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霞
《雨,沙沙沙》的主题意蕴与写作手法
邹春霞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蜚声海内外的女作家,是 “文革”后80年代中期盛行起来的 “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她的 《长恨歌》 《小鲍庄》和 《流逝》等作品都广受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好评。王安忆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构建出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笔触质朴、细腻,蕴涵着丰富的形象,同时也凝聚着深广的历史社会背景,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思考。在我国文学评论界,很多学者经常把王安忆和张爱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王安忆在文学创作上的高度。
《雨,沙沙沙》是王安忆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最初发表于 《北京文艺》1980年的第6期上。小说以一位普通的返乡女知青雯雯为主人公,作者通过雯雯雨夜等车、拒绝上车与步行回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勾勒出雯雯这一情感细腻、内心丰富、纯洁和执著的女性形象。作者巧妙地通过环境描写,利用雨、车站、自行车、路灯等事物引渡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这种意识流式的创作手法融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场景,展示了雯雯对爱情和梦想坚决的追求。雯雯的形象同时也典型地反映了返乡知青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带领我们走入 “文革”刚结束万物复苏伊始阶段女知青的内心世界。
《雨,沙沙沙》仅有7000多字,小说人物设置简单、场景单一,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发展,但却展现给读者一个丰富而广阔的世界。王安忆所塑造的雯雯的形象诗意含蓄,唯美细腻,文中贯穿始终的都是雯雯的所想所见。但这又不仅仅是雯雯这一形象的经历,她身上所蕴涵的背景和历史都在细节中一一展现。因此,人物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时代、某种特定社会心理的表征。
首先,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王安忆在构建雯雯这个女性形象时无疑是细腻丰富的,在沙沙的雨声中不尽地流淌着雯雯的情感河流,构成一曲有韵味的诗篇。王安忆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腻展现,体现出雯雯这一女性面对现代流行的都市文化时对自我清醒的坚守,其强烈的主体意识是人物最独特也是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她不同于车站等车的 “孔雀”——打扮时髦,外表精致,也不同于一起从农村返回上海的同学——匆忙变换,融入时尚。雯雯不介意外在装饰,表明了她轻世俗标准而重精神追求的品质。因此,在小说中,对雯雯内心世界的展露不仅是为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而设。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使雯雯不那么轻易随波逐流,她对别人说她不爱漂亮做出坚决的反问,质朴的外表下是雯雯内心世界的精彩:她有向往,有坚持,有梦想。她对于美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追求方式,她独立于世俗之外。王安忆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有 “灵魂”的女性形象。
其次,《雨,沙沙沙》属于王安忆的早期作品。雯雯的形象也融合了作者本人的内心,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表现了作者对混乱时代结束后生活的迷茫,迷茫的同时又坚决地在追求梦想,哪怕梦想像那片橙色的灯光一样 “摸不到,捞不着”。王安忆早期的小说,如 《六九届初中生》《流水三十章》,直至 《纪实与虚构》,都带着王安忆自叙传般的影子,喃喃地述说着一个独特的女性生命个体成长的隐秘与故事,展现了女性个体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建构过程。[1]作者用青年女性那种轻柔的口吻去反问这个世界:“假如没有梦想,生活又是什么样?”雨夜错过末班车的女青年的情感触动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她的世界一起去思考,站在她的身边一样去坚持。这种带动的力量恰恰与她反问的语气相反,是强大的。
