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灯博士》:孤独、逃遁与绝望的抗争

2014-07-12 15:06
短篇小说 2014年9期
关键词:普莱斯文森特南瓜

王 涛

《南瓜灯博士》:孤独、逃遁与绝望的抗争

王 涛

耶茨的 《南瓜灯博士》讲述的是从纽约转学来的孤儿文森特在新的环境中颇感孤独。男孩不仅要面对特殊的家庭背景,面对欺生、乖张的同学们,还要面对年轻教师普莱斯小姐种种自以为是的 “优待”。在这些多重环境的压迫之下,男孩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和争斗。他既自卑怯懦,又渴望融入环境;既心底脆弱,又有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他努力逃离被孤立的窘境,却每每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压抑、孤独与无奈最终以充满愤懑的报复行动喷薄而出。小说也在这样的悲剧氛围中戛然而止,留给读者长久的遗憾和困惑。对孤独主题的透彻诠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巧妙刻画以及 “极简主义”的写作风格是耶茨这篇小说能够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阅读体验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探讨耶茨的短篇小说 《南瓜灯博士》的写作特色。

一、无处不在的孤独

耶茨的这篇小说人物设置相对简单,其核心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子和女教师之间的故事。小说情节并无波折,也没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但这些却并不妨碍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并体察出那些蕴藏于字里行间的孤独感。对这一主题的刻画与诠释是小说产生独特审美效果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孤独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一种情感体验。耶茨细腻和精当的描写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男孩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对他细小言行的捕捉,生动和清晰地表达了男孩内心的阴郁、紧张和不安。“他背挺得笔直,桌下两脚刚好交叉在一起,双手交叉放在桌上正中间,似乎只有对称能让他不那么显眼。”当学生们盯着他看时,男孩则 “只好埋下头,重心从一边屁股挪到另一边”。随后,作者又进一步讲述了男孩如何艰难地熬过15分钟的休息时刻,怎样一个人躲到小巷子中 “面壁”。这些细节的描写很好地烘托了男孩内心的孤寂感。耶茨通过他的笔不仅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孤独状态,也令读者体验到了这种孤独感。小说正是因此而具有心灵的穿透力。

在 《南瓜灯博士》中,读者会发现文森特被周围的同学排斥,最终被推向孤独的深渊,从根本上说,并非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同学们的乖张淘气,也绝非普莱斯小姐所揣测的由 “严重的心理疾病”所致,而是源于这位年轻女教师对男孩生活无孔不入的粗暴地介入。她的粗暴之处在于从一开始便将文森特至于弱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否定了其个体的能力与价值。这致使文森特无法顺其自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独立地、有尊严地构建自己的社会空间。文森特被强迫活在普莱斯小姐所谓的使命感、爱怜和优雅的宽容之下。男孩在学习上的错误和讨论课上的谎言都被普莱斯小姐轻易地忽略了。她 “无孔不入”的关心使文森特被置于更加孤独和压抑的境地。这导致了他一系列违背自我意愿的出格行为。这些行为实际上正是对教师关心的逆反,其目的是对自我尊严的征求。但文森特最终也没能摆脱女教师的掌控,小说结局宣告了男孩的努力均告失败。小说通过男孩与女教师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孤独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障碍。普莱斯小姐所做的一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爱,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她追求的只是成就感和崇高感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文森特正是她 “自我中心”的可怜牺牲品。

另一方面,耶茨的 《南瓜灯博士》中主人公的孤独不仅诉诸于个体体验。这一主题本身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孤独是现代社会个体普遍面临的一种困境。战争的阴影和战后的社会动荡极大地毁坏了人们的安全感和传统信仰。实际上,这也是战后同时期,如海明威、奥康纳与卡佛等作家的共同主题。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隔膜与异化使孤独无处不在。现代社会里个体的原子化生存使人们陷入心灵相互隔绝的境地。在小说中,男孩子们对新同学的偏见和敌意、女教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揣度与想象以及男孩通过伪装来保护自我的强烈意识正是对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对时代心理的契合是耶茨小说能够打动人心的又一主要因素。

