以替代的精神资源”。同样,在廉政文化建设上,鲁迅的思想、精神和实践,依然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今年,《正刊》携手上海鲁迅纪念馆,与你一起重温经典,再读鲁迅。
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似乎跟廉政文化沾不上边。但是鲁迅当过国家公务人员,尤其是他在廉政文化上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可贵的操守,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鲁迅思想深刻丰富,涉及面广。就反腐倡廉这一主题而言,鲁迅在他一生中有着非常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立人立德、反腐倡廉的思想。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其最核心的思想,同时也是他终其一生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就是“立人”。早在1907年,他在留学日本的时候就提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的目标是要建立起完全具有独立人格的“真的人”,归根到底,是要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致人性于全”,让每个人的人格健全起来,情操高尚的“人”聚合而成的“人国”。然后:“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这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就要“立人”。什么叫立人呢?就是“致人性于全”。通俗地说,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大写的人——有理想、有抱负,以人类解放、民族解放的远大理想为己任的人。有了这样的“人”,什么“肤浅凡庸之事物”都会被摒弃,蝇营狗苟的萎缩心态便将无立锥之地。因为,鲁迅知道,社会就怕“曙光在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如果“以富有为文明”的风气炽盛,“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精神渐失,则破灭亦随之。”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后果。鲁迅已经对那种偏于追求物质一极的社会倾向,给出了最严厉的警告。
说到底,“立人”就是极大地提高包括自己在内的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让每个人的人格站立起来,让整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站立起来,让整个国家的国格站立起来。鲁迅曾说,“我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是在煮自己的肉的”,“立人”思想不是光教育别人,而是连自己的肉也煮在内了。
事实上,凡是贪腐之人,其根本弊病,就是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格,失去了立己立人的人生目标,“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以至于伤及民魂和国格。鲁迅的“立人”思想,正是从根本上治疗这种失格失魂者思想的良药。
作为社会的精英,每个共产党员,每个手上握有权力的人,如果都能树立起利己利人意识,那么这个社会就将更有担当,贪腐现象就会减少很多。
鲁迅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诚信思想。鲁迅一生一直在大声疾呼倡导“诚与爱”。从早年日本留学时,就提出了“诚与爱”的思想。1907年,鲁迅称颂拜伦“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在这一时期,鲁迅与一起留学的好友许寿裳议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呼唤“诚”和“爱”,反对“瞒和骗”。鲁迅一生就是以满腔的真诚来面对社会,面对民族和国家。
鲁迅是真诚待人、真诚处世的典范。他待人的真诚,有口皆碑。他对待任何人,决不以功利心,无论位高权重,还是弱势群体,他都一样真诚。而遇道不同者,决不虚与委蛇,他认同你,便两肋插刀,他不认同你,就连眼珠也不转向你。
鲁迅主张用文艺来沟通和呼唤“诚”和“爱”。他说:“人类最好是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正因为如此,他在思想上能明辨是非,生活中诚实守信,以最大的真诚待人,做事言必信,行必果。甚至因而在生活中经常受人欺骗。他多次被人骗去文稿,他的一个弟子,从厦门大学追随他到广州中山大学,追随到上海,主动充当他的“义子”,结果在他受到围攻的时候却离开他,使鲁迅无言。因而他特别痛恨瞒和骗。
鲁迅的诚爱思想,对今天的反腐倡廉教育,是很好的思想资源。诚爱,不仅要在待人接物、处世为人方面,不欺不瞒,充满爱心,作为党的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更要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充满热情、忠诚坦荡。鲁迅的话,可以让那些“一天一天满足着而一天一天堕落着”的人们幡然醒悟。
鲁迅的另一重要思想,也是廉政文化的重要资源:平民思想。
图1:鲁迅精神是由一群鲁迅的追随者和战友共同创建的。因此,自1999年9月起,馆内设立了朝华文库,为与鲁迅接触较多、有一定成就、有物品存世的16位文化名人,分别建立了专门区域,收藏展示其手稿、照片、书信及生活用品等图2:鲁迅与他的战友们(蜡像)图3:鲁迅著作拼成的书墙
这里说的平民思想,不仅指他以平民自居,而且指他的民生、民权思想。
曾经有一个大学教授写文章说,他不明白鲁迅的创作为什么要以车夫为主人公。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是以一个底层车夫为主人公,而且对车夫的可敬举动,表达了崇高的敬意,甚至把似乎是上等人的自己反衬得很猥琐。对那个大学教授的疑问,鲁迅辛辣地讽刺道:教授“住在高大的洋房里,不明白平民的生活……地位增高了,就把平民忘记了,变成一种特别的阶级。那时他们自以为了不得,到阔人家里去宴会,钱也多了,房子东西都要好的,终于与平民远远地离开了。他享受了高贵的生活,就想不起从前一切的贫苦生活了”。“他不但不同情于平民,或许还要压迫平民,以至变成了平民的敌人……”鲁迅讲的是知识阶级,但是也正是讲的一切由于有能力有贡献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地位的人们,应该永远抱着为人类奋斗、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平民思想的另一本质,是反特权思想。鲁迅曾经谈到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的幼稚想法:“以为诗人或文学家,现在为劳动大众革命,将来革命成功,劳动阶级一定从丰报酬,特别优待,请他坐特等车,吃特等饭,或者劳动者捧着牛油面包来献他,说,‘我们的诗人,请用吧!’这也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明白这情形,也容易变成‘右翼’。”这就是说,你以为你是社会精英,你革命有功,建设有力,就可以多拿点,多贪点,你付出了超出别人的努力,因此你想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报酬,别人没有提出,就自己来拿,别人不给,就巧取豪夺,这是十分危险的。
实际上,鲁迅经常提倡的“战士”概念,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排除居功自傲的特权思想。鲁迅心中的战士,鲁迅自己愿做的战士,是普通一兵。鲁迅曾经向中共地下党表示,可以当革命的一名小兵。鲁迅一直非常反感别人给他导师的名号。这里包含着鲁迅尽自己的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思想。尽管鲁迅早在五四前夕就出名了,到1926年前后已经是著名的学者和作家,被公认为青年导师、思想界的先驱者,但是鲁迅一直有意识地以一个普通一兵自居,从不摆导师、领袖的架子。
平民思想的本质,是去官僚化。鲁迅强调平民意识,有利于防止被捧杀。因为你只是平民,你就没有什么资本可言,更没有什么特权。你应该无条件地服从时代的召唤,永远做脚踏实地的铺路石。对于我们一些曾经有功,而一旦位高权重,就忘乎所以,开始“刮地皮”,对人民巧取豪夺的官僚,鲁迅给出了严重的警告。
(作者系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和名人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1950年春,该馆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