沙中世界,花后天堂。没有任何形象是独立于时代背景之外的,雯雯也不例外。虽然作者没有刻意地过多渲染 “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雯雯人生的影响,但细节处还是带有那段经历的痕迹。返乡同学的改变,哥哥妥协的海洋梦,小伙子被顶替的名额,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严先生,如同散落在文中各处的珠子,串成一串,最中间的是雯雯,她同样是这大背景中的一个人。她的梦想,她的追求,未必不是其他人的梦想和追求,所以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展现一个狭窄的女性形象,还有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给人们打上的印记,雯雯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典型的缩影。同时,小说中所探讨的问题,理想与现实、世俗标准与精神追求、从众与坚持自我等,同样是现代社会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小说在今天读来仍具有很多启发性意义。
既然提及背景,顺着背景也可以看到些微的伤痛痕迹,就像雯雯纠结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梦想。曾经伤害雯雯,为了现实和雯雯分手的那个同学,不仅仅是雯雯爱情上的痛苦,也象征了生活中的痛苦。雯雯是坚强的,她勇敢地走出了伤痛,走出了过去,用坚定的新年去拥抱梦想,拥抱世界。
深入阅读,我们会发现作品中的很多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意象是作家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外话,投射到事物中去,使作家的情感具有更丰富的底蕴,妥帖和依托。[2]王安忆小说中的这些意象物化了那些抽象的思想和情感,使之清晰自然,更富有感染力。
末班车意象。末班车象征着雯雯的境地,雨夜,清冷,孤独,黑暗。这些也是世俗严重雯雯的境地:老艾和妈妈给雯雯介绍的靠谱男友小严,哥哥说雯雯已经过了那个年纪,该考虑现实了。雯雯所处的情景就像这深夜车站的等待末班车一样,仿佛在暗示人们,这才是现实的出路,坐上这班车才能回去,给人以压迫感,这也是大部分人对这个世界妥协的原因。可是末班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错过末班车的雯雯遇到过小伙子,她经历过不一样的世界,她知道这趟末班车并不是唯一。
小伙子意象。雯雯在雨夜中放弃了末班车,一路在期待会不会遇到小伙子的思绪中往前走。小伙子的形象就在回忆中一点点清晰具体起来,他温暖,乐于助人,他有自己的审美,他更像是雨夜孤独的雯雯的引路人,一点点带领她放下防备,面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女性的形象通常是弱化的,因而常常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引导,小伙子就是这样一个意象。他清澈的眼睛里有让人信服的力量,他带给雯雯美好和向往——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梦想。而小说最后又让小伙子的意象虚无化:
“你是谁?”雯雯在心里响亮地问道。
“我是我。”他微笑着。
“你是梦吗?”
“梦会实现的。”这种虚化的处理使得具体和抽象的意象在此交汇,在这一点有难以言说的和谐美在其中,不同于这对话的淡然,给人的触动是深泛的。
橙色的灯光。橙色的灯光和蓝色的灯光在文中的后半部分分别出现两次,每一次都带给雯雯以美的体验,给雯雯以温馨和希望,也是引发雯雯思考最多的意象。第一次是小伙子带领雯雯去领悟这一切,橙色的灯光和雨衣一起让雯雯带着防备的内心温暖起来,重新去相信,蓝色的灯光是雯雯恋恋不舍的美好。第二次是雯雯自己独自走过橙色灯光的世界,它像梦想一样不可捉摸,却又真实地存在,闪着动人的光芒,让雯雯充满了期待。而坚决地踏入蓝色灯光的雯雯已经是自信去相信未来的女孩儿,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她完成了自我的信仰。
沙沙的雨声断断续续地在雨夜里敲击成有韵律的背景,跟着雨势流动的雯雯的情感的波动,伴着情感而出现的过去的回忆,现在的思考,未来的展望,这一切带领我们的情绪一起在这个雨夜里起伏。
20世纪80年代,意识流的手法已经被中国作家运用。王安忆的 《雨,沙沙沙》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篇,用沙沙雨声和雯雯的情感交织出雨夜的故事。文章中以同样场景对雯雯情感的触动为衔接点,用今天的雨夜和记忆中的雨夜两条线索贯穿整篇小说。同时,在支线辅以雯雯小严相亲的故事,雯雯以前经历过的失败的爱情以及雯雯身边环境的种种,雯雯的内在和外在世界就这样真实、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样是错过雨夜的末班车,今日细密的雨一如记忆中的那日,走过的记忆中的橙色的灯光,蓝色的灯光,不同的是一次有人陪伴,一次是单身。最后,却在意识流汇集的地方虚实结合,一切都归于雯雯微笑着走入雨的世界。可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环境中的事物与人物的精神世界建立起某个 “重合点”,顺着这一点有不同的方向。它们指向不同的时空,并实现了真实与虚幻、客观与主观之间自由的变幻。王安忆的意识流手法运用得非常自然,整篇小说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综上所述,《雨,沙沙沙》用清新含蓄的语言,蕴藉丰富的意象,视角独特的女性形象,[3]描绘了一个沙沙雨声中的故事。雨中走来的雯雯,走在她人生中的半路,还有下一站在等着她,那里有她坚持的美丽的梦想。
[1]戴娜.论王安忆小说的成长书写与生命关怀[J].文学界,2010(05).
[2]皮进.海派女作家笔下的空间意象——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J].船山学刊,2006(02).
[3]龙其林.王安忆创作研究综述[J].伊利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邹春霞(1977— ),女,湖北仙桃人,本科,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中、小学礼仪教育,人文素质教育。