二、真实与动人的心灵镜像

如上所述,《南瓜灯博士》的人物设置简单,情节布局少有戏剧性,语言也极尽沉静与朴实,但小说却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解读热情并投入到小说的叙事中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出色描写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耶茨的许多短篇小说,如《布朗宁自动步枪手》《自讨苦吃》以及 《建筑工人》等都是以此见长。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在 《南瓜灯博士》中,耶茨用了两种叙事视角,一是女教师的第三人称视角,二是全知性视角。[1]但这两种视角对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来说都是 “有限视角”,即小说始终没有直接去刻画男孩文森特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主动进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当中。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几次细节描写展现了男孩度过课间十几分钟的艰难。“他假装系鞋带,蹲下来解开鞋带,又系紧”,“又蹲下来重新忙着系鞋带”。他 “站在那里,手先是插在口袋里,然后又拿出来搁在胯骨上,接着像个男人似的双手交叉抱在胸前”,“他在小巷里站了有一两分钟,看着空空的水泥墙……他用粉笔在墙上写下他能想得起来的所有脏话,印刷体,一英尺高”。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切地体察到孤独与压抑感,若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效果显然会逊色很多。

从表面上看,小说是以女教师和男孩之间关系的建立、摩擦、激化和彻底的破裂为线索的。但更确切地说,情节的铺陈和走向是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推动和发展的。因此,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与展露不但起到了氛围渲染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也是小说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女教师最初对男孩的学校生活没有过多地介入,虽然她清楚地知道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整个休息时间她都在想,是否该出去做点什么。她想想还是不去为好。”此时的文森特还是一种“自在”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莱斯小姐的自我控制越来越难。她开始在课堂上有意地关照这个男孩,直至找他单独谈话。这种失去原则的偏爱 (即使在文森特撒谎时,普莱斯小姐仍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反感和敌意。这使得文森特从努力融入集体转向努力为自己寻找一个藏身之处。当这种爱逐渐演变成一种 “纠缠”后,男孩变得无处躲藏。这激起了他内心的压抑、愤懑和非理性的发泄行为。但此时的普莱斯小姐仍以救世主的姿态为自己的敬业而欣慰。这最后导致了男孩的谎言和师生关系的彻底破裂。男孩在墙上画下普莱斯小姐美丽的脸蛋、丑陋的裸体和肮脏的话语。这些成为小说震撼而有力的休止符。

可见,小说是以男孩内心世界的变化为动力,推动和决定了小说的发展走向。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男孩如何从努力寻找身份归属走向逃避环境、选择孤独,并在极度的精神压抑之下变得愤怒和失去理性的。这种通过人物言行举止来投射心理的方式激发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并自然地实现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极简主义”的魅力

极简主义的风格是 《南瓜灯博士》这篇小说的又一写作特色。极简主义短篇小说的作者运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讲述一件件貌似不起眼的小事。事情很小,或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个简短片段,似乎不算什么,但这些小事却是一种隐喻,暗示着人类的处境及其应对能力。[2]耶茨的这一短篇有着鲜明的极简主义风格。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通过简约的语言、恰当的省略为读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揭示了个体所承受的心理重压和难以挣脱的孤独枷锁。

耶茨在小说中的简约首先体现在其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省略,作者以有限视角对主人公进行观察,并将他的言行举止细腻、真实地刻画出来,使读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深切地体察到男孩所面临的孤独、压抑、挫败感与愤怒。此外,小说的简约艺术还体现在其结尾上。作者通过展现男孩心理状态的变化将小说的矛盾冲突逐渐推向高潮,却在这一顶端戛然而止。虽然文字没有继续,但读者却完全能够想象得到事件终将向不可收拾的局面发展。这种留白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拓宽了读者的审美空间,

综上所述,《南瓜灯博士》是二战后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短篇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收录在其短篇作品集 《十一种孤独》中。在这部集子里面,《南瓜灯博士》中的转学男孩文森特与其他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主人公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而冷峻的孤独图景。这些人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遭遇,但却有着共同的孤独的心理困境。他们都是普通人,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因此,他们的精神困境反映的是整个现实社会的心理面貌。正如耶茨本人所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1][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乔雪瑛.美国简约派小说简论[J].世界文学评论,2007(01).

王涛(1978— ),男,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文法学部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翻译和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普莱斯文森特南瓜
普莱斯和普莱斯公式及其证明的代价研究
艺术空间·盛开的小梨树
美国“最好”老板?放弃百万工资给雇员加薪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义务保洁40年阿根廷老人悼念亡妻
南瓜灯
锃光的头,瓦亮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